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乌林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乌林鸮(学名:Strix nebulosa),是鸱鸮科、林鸮属的鸟类。乌林鸮为大型鸮类,体长56-65厘米,头大,无耳簇羽,面盘显著,呈圆形,淡灰色,其上被有同心的暗色圆环和新月形白斑。上体暗灰褐色,具暗色和白色斑点;下体白色或灰白色,具宽阔的褐色纵纹。

乌林鸮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以落叶松、白桦、山杨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飞翔迅速无声,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也吃小鸟和中型鸟类,如鸡类等。

乌林鸮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中文学名: 乌林鸮

拉丁学名: Strix nebulosa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鸮形目

科: 鸱鸮科

属: 林鸮属

种: 乌林鸮

亚 种: 2亚种

分布范围

乌林鸮在中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塔河、呼玛、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根河、博克图、科尔沁右翼前旗。中国外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芬兰,经前苏联欧洲部分、西伯利亚泰加林南缘、蒙古北部肯达山,一直往东到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爱达荷州和蒙塔那州西部。

繁殖方式

乌林鸮的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树上,多在破裂的树顶端营巢,有时也侵占其它猛禽和大型鸟类的巢,距地高多在6-10米。巢为浅杯状,外径95-110厘米,内径28-35厘米,高40-65厘米。巢甚简陋,主要由枯枝构成,内垫少量松针和羽毛。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卵白色或灰白色,呈卵圆形,大小为49-58毫米×39-45毫米,平均54.1毫米×42.5毫米,平均重量为51.2克。雌鸟孵卵,通常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30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的雏鸟体重仅为51.7克,体长96-115毫米,全身仅头顶、颈、上背和两翅稀疏的被有乳白色绒羽,其余裸露无羽,皮肤为肉红色。

形态特征

乌林鸮头大而圆,面盘显著,呈圆盘形、灰色或灰白色,具一些呈波状的黑色同心圆圈。眼先、眼上和眼下白色并连结一起形成显著的新月形斑,皱领羽毛特密集、黑褐色而杂有白色横斑。上体灰褐色具白色横斑及虫蠹状斑和褐色羽干纹,尤以背部纵纹较粗著,肩部较白,外翈几纯白色具少数褐色横斑。翅上初级覆羽和小翼羽较暗褐,白斑不显,大覆羽、中覆羽外翈具大型白色卵圆形斑。飞羽暗褐色具浅褐色横斑,内翈茶黄色,次级飞羽亦具浅褐色横斑,外翈微沾白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同背,腰和尾上覆羽羽干纹不显。尾上覆羽较短具显著横斑,尾羽灰褐色,具5道不明显的浅白色横斑和白色斑点。颏暗褐色具少许白色斑点,喉黑色,两侧各有一块白斑,其余下体污白色,有宽阔的褐色纵纹[1] ,在一些松散的羽枝上有细的横斑。跗跖和趾被羽,灰白色具淡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白色,被有稀疏的横斑。

乌林鸮的虹膜黄色,嘴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770-780克,♀750-1005克;体长♂610毫米,♀560-640毫米;嘴峰♂40毫米,♀40-50毫米;翅♂400-420毫米,♀400-450毫米;尾♂280-300毫米,♀295-330毫米;跗跖♂70-85毫米,♀70-100毫米。

栖息环境

乌林鸮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以落叶松、白桦、山杨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有时也到沟谷杂木林和林区住宅附近。

生活习性

乌林鸮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飞翔迅速无声,常停息在高大乔木顶端,等待和观察猎物。常在晚上活动和猎食,有时白天和黄昏也活动。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也吃小鸟和中型鸟类,如鸡类等。听觉非常敏锐,最大的听觉感受区在3000-6000Hz之间,能够清晰地听到啮齿类动物的高频尖叫声。叫声粗犷而单调,多在晚上呜叫,其声似“呼一呼一呼一”。求偶叫声为一连串的10个或更多的“呼呼”声,间隔半秒钟,收尾时音调音量渐衰。雌鸟回以细弱的“chieop-chiepp-chiepp”声。告警叫声为低而尖的“grrroooo”声。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乌林鸮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乌林鸮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部、农业部1989年1月14日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保护动物。

种群现状

乌林鸮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km²,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趋势上升,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

视频

幽灵一样的飞行者 乌林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