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式中战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九七式中战车是日本帝国陆军在1930年代中叶所开发的中型战车,与九五式轻战车一同作为日本帝国陆军在二战时期的主力装甲武器。九七式有两种主要生产型号,分别是装载57毫米口径九七式战车炮的基本型和47毫米口径一式炮的九七式改。两种车型最终生产了2123辆。
性能
安装九七式口径57公釐短炮管,主要是用于支援步兵,反战车能力很弱。1939年它首次在诺门罕战役[1] 中亮相,在当时对比德军的一号坦克、二号坦克、苏军的BT-7、T-70等时并不落后,而且甚至还是诺门罕战场上双方最大的坦克。但随坦克技术的发展后来为对抗盟军新型坦克换了新型的炮塔,炮塔安装一式口径47公釐长炮管,此谓九七式改,后来的一式中战车也是采用同样的武装。但是由于47公釐口径炮弹的重量太轻,导致动能流失的快,随著距离一远,炮弹的穿透力就大幅降低。
开发背景
1936年,日本帝国陆军再度开发以支援步兵作战为主要任务的战车,被视作八九式中战车的继任装备,但严格来说,下一代战车的规格除却日本国内技术问题以外,让战车需能完整发挥能力必须要有相当高标准的后勤支援,但日本本国的基础建设相较欧陆国家还有很多待改进的不健全处,重量超过一定程度的战车光要运输都有难度。在当时的日本基础建设支援中,包括港埠转运、桥梁承载限制等,参谋本部得出的结论认为战车重量不能超过12公吨以上。
因此,在最初设计执著点只著重在控制重量后其他性能(机动力、防御力)要被降低标准到甚么程度才可以满足要求,唯一可接受的公约数是火炮效果不得弱于现役的八九式。
陆军技术本部以两个争执方案演绎出原型车:
- 甲案:强化防御设计、改善车体工艺,车速标准放低,预定重量13.5公吨;使用双人炮塔,副武器2挺机枪,战斗室容积维持八九式标准;由三菱重工试制
- 乙案:控制车体重量,防御等标准放低,预定重量10公吨;使用单人炮塔,副武器1挺机枪;由大阪兵工厂试制
实际上,两个方案原型审查时已经争执到毫无妥协的困境。甲案的重量过重这点一直被参谋本部挑毛病,参谋本部希望甲案原型战车能减肥到12吨,但是陆军技术本部直白的回答办不到;乙案的单人炮塔则被陆军战车学校挑毛病,认为如果量产一定得改成对战斗效率大幅改善的双人炮塔。两个方案都有人不满意,新战车却又需求孔急,最后仍决定两案同时研制。
原型车在1937年6月陆续完工,但甲案原型车因战车学校陆续追加要求,导致最终重量超过15吨;乙案的重量控制仍维持在预定重量以内(9.8吨);单就审查规格来讲,乙案比较合乎行政履约标准;但是1937年7月爆发的日中战争经验显示,防御力过差的战车存活能力堪虑,加上战争爆发后军事预算较于宽裕,最后帝国陆军选择较贵也较重的甲案原型车作为下一代战车。但参谋本部一直不满意战车超重对后勤带来额外负担的问题,后来参谋本部再度开发性能近似的试制九八式中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