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云阳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丹阳书院

中文名: 丹阳书院

位 置: 江苏省丹阳市

创建人: 黄池镇

创建日期: 1264

丹阳书院,原址位于江苏丹阳境内。也是丹阳早期书院之一,为南宋景定五年(1264)在黄池镇创建。宋理宗亲书“丹阳书院”牌匾。明天顺间改为来往公馆。后废。


丹阳历史上共有过6所书院,即濂溪书院、练湖书院、庄湖书院、曲阿书院、鸣凤书院和蒙城书院。[1]


濂溪书院

是县丞顾信为纪念周敦颐孙周寿山,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创办的,院址在县学的东侧。成化年间,知县蔡实将书院迁往文阊阁东(现 西门丝织厂西侧)。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总督赵某和巡按高某分别题写了“无救心传”和“首续绝学”题额,悬挂于上。


练湖书院

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为邑人潘遵所建。后因潘遵诏任临晋主簿,自此书院冷落,房屋倾圮。明代著名散文家茅坤来练湖书院时,曾写过一首《过练湖书院怀菲泉先生因简丁姜诸兄》诗,曰:“湖色犹如练,说经人已非;弦歌芳草寂,池馆夕阳归;鸟迹馀题字,林香没旧衣;独怜齐鲁士,吾道卜何依?”从诗中可看出,茅坤数年前来练湖书院时,曾拜见过在此讲学的菲泉先生和简、丁、姜等人,此 次重来,景物依旧,却人事全非。明景泰年间,同知俞端重建练湖书院,并作为使臣驻节之所。当时练湖书院门前曾有对联两幅:“文章浩瀚湖波涌,事业空明练水浮”;“文章好似湖波漾,书案犹如练水明”。时练湖书院地处万顷湖光、清波小藻、荷花映日、游鱼争跃的优雅环境之中,这里确是读书人所向往的美好景地。后该书院于光绪年间停办。


庄湖书院

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举人潘世美所建,院址在延陵镇西北的庄湖村。


曲阿书院

明正德六年(1511年)由潘寄道所建,院址在延陵。该书院萃集族中子弟,读书学习,以期仕进。正德十年进士、监察御史孙方,曾作《题延陵曲阿书院》诗一首,曰:“卜筑依曲阿,林泉趣自幽;月明书帐冷,池净墨花流;火苣知茶熟,帘开识树秋;此中无个事,高论共相酬”。


鸣凤书院

又名云阳书院,院址在城内白云街。该书院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书院用房为珥村陆氏献出的房舍27间,资金依靠清政府划给新涨洲田3573亩管业收息,作为办学资金。咸丰年间,鸣凤书院毁于兵火。光绪初年,邑中士绅重建鸣凤书院,重建后的鸣凤书院结构雄伟,规模宏大,大门、中厅分别悬挂束允泰、林福源所书的“鸣凤书院”、“安定清规”匾额。第一进左为传达室,右为会客室;第二进为教职员办公室;第三、四、五进楼下为教室,楼上为寝室。第三进左侧为自修室,第四进左侧为大礼堂,第五进及大礼堂的后面为大操场,设有网球场等。大礼堂前的庭院中,种植法国梧桐,每进天井里,遍植花木、饶有园林之胜。鸣凤书院创办后,聘请讲学者多为江浙名人学士,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清末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他力图用自己的政治抱负来影响学生,培养一批将来能改造社会、振兴祖国的栋梁之材。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鸣凤书院改称鸣凤高等小学堂,民国初改为丹阳县第一高等小学,民国14年(1925年)又改称县立鸣凤小学。


蒙城书院

由邑人荆国霖等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创办,院址在吕城镇同仁堂养正义塾培凤书屋故址。光绪二十八年,院屋落成开课。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官立吕城初级小学堂。


荣誉

丹阳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古代名人辈出,如三国的孙权与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均出自丹阳。自三国以来,丹阳曾出过27位宰相;唐至清代出了状元2人,进士231人。历史上知名的有萧景、萧颖士、束恒、萧统等。近现代也不乏名人,如教育家马相伯,美术教育家吕凤子,语言学家吕叔湘,史学家唐邦治,教育家、孔学家匡亚明等,构成了一部丹阳的“人物春秋”。


参考来源

  1. 中国古代十大书院个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