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 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余 华
出生 1960年4月3日
浙江杭州
国籍 中国
民族
职业 作家

余 华,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他是目前在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余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1],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对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人物经历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山东高唐。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1973年小学毕业。

1977年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4年10月,余华因心脏早搏,被迫休息了一个多月。《兄弟》上下两册基本消耗了作家两年的时间。

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

 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

2008年凭借作品《兄弟》[3],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主要成就

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

庄重文文学奖

创作特色

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 "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

时间 名称

2004 《鲜血梅花》

2004 《战栗》

2004 《黄昏里的男孩》

2004 《现实一种》

2004 《我胆小如鼠》

2004 《世事如烟》

时间 名称

2005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2005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2005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时间 名称

2011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2015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知名作品

《代表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世》

人物评价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中国作家网评)


先锋的余华在语言、结构、叙述方面为中国当代文学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有一两个能用自己的文字把它写出来的人是很幸运的,能把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的东西真是太伟大了。我觉得余华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视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