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观学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Keystone讨论 | 贡献2020年2月4日 (二) 11:46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树,中观学派祖师
原图链接

中观学派(梵文 madhyamika),中观理论最早的阐述者和奠基人是公元2-3世纪的龙树和他的弟子提婆,作为一个学派,则出现于公元6世纪的大乘佛教末期,与瑜伽行唯识学派并列佛教两大派。[1] 因为它主张一切法空,以修行空性的智慧为主,因此被称为“空宗”。以诸法无自性立论,破除一切众生情见之执著,以显现诸法实性,故又称“法性宗”。

为大乘佛教两大基本理论之一,汉传佛教中的三论宗、天台宗皆属此派,也是藏传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因龙树成立的大乘正义,特别是《中观论》影响深远,所以龙树学系被称为中观学派,它奠定了初期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至无著世亲建立瑜伽行唯识学派时,曾一度衰落,后由清辨佛护之努力而获得中兴。[2][3]

核心要义

不住任何戏论边故,称为中观。龙树说:“所谓中观者,即遮破外道常断二边及有无的一切增益损减边,并且能显示轮涅无二之法及无住涅槃妙道的诸大乘义,故称中观。

中观学派的核心要义是“不著有无二边”和“一切皆空”,因而又被称为大乘空宗。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在“三是偈”、“八不”、“二谛”和“实相涅槃”等说法中。

  • 《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被认为是中观学派对中道空观的经典性概括。
  • 《中论》开头著名的“八不”诵:“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善灭诸戏论,能说是因缘,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 “二谛”:即是世俗谛胜义谛。世俗谛指一般常人所理解的道理,胜义谛指佛教的真理,佛依此二谛为众生说法,众生以世俗谛为基础证得胜义谛,世俗和胜义二谛既对立又统一,此为中道。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 “实相涅槃”:即是基于二谛对立又统一而去观察诸法实相,那么轮回与涅槃本来不一不异,世间诸法的实相就是性空,与涅槃无二,因此,世间与出世间就没有什么分别,不用离开世间去追求出世间的涅槃,行者应处于中道而破除各种执著。[4]

起源

在佛教史上,中观学派不仅在印度本土有其重要发展,也流传到汉、藏二地,对该地区之佛教有深远的影响。中观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和大乘佛教其他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如在印度本土,中观到了后期(约8~11世纪)与唯识发生合流;在中国,中观则与如来藏思想合流;在西藏,中观则和思教合流。[5]

龙树的学说,源自早期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进一发展,认为世间一切性空 《第一义谛、胜义空》,只有假名存在《世俗谛、假名有》。龙树之师名为罗罗跋陀罗,《大智度论》卷18引用的《赞般若波罗蜜偈》即是由他所做。龙树的弟子中,最著名的即为提婆,意译圣天。龙树与提婆师徒二人的著作,奠定了早期般若中观派的理论基础。提婆之后的传承,史料所载不多,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说,提婆晚年离开那烂陀寺,到南印度的兰伽那达,付法给罗睺跋陀罗之后示寂。罗睺跋陀罗之后有婆薮青目。青目作《中论释》,鸠摩罗什译出的 《中论》,即是青目所作的释论。婆薮作提婆的《百论本颂释》。在他们之后又有坚意,他所作的《入大乘论》由北凉道泰等译成中文。[2]

中期

中期的中观派别龙树的中观学说,在提婆之后,一度衰微。至世亲之时,有龙友僧护师徒,在中印度起而宏扬龙树的学说。僧护又称众护,即僧伽罗刹,藏译有《僧伽罗刹所集经》,藏传佛教相传佛护清辨解脱军􏰀是众护的弟子。

自龙树以来,虽然有般若中观学说的传布,但中观派的正式建立,则成于清辨、佛护二人之手,但清辨与佛护之间,又有不同的见解。[2]

清辩是以“中观派”或“中道论者”自称的最早论师。清辩发展了龙树的二谛说,批判了当时作为大乘佛教思想影响巨大的唯识学说,特别是三性说唯识无境说,同时论述了非有非无的中道立场及其意义,开创了作为学派的“中观派”。不管是对《中论》的注释还是自己的主张,清辩都积极采用了陈那(约470—540)确立的由宗、因、喻三部分组成的论证方法。“中观派”的称呼被后来批判清辩的月称所追认。月称把给予高评的佛护和自己都称为“缘起论者”。[6]

