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会宁县刘家寨子的农事(杨进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会宁县刘家寨子的农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会宁县刘家寨子的农事》中国当代作家杨进荣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会宁县刘家寨子的农事

刘家寨子是一个十年九旱,却是一个以农为本,靠农生存,丰一年就能吃喝几年的地方。解放前,刘家寨子地广人稀,川塬百姓有大量的存粮,所以是驼队经常光顾的地方。驼队前去长安行至平凉经海塬,一般都会折道绕行五十公里,驮上粮食,再起程回河西及西域诸国。毫不夸张地说,刘家寨子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和节点。这一点,从兰州大学任继荣教授多年对西海固大地震及丝绸之路的研究考察资料中,可寻求到答案

丝绸之路像一条光缆线,沿途串联了无数的关隘、渡口和驿站,刘家寨子应算一个。旱码头名不虚传,客商如云也不枉然。

刘家寨子川塬间济,坡沟互存。最适宜小麦、糜谷、豌豆、胡麻、洋芋、莜麦、甜苦荞麦等粮食作物的种植生长,小杂粮量大质优,只是没有做出品牌,本地消化价格不高,难以鼓励农民种植积极性。

出生在刘家寨子,刘家寨子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沟,根系我的魂灵,萦绕在我的心海,难以忘却。

每年春天,从川到塬,一对对的牛驴骡,架对耕地模地,成十对的牲口拉着步犁或架上种具,均匀地走在偌大的田地间。那些故去的老一辈种田人,虽然生活的异常艰辛,但他们对务农的执着认真,现在几乎都找不到了。

二叔是北庄社有名的庄稼人,即当地人称的老农。老农是对肯吃苦有种田经验人的尊称。二叔一生不染杂事,一门心思都在农业上。他的节俭至今想来都亏了自己。他吃煮洋芋从不剥洋芋皮子,糜面倒锅子焦皮了,他把那焦皮都要吃掉。他能根据大的节气时令,用自己总结的经验和土办法,预测来年哪样庄稼有无收成,所以他的自留地,从来没有绝收过。乃至包产到户后,他家的责任田,庄稼几乎未薄过。二叔进入老年后,什么都不想,扎实务好地是他唯一的理念。二叔用过的农具都和一般人用过的农具不一样:犁铧被他用废纸烂草擦得如镜子,一把铁锹的铁锹头明光锃亮。他犁过的地,花纹匀称,横竖成行。手工摇种的小麦,不稀不稠,恰到好处。他用麦谷草辫成的草辫子(窖转),粗密有致,长短有寸。拴起来的粮食拴圆而稳妥。二叔一生很少闲过,风吹下雨下雪,他也要手提线杆,一边撕匀羊毛,一边撵羊毛线。二叔打麻绳织口袋的活都会干。

承包土地后不几年,人们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所有人狠不得把院子挖了,都种上粮食。二叔在新堡子山后和老坟湾咀,用那把陪伴他半生的铁锹,挖修反坡梯田,几乎从山底修到了山头。当然,现在好地都少有人种了,反坡梯田已被水吹雨打和牛羊牲口踩踏,踪迹尚在,荒芜自然。老坟湾咀山头上的树,还活下不多的几棵,瘦骨嶙峋,枯生掺半。每每到那路过,看到那几棵榆树,仿佛能看见二叔挖山修梯田栽树的身影,中等个,精练干瘦,不苟言笑的脸上全是汗水……

李寨的景家老人,裴湾的王发彦老人,后川的贠国庆老人,小岔的樊家老人,元淌的元家老人,刘寨的乔家老人……有很多像二叔一样的老农,诚守一方土地,用苦不死的精神眷恋土地一生,没听过他们喊累,没见过他们怕苦,为吃饱肚子,努力了一生。我回故土,喜欢在山头和羊肠小径上久坐,我之上的无数代人,没有吃过几顿饱饭,也没有穿过几件好衣服,与贫穷和饥饿斗争的数代人,可敬可悲可叹!

小时,不理解他们为何"节俭"的要命,原来他们是穷怕了,饿怕了。人一定是缺过什么,才会对什么倍加珍惜。只有如他们经历过民国十八年和一九六O年大饥荒的人,才懂土地的重要粮食的不可或缺。

解放前,刘家寨子一直是二牛抬杠,老杠子(老铧犁)耕田,是靠驴驮人背肩挑的传统农业时代。这种靠苦力种田产粮的农耕形式,存在了成千年。解放后才有步犁,架子车。

一九六O年代,聪明的刘寨人,发明了一种叫椽绑沿的改造山坡地的办法。即,在陡坡地的低处,先平出一绺地,拿过一根松木椽子,在椽子的两端,绑上人工搓成的彬草绳,两截彬草绳朝里面放平,从荫湿处挖来两大锹湿土,倒在草绳上,铁杵子杵牢实,再把难得的湿土沿椽子缝隙倒一条线,杵子轻杵一遍,然后一帮人把高处的土一锹一锹地撇到前面或者背土担土往架椽的地方运。如此架四根椽,然后把第一次架的椽取下来,俗称换椽。巡环往复,前面逐步增高,一块平地就做成了。人们把这种修地办法,叫打椽绑沿。

大概在一九七O年前后,准确地说,是全国轰轰烈烈“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刘家寨子人,借用不多的架子车之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先治理两道川,把原自然成型的有微小坡度的地,通过大块分割,修坝埂积流的形式,改造成了阔展平整的川地。之后又在沟岔,利用农闲冬季,铁锤钢钎,掀开冻土层,修坝埂平山地。这样修成的地,人们叫它水平梯田。塬上人,在相同阶段,依塬势而修梯田。层层梯田如条条哈达缠绕在塬头山腰。

梯田的兴修,比原地产量提高,盛水更好,劳动强度更底。是一项苦在当代功利千秋的伟大壮举。

这些梯田至今平整完好,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我们不应忘记修了这些梯田的人。他们也许走了,也许已人到古稀。但他们忍饥挨饿和受过的苦,才让大棚搭的这么顺展,让机械耕种收的这样自如!

刘家寨子的农事,已走过了刀耕火种和二牛抬扛、人拉肩挑的艰难时代,在现代产业技术和产业政策的推广应用下,快步走入了农业现代化。出力少、机械化程度高、科技元素多的时代已经到来![1]

作者简介

杨进荣,曾用名绿云、罗巴、走天涯、西北星,陇上田园诗人,作家,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乡土文化的资深研究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