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棋不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舉棋不定 |
jīng xīn dòng pò |
出 處 :《左傳》 體 裁 :成語 屬 於 :中性詞 |
舉棋不定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讀音是jǔ qí bú dìng,意思是下棋的時候拿着棋子,不知該如何下。比喻做事情的時候有很多顧忌,猶豫不決。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原文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衛獻公自夷儀使與寧喜言,寧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曰:「烏乎!《詩》所謂『我躬不說,皇恤我後』者,寧子可謂不恤其後矣。將可乎哉?殆必不可。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復也。《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詩》曰:『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哉!」」[1]
譯文
衛獻公從夷儀派人向寧喜談復國的事情,寧喜同意了。太叔文子聽說了,說:「啊!《詩》所謂『我的一身還不能被人容納,哪裡來得及顧念我的後代?」寧子可以說是不顧他的後代了。難道可以嗎?大概是一定不可以的。君子有所行動,要想到結果,想到下次能夠再如此。《書》說:『慎重於開始,而重視其結果,結果就不會困惑。』《詩》說:『早晚不敢懈怠,以事奉一人。』現在寧子看待國君不如下棋,他怎麼能免於禍難呢?下棋的人舉棋不定,就不能擊敗他的對方,而何況安置國君而不能決定呢?必定不能免於禍難了。九代相傳的卿族,一旦被滅亡,可悲啊!」
典故
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孫文子和寧惠子發動軍事政變,將衛獻公趕下台,立別人當了衛國國君。後來,寧惠子臨死前覺得自己做錯了,便將兒子悼子叫到身邊對他說:"我的兒子呀,當初你的父親一時魯莽,驅逐了國君。現在我知道做錯了,看來,只有你能幫我改正我的錯誤了。把衛獻公接回來吧。」說完,就去世了。
一直流亡在國外的衛獻公聽說寧惠子已死,便開始了復國的活動。他派人同寧悼子聯繫,並許諾自己回國後一定要讓寧悼子掌權,自己不管朝政。
寧悼子有些心動,於是和眾大臣們在一起商議。
大家都反對寧悼子做這樣的蠢事。其中有一個大夫說:「想十二年前,你們寧家驅逐了衛獻公,並沒什麼過錯。可現在又要接衛獻公回來,我想這會很危險。就如同下棋,棋手如果舉棋不定就會遭到失敗。對待一個國君的廢與立更是這樣,猶豫不決就會招來滅族之禍。」
寧悼子獨斷專行,不聽勸說,迎回了獻公反而被獻公用計除掉了。
視頻
舉棋不定
參考資料
- ↑ 《左傳·襄公·襄公二十五年》原文閱讀及翻譯,新浪網,2016-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