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似鸟龙
似鸟龙
原圖鏈接

中文学名:似鸟龙
拉丁学名:Ornithomimus
别称:类鸟龙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蜥形纲
亚纲:双孔亚纲
目:蜥臀目
亚目:兽脚亚目
科:似鸟龙科
亚科:似鸟龙亚科
属:似鸟龙属
种:似鸟龙
分布区域:加拿大、美国

似鸟龙 是白垩纪晚期的一种兽脚类恐龙,它们主要生活在美国加拿大北美洲地区。因为长得和大型鸟类非常像,所以才有了“似鸟龙”这个名字。似鸟龙的外形和大型的鸟类,如鸵鸟、鹈鹕等很接近,只是它们还保留着长长的尾巴。似鸟龙的头部比较小,眼睛很大,所以视野开阔,有良好的视力。高大轻巧的体形和强有力的三趾能够让它们飞快地奔跑。[1]

目录

简介

似鸟龙属(属名:Ornithomimus)意为“鸟类模仿者”,是种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急速似鸟龙(O. velox)是根据一个脚掌与部份手掌来命名,这些化石发现于马斯特里赫特阶的丹佛组;但在加拿大发现了更好的化石,包括发现于埃德蒙顿地区的埃德蒙顿似鸟龙(O. edmontonicus),在省立恐龙公园则发现了一个保存极好的天然状态标本(仍不清楚属于哪种)。其他的似鸟龙化石则发现于美国东岸。似鸟龙为杂食动物,吃动物和植物,例如昆虫、小的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水果、叶子等。它用两条后脚走路,速度很快、很敏捷,跑起来的速度能达到每小时43千米,与鸵鸟的速度相当。似鸟龙是恐龙中智慧最高的一种。

物种学史

在恐龙家族里,兽脚类可算是恐龙中的大“家族”,生活在晚三叠世至白垩世,著名的始盗龙、异特龙、暴龙、窃蛋龙都是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它们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嘴里多长有利齿。目前,绝大多数古生物学家都相信,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兽字当头,这类恐龙大多是食肉的凶残“杀手”,但兽脚类中也有一些种类的恐龙杂食,甚至吃浮游生物,如似鸟龙。

羽毛
有翼飞行的起源一直是古生物学界的一个热门讨论话题。根据2012年发表于《科学》杂志的一篇研究论文表明,恐龙进化出翅膀和羽毛的时间可能早于此前发表的想法。在对埃德蒙顿似鸟龙的化石进行细致研究时,科学家发现类翼前肢和数百个细丝状痕迹,说明它们长有羽毛。似鸟龙所在恐龙种群的化石记录的历史比手盗龙早数百万年。这一发明说明翅膀和羽毛出现的时间早于此前想法。不过,O. edmontonicus并不是一种会飞行的恐龙。据研究人员估计,它们的体重在150公斤左右,翅膀可能拥有其他功能,例如求爱或者孵化幼仔。

现代的火烈鸟
似鸟龙两足行走,颈和腿细长,拥有滤食能力,其食性与诺雷尔博士推测的似鸡龙接近,体重只有2~4公斤的火烈鸟要维持活动能力的话,每日至少要滤400升的水,放大到似鸡龙与似鸟龙,它们所需过滤的水便难以估量了。就算似鸟龙是一台昼夜开机的过滤机,那么从古地理上看,在似鸟龙类较为密集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的德兰赫勒地区,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中国内蒙古等地,虽然当时环境相当湿润,却也难寻含有如此大量浮游生物的河川沼泽;即便有,也会因为季节变化而变化,浮游生物的数量基本上不可能全年都保持足够的数量来满足似鸟龙类的食量需求。诺雷尔博士认为,从骨骼结构上看,似鸟龙类滤食营生的主要证据来自气腔似鸡龙的梳状嘴喙构造与一些鸭类相似,如琵嘴鸭(shoveller duck)。琵嘴鸭是一种栖息于淡水水域的中型野鸭,它的嘴形奇特,吻端膨大呈琵琶状,觅食多在浅水中挖掘淤泥中的食物,也从水中滤食。它形状独特的嘴里长了一排像梳子一样的角质状组织。琵嘴鸭吸入河水,过滤掉泥沙,浮游生物细小的个体则通过角质状组织过滤器进入肠胃。但此种构造并不只是鸭类动物所独有,类似的构造在很多龟类、鸭嘴龙类动物上都有发现,如绿海龟(green turtle),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等,而这些都是植食性动物,靠进食高纤维、低蛋白质的植物为生。此外,似鸟龙类头骨并没有用来滤食的适应性构造,这样的脑袋插进水里找食,后果恐怕不太乐观。再退一步讲,假如似鸟龙类真的以滤食为主要进食方式,那么其发达的前肢所用何处?而似鸟龙如果是植食性的话,它的前肢就可以用来辅助进食,抓取食物。

