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信濃川」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信濃川'''<br><img src="https://data.photo-ac.com/data/thumbnail…”)
 
PHY對話 | 貢獻
(added Category:731 日本 using HotCat
行 31: 行 31:
 
== 參考文獻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reflist}}
 +
 +
[[Category:731 日本]]

於 2020年4月27日 (一) 20:02 的修訂

信濃川
圖片來自photo AC

信濃川(日語:信濃川しなのがわ Shinano gawa */?)信濃川流域面積為11,900平方公里,是日本第三大,它是日本的一級河川也是日本第一長河川。「信濃川水系」在長野縣境內叫作「千曲川」(ちくまがわ Chikuma gawa),而經流過長野縣下水郡進入新潟縣之後才稱為「信濃川」;稱為千曲川的部份長度為214公里,而信濃川部份是153公里,全長合計為367公里(228英里)。 上游多支流,下游流經新潟平原形成三角洲沼澤。春季泛濫,1923年修建溢洪道[1] 。信濃川長期以來一直是日本的內陸水道,河口的新潟為其眾多港口之一。

河流簡介

日本本州中北部河流,源出關東山地的甲武信岳,曲折北流,在長野盆地會犀川,東北流經飯山入新潟縣,流貫新潟平原,在新潟市入日本海。是日本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是日本第三大,為11,900平方公里。整體來說稱之為「信濃川水系」,但在長野縣境內叫作「千曲川(ちくまがわ、Chikumagawa)」,而經流過長野縣下水郡進入新潟縣之後才稱為「信濃川」;稱為千曲川的部份長度為214公里,而信濃川部份是153公里,全長合計為367公里。流域幾乎涵蓋整個信越地方(長野縣與新潟縣),另外還有源頭起於群馬縣野反湖的小支流中津川,所以整個信濃川水系流域是涵蓋長野縣、新潟縣與群馬縣三縣。

信濃川流出發源地後,向北流經小諸市和上田市,進入長野盆地,在此段有左支流犀川匯人。流過新潟縣與長野縣邊界之後,先後有中津川、清津川和魚野川匯合,進入新潟平原,在分水町分出大河津分洪道,繼而又分出中之口川,並先後與五十嵐川、刈谷田川、加茂川匯合,最後再分出關屋分洪道,穿越新潟市中心注入日本海。

地理概況

千曲川是信濃川的上游,也是整個信濃川水系的主流, 千曲川的源頭來自於坐落埼玉縣山梨縣、長野縣三縣境界的甲武信岳(甲武信ヶ岳?こぶしがたけ?kobushigatake)南側。經許多小支流的匯流,流經佐久盆地、上田盆地一路向北,在長野盆地(善光寺平)的川中島與另一條重要支流犀川匯流,之後轉東北方向進入新潟縣變更名稱為信濃川。穿越十日町盆地在越後平原與魚野川匯流,最後經過新潟市注入日本海。信濃川出海口與阿賀野川的出海口相當近,在某些時代兩條河川也曾在新潟境內匯流,共享同一個出海口。 河口附近多潟湖。上游和各支流建有水電站百餘座。其中新高瀨川水電站,容量128萬千瓦,居全國水電站首位。下游有航運灌溉以及工業用水綜合利用之利。河口新潟港為日本海沿岸最大港口。

  • 地貌

信濃川上游的千曲川流域屬高山地形,地層以安山岩為主。信濃川中下游流域由於河流向兩側侵蝕,岩坡崩塌,形成了兩岸的山谷和壯觀的河岸階地;岸坡崩塌後隨水流流下的泥沙,在下游形成沖積平原。

  • 氣候和水文

信濃川的上游表現為最典型的內陸氣候,其南部呈明顯的東海地方氣候特徵,而其北部則受北陸地方的影響,氣候條件複雜。以年均氣溫為例,長野為11.3℃,松本為11.0℃,輕井澤為7.7℃,新潟市為13.0℃。由於地形複雜,因而信濃川流域的年降水量也迥然不同。例如,千曲川下游為1400~1800毫米,上游為1000—1400毫米,中游約為1000毫米左右,信濃川中下游的降水量顯示出日本海的氣候特徵,每年11月~次年2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50%,多為降雪所致。其次是6~7月的梅雨季節,往往會有大的降水。年降水量的時空分布大體為:沿海岸的平地部最少1900毫米,山地附近的平地部約2600毫米左右,信濃川下游的山區為3000毫米左右,其中游段的山地部約為2000—2500毫米左右。魚野川沿岸最大,為2500—3000毫米左右。

  • 洪水及洪水災害

信濃川屬於洪水多髮型河流,上游段的洪水成因主要是所謂的「風水害」,風害系指颱風期的洪水災害,水害則是指融雪期和梅雨期集中暴雨產生的洪水災害。信濃川中下遊河段的主要洪水一般產生於3~4月的融雪期和7~10月的大雨期,大雨期的洪水主要發生在梅雨前期、秋雨前期,以及颱風雷雨等集中降雨的時節。據觀測資料,信濃川歷史最大洪水出現在1959年8月14日,最大洪水流量7260立方米/秒。 信濃川上游段和中下游段的洪水有所不同。上游段的洪水俗稱「鐵炮水」,是在遭遇大的降雨時,由眾多 的山溪小澗的洪水匯集而成。這些小支流大多流程短,坡降大,故洪峰的形成速度很快,洪量很大,易於泛濫成災。而在信濃川中下游段,融雪期時若氣溫為10℃、風速為5米/秒,融雪量相當於45毫米/d的降雨量。融雪徑流雖然速度慢,時間長,但由於是連續不斷地產生,因而會使河流水位上漲,此時若遇與之相當程度的降雨,就會形成洪水。據統計,從741年到1930年,信濃川共發生較大洪水約130次,平均不到l0年一次。1931年到1960年的30年間,有記載的洪災更是多達23次,幾乎年年有洪災。歷史上損失最嚴重的洪災有2次。第一次是1847年大洪水。當年4月14日,日本發生了善光寺大地震,更科郡岩倉山崩塌,封堵了犀川,20餘日後,堵口處破堤,洪水直撲而下,沖毀房屋34000餘間,淹沒農田無數,死者12000餘人。此次洪水在日本俗稱「信州水」或「地震水」。另一次大的洪災發生於1926年,是年7月27~30日連續降大雨,估計總降水量將近800毫米。大雨致使山嶽塌滑,溪谷阻斷,濁浪沖毀森林,衝垮橋樑和房屋,以極快的速度淹沒了柵尾盆地。據調查,此次洪水沖毀堤防231處,淹沒耕地31779町步(約合31524.8公頃),損壞房屋1000餘幢,橋樑505座,死傷200餘人。此外,1958年7月的颱風暴雨洪水,受淹戶數達11848戶,淹沒水田12069畈(119724.5公頃),旱地519畈(5148.5公頃)。

參考文獻

  1. 溢洪道,石門水庫,10/3/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