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斐关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斐关系(英语:China–Fiji relations),是指历史上的中国和斐济、以至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斐济共和国之间的双边关系[1]。
历史
最早的斐济华侨是一名来自澳大利亚的广东人,他在1872年开始居于当地;亦有指首名斐济华侨是在1808年因海难而流落斐济,其后客死异乡。1870年代,一批失业的淘金华工在回乡途中行经斐济,决定留在当地生活,成为第一批斐济华侨。
1874年10月,斐济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53。殖民政府致力发展当地的甘蔗种植园,一些园主建议聘用华工,亦有人认为招募华工的风险高,印度苦力比较可靠;至1883年,斐济群岛境内共有2,300名印度契约工,来自中国的契约工则只有764人:53。
1930年代,殖民政府颁下禁酒令,规定斐济人、印度人和华人在领取许可证后才可进入酒吧。斐济华侨对此强烈不满,在请愿失败后致函中华民国驻悉尼总领事馆求援;当时的中国驻悉尼总领事宋发群向殖民政府提出交涉,殖民政府最终取消对华人的禁酒令。此后,斐济华侨意认到在当地设立中国外交代表机构的重要性,于是在国民党的同意下开设中国驻斐济领事馆。
后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斐济华侨向中方捐赠10万英镑和4架战斗机,又以购买公债的形式支援中国抵抗日本;亦有华侨在斐济成立剧社,举行筹款义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斐济的殖民政府对华人采取怀疑的态度,曾指责当地华侨是“共产党”。
1970年,斐济从英国独立;当时的斐济既没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亦不承认中华民国,惟允许后者在斐济设立商务代表团:394。1975年11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斐济共和国达成协议[2],签署建交公报;斐济方面承诺在限期内关闭中华民国驻当地的商务代表团:395。中斐两国在2006年上半年宣布建立“重要合作伙伴关系”。
2006年斐济军事政变后,斐济遭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欧盟制裁;2010年,斐济总理弗兰克·姆拜尼马拉马宣布该国将疏远澳大利亚和美国等传统盟友,改为加强与中国的联系,又认为只有中国能够真正明白他试图推行的改革。
视频
中斐关系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斐济华侨华人、中资机构和斐济警察:对中国早日战胜疫情有绝对信心 ,搜狐, 2020-3-4
- ↑ 中国同斐济的关系,中国网, 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