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
圖片來自華人百科

一式47公厘反戰車砲一式機動四十七粍速射砲)為大日本帝國陸軍戰爭後期的主力反戰車砲。由於日本的技術實力不足,開發的75公厘與105公厘反戰車炮皆因無法量產高膛壓長炮管,直到戰爭結束前都無法服役,故此型裝備也成為日本帝國陸軍最後一款制式反戰車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生產了約2,300門。

穿甲能力

1式反戰車砲主要使用的彈種為一式穿甲榴彈(APHE)以及一式榴彈。一式穿甲榴彈彈頭重3.37磅,採用2號引信,含發射藥總重6.1磅。

簡史

日本帝國陸軍第一款正規反戰車砲為昭和9年(1934年)生產的九四式反戰車炮[1] 。但是受限於金屬材質以及砲彈裝藥的因素,日製反戰車炮穿甲效能相較起同期國外同口徑產品只能說十分差勁;雖然前線單位對這款反裝甲武器有批評的聲浪,但是由於日本陸軍面對的主要敵人是中國戰場,裝甲部隊威脅幾乎等於沒有,因此高層對換裝新型反戰車武器並沒有非常積極。

雖然沒有量產新的反戰車砲,但是陸軍內部仍然在嘗試製造比九四式更強的反戰車砲;除了增加現有炮彈的裝藥量以外,新型穿甲彈以及比現有口徑大的反戰車砲也同時進行開發,在昭和12年(1937年)進行"試製97式47公厘速射炮"設計,實驗炮口徑47公厘、炮管長2515公厘、初速730公尺/秒、重量567公斤。1938年3月製造完成後於同年10月進行人力與馬匹拖曳測試,11月進行射表繪測;1939年4月炮架進行對應機械化拖曳設計,10月設計完成。同年諾門罕戰役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日本94式反戰車砲面對蘇聯軍主力BT坦克以及T-26輕戰車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在此戰役後,日軍高層體認到新型反戰車砲的必要性,以試製97式反戰車砲為基礎,另外參考了從中國方面擄獲的義大利製47公厘反戰車砲以及蘇聯製45公厘反戰車炮的設計,在昭和14年(1939年)9月開始設計新型反戰車炮,昭和16年(1941年)開始進行量產預備,1942年5月正式配發,命名方式與以往裝備一樣以皇紀紀年(1941年=皇紀2601年)為準,因此命名為「一式機動四十七粍速射砲」。

一式反戰車炮與94式反戰車砲一樣採用了開腳式砲架,不過與以往94式反戰車砲不同之處在設計時便放棄獸力拖運,改採車輛牽引;因此採用了橡膠輪胎,在炮的名稱上特地加上「機動」兩字與以往裝備有所區分,拖曳火炮可用一般部隊普遍配裝的九四式卡車或是九八式裝甲曳引車。彈種除穿甲彈外也配備榴彈,在需要的時候對步兵等軟性目標進行攻擊。

除了拖曳式,日本陸軍也將此炮安裝在97式中戰車以及一式中戰車上,不過因戰鬥室無法容納其較長的後座行程,因此將砲身縮短為49倍徑解決問題,此型號稱為一式47毫米戰車炮。作為交換條件,車載型的射擊初速下降,穿甲能力比拖曳式來的差。

參考文獻

  1. 九四式反戰車炮,華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