派别分立

派别分立与理论发展公元6世纪佛护作《中论注》,清辩作《波若灯论释》,与当时流行的另一种思潮唯识论开展了“空有之争”后,佛护和清辩虽然都标榜弘扬龙树、提婆的中观,但他们对空性的认识和论证方法各自不同。因之中观派分成应成派(归谬论证派)和自续派(独立论证派)两派。[1]

佛护及其弟子月称建立“中观应成派”(Prasaṅgika,随应破派),应成派的佛护继承龙树、提婆破而不立的传统,认为龙树的空“是遮非表”。所谓“是遮”,指从各个方面指摘论敌所说的矛盾性,证明其不能成立,从而否定一切实有自性。“非表”是不提出自己正面的、积极的主张,不肯定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在他们看来,“非唯空有,亦复空空”,不但对空有,而且对空的认识本身也要加以排除。[7]

佛护作《中论释》,月称作《中论明句释》、《入中论》、《四百论释》等。 月称论师对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进行了广泛的立论并对其他中观宗的观点给出了充分的理路上的驳斥。他继承佛护论师的观点,主张直接通过应承辩破他宗自相有的说法,即可在所化机相续中生起证悟无我的智慧,故被称为“中观应成派”(Prasaṅgika,随应破派)。而在教义上,他反对清辨的看法,认为一切法无自相,但是他也反对瑜伽行唯识派认为阿赖耶识实有,与说一切有部立场相近。[2]

自续派的清辨等,认为对空性要用因明的比量推论形式积极地加以表述,而不是“是遮非表”。空不是意味著否定一切,而是修持者在禅思中能够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7]

世亲的弟子安慧作《中论释》,以唯识派的角度重新解释龙树的中论,认为龙树的性空唯名论,只是佛陀的密意说,应加入瑜伽行唯识学派的三自性才是究竟。清辨起而进行反击,他亲自前往那烂陀寺,要求与世亲的弟子护法进行辩论,但护法并没有接受。清辨并且认为瑜伽行派所传的弥勒辨中边论》中的意旨不正确,发愿要等待弥勒出世,亲自向他询问究竟是他的见解正确,还是瑜伽行唯识派所传的正确。 在因明学方面,因为清辨此派,在论辩时会先建立自宗看法,再用自宗看法以辩破他宗,故称为“中观自续派”(svātantrika,自立量派)。

而在教义上,他的见解与经量部相近,因而又被称“顺经部行中观派”。由瑜伽行唯识派解脱军传出的《现观庄严论》,是《般若经》的注解,据说后者 是由弥勒传世亲的般若学,被视为早期的中观与瑜伽行两派的调合论者。至清辨门下弟子寂护作《中观庄严论》,其弟子莲华戒作《中观庄严论精释》、《中观光明论》,以清辨的中观自续派意旨,加入瑜伽行唯识派的教义,综合瑜伽行唯识学派与中观学派的观点,建立了“随瑜伽行中观派”。后寂护受藏王邀请入藏,将大乘佛教及此派理论传播到西藏,对藏传佛教具有深刻的影响。师子贤也是寂护的弟子,弘扬‘般若’与‘现观庄严论’,作《现观庄严论》释、《现观庄严明般若波罗密多释》。[2]

融合

公元七八世纪后,随著密教的传播,大乘的两个学派中观学派与瑜伽行唯识学派开始融合,形成中观瑜伽行派寂护是这个学派的创建者,著有《摄真实》等。[1]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中观派的缘起. 每日头条. 2018-04-16 (中文). 
  2. 2.0 2.1 2.2 2.3 2.4 中观派 (PDF). 佛陀教育基金会 (中文). 
  3. 空有. 佛光教科书 (中文). 
  4. 佛法传承之顶严——龙树菩萨 中观学派. 每日头条. 2016-06-06 (中文). 
  5. 刘嘉诚. [h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3/bj96849.htm 中观学的基本观点]. 法光第131期(2000) (中文). 
  6. 斋藤明. 中观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哲学》2013 年第 4 期 第 139-153 页 (中文). 
  7. 7.0 7.1 中观学派. 台湾Word. 2016-03-2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