角质喙
除了角质喙,巴雷特博士还找了一个证明这类恐龙植食的有力证据。2003年,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晚白垩世地层中,中国和日本的古生物学家发现至少14具中国似鸟龙(sinornithomimus)化石中都有胃石,这是似鸟龙类食性的直接证据,说明似鸟龙类与许多现生的鸟类一样,也靠胃石来消化食物。它们吞下石块存放在胃内,用来磨碎和碾压较硬的食物。现生鸟类的胃有强壮有力的肌肉囊袋,吃下去的食物经过胃部肌肉的运动,使存在胃里的石块互相摩擦,把食物碾碎成粘稠的浆糊状。胃石成了对付粗糙食物最有效的工具。像很多鸟脚龙类恐龙,如鸭嘴龙(hadrosaurus)、禽龙(iguanodon)等吞噬大量植物的恐龙,也是靠此来消化大量食物的。可见,角质喙与胃石的发现就是似鸟龙类以植食为主食性之最有力的证明。这种颇为奇特的食性特征虽然在非鸟的兽脚类中很少见,但是发现具有植食性特征的还有在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发掘出的窃蛋龙类的尾羽龙和切齿龙化石。这些发现,丰富了人们对恐龙动物群的生态习性的认识,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至少我们已经知道,在7千万年前的亚洲与美洲大陆上,一群群如飞毛腿的似鸟龙类无需整天窝在水边,而是擎着树枝或果子大块朵颐呢!

化石
这群恐龙在泥沼中的意外遇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罕见的,能反映这种恐龙社会习性的画面。被困而死的是同一种类的幼年似鸟龙,这说明当家长忙于筑巢或者孵化的时候,未成年的小家伙们要自己照顾自己。“那里没有已成年的或是正在孵化的幼体”,保罗如是说。保罗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一名探险家。内蒙古土地资源部的谭琳补充说:“当时,这些年轻的小家伙们在自行漫步中。”在其中一具保存完好细致的骨骼化石中,能够清楚地看到腹中的石头和这个动物的最后一顿饭。2001年,由保罗,谭先生和中国科学研究院的赵教授带领的考察队发现了这批化石。考察队成员还包括蒙大纳州立大学的大卫,密歇根大学的杰夫瑞,和从事专业探险的加布里埃尔。发掘工作由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David & Lucile Packard基金会共同赞助,发掘结果被刊登在2008年12月号的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上。蒙大纳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Varricchio说:“在现存的动物世界里,找到群体陷入泥潭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类似情况多发于带蹄的哺乳动物,例如澳大利亚水牛,美国西部的野马。这群恐龙化石的第一块骨头在1978年被一位中国地质学者发现于戈壁沙漠一处荒凉的山丘脚下。20年之后,中日合作的团队挖掘了第一具骨骼,并命名Sinornithomimus(中国似鸟龙)之后,保罗和他的同事们在山脚下扩大了发掘面积,一个接一个的恐龙骨骼被发掘出土。总计超过25具个体骨骼化石在这里被发掘出土。根据这些恐龙的骨骼测定,它们的年龄从1岁到7岁不等。为了能够了解这么多同类似鸟龙在同一地点被困而死的原因,发掘组十分认真细致的记录了所有骨头的位置和岩石的分层。这些骨骼都被完好的保存,并面向同一方向,这说明它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一起死亡。所有的细节验证了这是一次远古时期的悲剧。虽然大部分骨骼都平躺于地面,但它们的后腿部分却深陷后面的泥土中。骨骼虽然保存完好,但它们的臀部骨骼都不见了,显然这是另一种食腐动物在它们死后不久吃掉了最有肉的部位。保罗说:“这些动物在泥沼中慢慢的死去,他们无助的挣扎只招来了附近的肉食动物或者食腐动物。”通常情况下,随着气候的变化、骨骼的风化和流失都会抹去死亡原因的直接证据。这次的发现为这批恐龙的死亡原因提供了很好的证据。在骨骼周边,由恐龙蹦跳所留下的印迹表明,它们曾试图脱逃但失败了。Varricchio说,发掘的结果让他兴奋的同时也感到很悲凉。他说:“我悲伤是因为我仿佛能看到它们是怎么死的,这是我第一次在发掘化石的时候有这样的感受。”在说明了这个恐龙族群的组成和行为之外,这次的发掘也给到了对于这种恐龙足够多的信息,甚至是颅骨和身体骨骼中最细小的部分。保罗说:“我们甚至可以知道它眼球的大小,‘Sinornithomimus’ 将成为世界上又一种被详尽了解的恐龙种类。”

