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丹氏濱鷸

於 2020年3月22日 (日) 09:46 由 JTA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800000;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丹氏濱鷸 <b…”)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丹氏濱鷸
Spoon-billed Sandpiper

Hiyashi Haka拍攝
圖片來自flickr

基本資料

學名     Calidris pygmeus

目/科/屬  鴴形/鷸/濱鷸

遷徏狀態   過境鳥

普遍性    稀有

體長/體重  14-16cm/30-34g

別名:青腳濱鷸、丹氏穉鷸,雌雄同型。虹膜暗褐色。嘴黑色、扁平、先端鏟形 。腳黑色。

  • 繁殖期
  1. 頭至上胸鏽紅色及黑細縱紋,白眉線。
  2. 體背有黑色軸斑及鏽紅、白色羽緣。胸以下白,胸至脇冇暗色點斑。
  • 非繁殖期
  1. 體上為淡灰褐色、有暗色羽軸。額白及白眉線。
  2. 體下白,胸側些許模糊斑紋。
  • 亞成鳥似非繁殖期,但頭、頸染褐色,體背黑軸斑及白色羽緣。
  • 飛行時,有白翼帶,腰及尾中央黑、兩側白。腳未伸出尾端。

目錄

棲地&習性

在沿海地區築巢,在湖泊和沼澤附近(通常在河流附近),植被稀疏,沙質脊。

單獨活動於淺水泥灘地,常與紅胸濱鷸混群,不易分辨,在泥灘以喙左右掃動覓食,有時也在地面直接啄食。

飲食陸地昆蟲,包括甲蟲膜翅目雙翅目,小種子,甲蟲的幼蟲和小型水生兩棲動物

繁殖

6–7月。一夫一妻制,通常超過一個季節;父母在領土內供餐。

保育

極度瀕危。它是世界上瀕臨滅絕的鳥類中最有魅力的一種。

鳴聲

在繁殖場上發出了一系列類似於昆蟲的短促嗡嗡聲,似「zhree-zhree-zhree 」聲。

外觀相似性

紅胸濱鷸嘴型不同,繁殖期,體背鏽紅色範圍較小,僅背及肩羽。非繁殖期,羽色較暗,額及胸較不白,白眉線較窄。

分佈

楚科奇半島S到N堪察加半島。越冬地區尚不為人所知,但主要的越冬地在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冬季也有記錄,從東南部印度斯里蘭卡到印度支那和南中國,以及南到新加坡菲律賓[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HERKEN DE ALASKASTRANDLOPER (Calidris mauri)
Calidris mauri (Western Sandpiper)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