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重定向自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原文名 Elizabeth Blackburn
出生 (1948-11-26) 1948年11月26日(75岁)
澳大利亚霍巴特
国籍 澳大利亚、美国
职业 医生,教授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1948年11月26日生于澳大利亚霍巴特,,分子生物学家,生于澳大利亚、现居美国,拥有澳、美两国国籍,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她是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并因在该领域的贡献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

个人简历

中文名: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外文名:Elizabeth Blackburn

国    籍:澳大利亚、美国

出生地:澳大利亚霍巴特

居住地:美国旧金山

出生日期:1948年11月26日

毕业院校:墨尔本大学

研究领域:生物学

主要成就: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 

获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布莱克本父亲哈罗德和母亲马西娅均为医学从业人员。布莱克本7岁到9岁间在朗塞斯顿上学。后来,由于家庭搬迁到墨尔本,她便在那里完成了中学教育。

中学毕业后,她先后在墨尔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学习研究,于1970年和1972年先后取得生物化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1975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1975年至1977年,她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

1978年上半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7月,布莱克本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生物学系担任助理教授,1983年升任副教授,1986年起担任教授。

1990年,她转投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并于1993年至1999年间任该主任,现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的莫里斯·赫茨斯坦生物学与生理学教授(Morris Herzstein Professor of Biology and Physiology),同时也在索尔克研究所兼任客座研究员。

2002年至2004年间,布莱克本曾担任美国总统生物伦理委员会(The President's Council on Bioethics)委员。有观点认为造成她离职的原因是她公开批评布什政府对干细胞研究的限制政策。约有170名研究人员在一封给布什总统的公开信上签名,声援布莱克本。

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还将Blackburn列入了“世界上100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名单。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得荣誉

布莱克本于1991年和1992年分别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成员;1993年成为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士,同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出任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主席;2000年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

2007年,《时代》杂志将布莱克本列为该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2009年,由于“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布莱克本与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一起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5日宣布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名单,和美籍科学家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 、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一起,拥有澳美双籍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成为了澳洲首位诺贝尔奖女性获得者。

研究机构

  • 耶鲁大学
  •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
  • 索尔克研究所
  • 母校 墨尔本大学(学士及硕士)
  • 剑桥大学(博士)
  • 博士学生 卡罗尔·格雷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