形态特征

似鸟龙下目(ornithomimosauria)又称似鸟龙类,是兽脚类恐龙中的一支,正如其名,似鸟龙类恐龙与大型鸟类,如鸵鸟鹈鹕,在形态上相当接近,只是它还保留长长的尾巴。它们的头部较小,其中多数种类上下颌无齿,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所以视野开阔,有良好的视力。似鸟龙类的体型高大,轻巧苗条,强有力的三趾脚使它们能高速奔跑;而细长、顶端有爪的前肢可以捕抓食物。

分布范围

由中美两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发掘小组在内蒙古西部的戈壁沙漠发现了一群年幼的似鸟龙的化石。这些死于泥泞河边的似鸟龙距今大约九千万年。

生活习性

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似鸟龙类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捕食昆虫和其他一些小动物,偶尔吃吃果子。但是这些推测都缺乏化石证据,仅仅是推测而已。2001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雷尔博士(mark a. norell)对两具来自蒙古戈壁,保存状况相当完好的气腔似鸡龙(gallimimus bullatus)化石上面发现了其嘴喙的组织构造,嘴喙呈梳子状,说明该种恐龙可能是采用滤食的方式来进食,就像现生的鸭类一样。所以,诺雷尔认为没有牙齿的似鸟龙类可能和似鸡龙一样,也是从溪流或池塘的浅水处,过滤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古生物处的恐龙专家保罗·巴雷特博士(paul m. barrett)经过长期的研究,综合解剖学埋葬学古生态学等资料,对似鸟龙类的食性提出了崭新的观点,其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学》杂志上。论文从这类恐龙的每日最低热量收支分析,认为其浮游生物的食性,以及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等观点都站不住脚,而似鸟龙类的角质喙与胃石显示似鸟龙类应该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他首先从似鸟龙类的体型推测,它们的每日最低热量收支不可能靠浮游生物来维持。假设似鸟龙类为热血动物,按照奥斯特罗姆教授提出的恐龙的代谢作用与鸟类及哺乳类相似的观点,巴雷特博士先以雀形目动物的新陈代谢标准来衡量似鸟龙类,体重440公斤的似鸡龙(gallimimus)每日至少要43.57兆焦耳(mj)(1兆焦耳=239千卡)的热量,这意味着似鸡龙需要进食干重3.34公斤的食物。而体重160公斤的似鸟龙(ornithomimus)每日至少要21.50兆焦耳的热量,需进食干重1.65公斤的食物;若以冷血爬行动物的新陈代谢标准来衡量,似鸡龙每日至少要1.46兆焦耳的热量,需进食干重0.07公斤的食物。而似鸟龙每日至少要0.67兆焦耳的热量,需进食干重0.03公斤的食物。但是,恐龙是温血动物,因此第一种衡量方法更正确。

視訊

TRILOGY OF LIFE - Prehistoric Park - "Ornithomimus"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