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仁慈堂大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仁慈堂大楼(葡萄牙语: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是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议事亭前地旁边的砖石建筑物,为澳门慈善机构仁慈堂的物业。2002年获澳门政府授予仁爱功绩勋章;2005年以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仁慈堂大楼的地下是澳门政府部门公证署的办公室,二楼则为仁慈堂博物馆

简介

仁慈堂于1569年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故名“仁慈堂”。成立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麻疯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 仁慈堂大楼修建于1 8 世纪中叶,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仁慈堂位于议事亭前地,是澳门第一所慈善组织,于1569年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故名“仁慈堂”。成立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麻疯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

仁慈堂于1569年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故名“仁慈堂”。成立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麻疯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

仁慈堂大楼修建于1 8 世纪中叶,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1]

建筑介绍

仁慈堂大楼的地下是澳门政府部门公证署的办公室,二楼则为仁慈堂博物馆。仁慈堂博物馆于2001年12月14日正式揭幕[2],展出了大部份来自飞安达的仁慈堂珍藏。其中珍藏了;印有耶稣会徽号的陶瓷器皿、仁慈堂的历史文献“澳门仁慈堂章程”手抄原件、白马行医院的铜钟、天主教的一些祭器用品和圣像等。

建筑整体除花岗石柱基外,均粉刷以白色,故即使立面装饰线丰富,依然给人一种安静高雅感觉

建筑物正立面上层为大楼之外廊,下层为宽2米的公众通道。立面墙身是建在10个方形的花岗岩柱基上,柱基间则以砖券相连,同时,在柱基上均设有壁柱一对作装饰,这种券柱式建筑手法在立面上重覆使用,从而令大楼立面具有一种镂空的效果,建筑物宽22米,女儿墙高度为12.5米,左右分为三部份,中间部份宽22米,其顶上之三角形山花高达16米,打破了建筑物的水平感主面上下两层各开有7个券拱,其中以中间3个较大,而券拱两侧之壁柱在形式及柱式上均有所不同,上层中央三组为爱奥尼式圆柱,两侧4个则为爱奥尼式方柱,至于下层则为科林斯柱式,两侧为圆柱,中间却是方柱,并以叠柱形成出现。

建筑特点

仁慈堂创立于1569年,现有建筑修建于18世纪中叶,立面线条最初极为简洁, 19 世纪末根据新古典的表现方式加建现有立面之拱廊部分,至今外貌基本保持不变。

仁慈堂位于市政厅前地,为一砖石建筑,由于后加的两层券廊,赋予它新古典外衣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建筑整体除花岗石柱基外,均粉刷以白色,故即使立面装饰线丰富,依然给人一种安静高雅感觉。建筑物正立面上层为大楼之外廊,下层为宽2米的公众通道。

立面墙身是建在10个方形的花岗岩柱基上,柱基间则以砖券相连,同时,在柱基上均设有壁柱一对作装饰,这种券柱式建筑手法在立面上重覆使用,从而令大楼立面具有一种镂空的效果,建筑物宽22米,女儿墙高度为12.5米,左右分为三部份,中间部份宽22米,其顶上之三角形山花高达16米,打破了建筑物的水平感主面上下两层各开有7个券拱,其中以中间3个较大,而券拱两侧之壁柱在形式及柱式上均有所不同,上层中央三组为爱奥尼式圆柱,两侧4个则为爱奥尼式方柱,至于下层则为科林斯柱式,两侧为圆柱,中间却是方柱,并以叠柱形成出现。

视频

仁慈堂大楼 相关视频

澳门世遗:仁慈堂大楼彰新古典风
澳门仁慈堂以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