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乡村七夕夜(方荷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乡村七夕夜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乡村七夕夜》中国当代作家方荷儿的散文。

作品欣赏

乡村七夕夜

七月的乡村,绿荫遍地,瓜果飘香,也是农人悠闲的季节。

吃过晚饭,大姑娘小媳妇们聚集在村头皂角树下,遥望着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星,越走越近,急切地期盼着七夕节的到来。

六十年代的关中农村,民风淳厚,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到处洋溢着田园牧歌式的宁静。

七月初七的下午,生产队早早收了工。太阳还没有下山,家家户户就将桌子板凳搬到了门前的打谷场上,围成一个圈,准备晚上掐“巧娘娘”、“念曲子”。

掐“巧娘娘”、“念曲子”是我们村七夕的主要活动。娘几天前就生了满满一瓦盆绿豆芽,已长两寸多高,绿生生、水灵灵的。

孩子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围着桌子疯跑;姑娘们挤在一起,叽叽咕咕谈论着晚上怎样化妆打扮;曲子班正在最后排练。

一家人早早吃了晚饭,坐在门口的青石碾盘上乘凉。爸爸指着天空北方的七颗星星说,这是“北斗七星”,第一颗叫魁星。夜间迷路了,看北斗七星就可以找到方向。那边星星最多的一溜,就是天河,右边最亮的那颗是织女星,左边最亮的那颗是牛郎星。

留在我记忆中的家乡的夜空,是那样的湛蓝、洁净,星星是那样的清晰、明亮,像蔚蓝色的大海,又像瓦蓝色的玻璃。

娘,牛郎织女是谁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伙叫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有一天,众仙女们到河里沐浴,牛郎按老牛的计谋,偷走了织女的五彩衣。惊惶失措的众仙女穿衣飞去,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嫁给了牛郎。婚后,牛郎和织女过着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一年后织女生了龙凤胎。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织女和牛郎成亲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凡抓回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老牛死后留下的牛皮,担着一双儿女飞上天空。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天空一挥,一道银河波浪滔天,将牛郎织女隔在两边。从此,牛郎织女眼泪汪汪,隔河相望。后来王母娘娘准许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于是喜鹊飞上天空为牛郎织女搭桥,他们一年才能在鹊桥相会一次。

姐姐说,王母娘娘太坏了。妹妹附和着,牛郎织女多可怜呀。

打谷场上灯亮了,家家搬出了一盆盆绿豆芽,摆在桌上,旁边放上一搪瓷盆清水。孩子们、大姑娘小媳妇都围了上去,在电灯光下,掐根豆芽放在水盆里,看影子是啥。妹妹掐了根“巧娘娘”,影子像根绣花针,娘说妹妹心灵手巧,长大一定是个绣花能手。姐姐照出的影子像个锅铲,大家说姐姐日后肯定能炒一手好菜,嫁个好女婿,说得姐姐羞红了脸。轮到我掐了,影子像支笔,爷爷夸我爱学习,长大肯定有出息,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大家说着笑着议论着,绕着桌子一家一家看,这家掐出的影子不满意,到另一家再掐,直到心满意足

村头大皂角树下,曲子班早已开唱。

“曲子”有点像陕西华县的“老腔”,是农村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念唱的人可多可少,乐器因陋就简,或胡琴,或三弦,或横木,或敲击板凳桌椅;形式可以念可以唱,可以一人念唱,也可多人念唱;可以唱秦腔戏文,也可自编自唱;可以庄重大方,也可诙谐幽默。

乡下人一年劳碌辛苦,逢下雨天和农闲时节,聚在一起,熬着罐罐茶,念着曲子,乐呵乐呵。

皂角树上挂着一盏灯泡,七八个人围着一张方桌,老八爷留着民国时的头型,前半个头剃了头发,后半个头留着齐耳短发,戴着一副石头眼镜,闭着眼睛,弹着三弦,声嘶力竭地唱着秦腔《周仁回府》选段,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友友伯拉着二胡,唱了一段秦腔《铡美案》秦香莲的唱段,他学着女人腔,嗓子捏得细细的,摇摆着光头,悲痛欲绝的样子,惹的大家不时叫好。

曲子班念了几曲戏文,几个小伙子喊着,来个荤的好不好?

[1]

作者简介

方荷儿,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