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山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山镇位于武平县西南部,距县城12千米。辖11个行政村。有公路通广东、江西省,中山河穿境注入韩江。古迹有中山古墓、迎恩门、相公塔、永安桥等[1]

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19100公顷,常住人口11247人。

人文历史

该镇还以"军家方言岛"著称,与客家话兼相使用的“军家话”,像一个独立的语言孤岛,处在客家的包围之中,历经五六百年而不衰,这种奇特的现象,为语言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始置汀州,并辟武平(今中山)、南安(今平川)二镇。南太保三年,并武平、南安为武平场。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年994年)升为武平县。中山为当初场治和县治所在地。明洪武二十四年正月,设武平千户所,简称武所。据民《国武平县志》,明朝有三十五姓军籍调住武所。其中,来自江西的就有十七姓氏,除吉州(今吉安)永丰的危氏,九江德化的张氏王、丘、艾、李、余、车、吴、周、许、舒、程、邬、董、刘、洪等十五姓均来自抚州。从语音和词汇来看,军家话与赣语有相似之处,但他们有强例的独立与武平客家话之外的意识,对进入军家人家庭并成为其中一员的客家人,要求学会军家话。这种强列的意识使军家话代代相传。

武平中山镇位于闽粤赣边界的客家地区,是千年文化古镇,素有“小京城”之美称。唐宁时是武平县的场治、县治所在地,旧称武平所,简称武所。中山三个村落,人不愈万,方圆不过十里,却聚居着100多个姓氏人家,并自清朝以来一直廷续至今。这一文化奇观在全国各地乡镇绝无仅有,备受海内外学术文化界的关注,被誉为“客家百姓镇”[2]

武所有三城二廓,三城是指:老城、新城、片月城;二廓指石廓和圣婆廓。“未有皇城、先有石廓”的民间谚语告诉我们这里是先有廓,然后才有城;武所有5座城楼,8个城门,其中迎恩门(东门),永安门(南门)、平安门(西门)、常乐门(北门)为老城门,通济门、朝阳门、水门、文明门为新城四门。城周是护城河,新城朝阳门外时教场,旧时练兵之地。这些前后历时100多年的建筑,如今只仅存“迎恩门”。它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比tian~an-door(1417年)早建二十六年,在迎恩门城上,建有石楼一座,雄伟壮观。当你登上城楼时,可府瞰新老两城全景,正如旧时的写照:“一脚踏双桥、两岸森林灯塔,沿城鱼儿跳,千户入云霄。”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如繁星落地,灿烂辉煌。城楼上苍苔覆盖的城砖,斑驳的楼匾、残余的两根石柱是凝固的历史

在新老城的通行要道和十字路口,设有旋转虚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花灯。客家地区元宵闹花灯,一般只有3天,中山却是7天,从正月十三一直闹到十九,“武所闹花灯,如同南京城”,据说这是朱元璋皇帝特许的,算是给思乡的将士一点慰藉。这里的花灯规模特大,一架花灯上下两层,象座小小的房子。上层是千奇面巧的彩绘走马灯罩,“天仙送子”、“三元及第”、“八仙贺寿”、“张生逾墙”、“鱼跃龙门”、“金鸡啼晓;……绘尽人间景致。每架花灯七十二个灯盏圈,表示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下层为木偶戏台,游人上观花灯,下观傀儡,而这样的花灯傀儡多时竟达10余台,真让人目不暇接。

新城最突出的历史遗留要算至今兀立于风雨之中的相塔(又叫溃尾塔),它建于嘉庆辛亥年(公元1551年),塔高14.7米。该塔分为七层,每层呈八角形,一至五层,每层四周开有互为称的门孔,六、七层内实行封顶,塔顶已崩溃不全,葫芦形顶尚可辨认。

走出古街,可以看到武溪河上的永安桥,这是武所十座古桥最大的一座。全长1114米,高17米,宽3.5米,落成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相传清吧绅士王穆堂夫人八十大寿时,她慈善好施,一闻中山通济桥(当是桥名)又破坏了,吩咐子孙做寿不设宴,把设宴钱款重建此桥。这次重建后,把通济桥改名为永安桥,在八拱上方中,相间嵌着二十石匾额:一曰“永安”一曰“母命继光”。留传至今。

武所的历史遗迹还有一水三古桥、一树遮三城、七鞭打猛虎、九井十一庙,九围十八寨等,向后人昭示着它的千年兴衰。

视频

中山镇 相关视频

楚雄市中山镇航拍
美丽的中山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