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秋之夜》根据贾承基话剧原著改编。改编:鹭羽舒。剧本由辽宁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
剧目介绍
评剧《中秋之夜》剧情介绍:
1954年,某渔村一个中秋节的晚上,李大伯望着天边明月和身旁勤俭的儿媳,无限感慨。他儿子诺诺被国民党抓走五年,音信皆无,月圆人不圆、,令人心碎。
突然鬼鬼祟祟进来一人,正是诺诺。亲人相聚分外高兴,但诺诺疑东怕西的神态;又使人不安。诺诺果然是个特务。相劝无效,遂捆起诺诺,刚要送走,又来一人自称是县政府工作人员,要找诺诺单独谈话。原来此人正是同时登陆的特务头子,建逼诺诺进行反革命活动。事出紧急,诺诺终于揭穿特务头子真面目,全家协力捉住特务。
中国戏曲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用来娱神的原始歌舞。《尚书尧典》上说:“於!子击石拊石,百鲁率舞。”《吕氏春秋古乐》上也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1]”;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视频
中秋之夜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傩戏是什么?傩戏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网,2015-07-18
- ↑ 历史知识 > 参军戏,国学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