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又名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

基本情况

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试验基地。下属三个研究所、两个制造厂、一个计量站和五个保障单位,现有员工四千多人。自1962年创建以来,该公司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研制出20多个型号、50多种配方的战略、战术及宇航用固体火箭发动机。1970年,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返回式卫星制动固体火箭发动机连续17次成功地将返回式卫星从太空送回地面。

组织介绍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又名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1962年7月,国防部五院在四川泸州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1964年4月,改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四分院;1965年1月,改称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同年北上,搬迁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978年10月,改称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工业局;1981年5月,改称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驻内蒙指挥部;1999年7月,国防科技工业十大集团公司成立,内蒙基地改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

六院下属六个骨干单位:41所、46所、210所、601所、602所和红岗机械厂、红峡化工厂。四十年来,六院共研制出30多个型号、50多种配方的战略、战术及宇航用固体火箭发动机。1970年,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送入太空。返回式制动固体火箭发动机连续17次成功地将返回式卫星从太空送回地面。我国第一代、第二代陆基战略导弹两级发动机的研制生产,壮国威、扬军威,功载史册。六院研制的上面级固体发动机――EPKM,两度准确地将“亚洲二号”卫星和“艾科斯达一号”卫星送人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是我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随后开发研制的铱星变轨发动机将美国摩托罗拉铱星系统的12颗卫星准确释放在预定轨道,为中国航天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四十年来,六院交付飞行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成功率为100%,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部级科技进步奖和重大科技成果奖300多项。以自己的实力成为民用航天有限公司的主体成员,承担固体火箭发射小卫星的任务。

六院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面向市场,积极拓展,开发生产了P507稀土萃取剂、反相乳液共聚型聚丙烯酰胺、铝粉浆、压力容器、汽车后桥、森林灭火弹、纤维缠绕气瓶、高回弹泡沫塑料[2]等民用产品,产品销往十几个省区。新成立的旅游公司、建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在市场运作中,已显示出竞争的旺势。军品、民品、三产“三足鼎立”的态势,在六院初步形成。

六院现有职工5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高级技术人员400多人。六院拥有先进的生产、测试设备和精密的分析仪器,具备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1997年1月,六院荣获中国航天系统惟一一块“优质固体火箭发动机”金牌;1998年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党组授名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1999年评选为内蒙古自治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9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六院“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六院党委获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党的基层组织先进单位”称号。

面对机遇和挑战,六院与时俱进,确立了“质量立院、科技强院、效益富院,建一流研究院”的建院方针,制定了“十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六大发展战略,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工程,继续弘扬“两星一弹”精神和航天传统精神,为国防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新世纪的征程中,六院愿以其高质量的产品、精湛的技术和诚信守约的企业精神,竭诚为国内外朋友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航天风采

河西公司,是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30多年来,“河西”人艰苦奋斗,研制、生产的各类固体发动机用于卫星、战略和战术导弹,保持着难能可贵的不败纪录:“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末级固体发动机,于1970年4月24日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返回式卫星用制动火箭发动机,连续17次使卫星安全返回地面。1997年,河西公司荣获航天总工业公司惟一的一块“优质固体火箭发动机”金牌。近两年,“河西”的固体发动机又参与27次飞行试验,发发成功,保持着100%的成功率谁能想到,这些成绩是在一个曾被定为“不投入、不支持、不发展”的单位取得的。80年代后期,河西公司陷入没有新型号牵引,没有预研课题,没有技改资金的窘境。此时,公司党委却自己提出了火箭发动机“全轴摆动喷管”等一系列超前的预研课题。在最困难的时候,职工只拿70%的工资,并没有影响他们攀登科技高峰的积极性。他们处处精打细算,需用几百万元资金的试车课题,仅用几十万元就完成。有的项目还获得重大突破,有些技术成果成为国内外首创,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为了打破欧美对变轨发动机市场的垄断,提高我国在国际发射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没拿到合同的情况下,河西公司冒着风险,开始研制近地点变轨发动机。没想到,在两次成功后,地面旋转试车失败穿火,国际宇航界对我们的科研实力产生了怀疑。此时,“河西”人明白,后退,就意味着被挤出国际市场;只有奋斗,才有生路。30个不眠之夜,“河西”人终于找到了穿火的原因,否定了法国顾问关于头部密封失效的推断,继而采取了改进绝热结构的措施。第三次试车开始了,河西公司的职工和家属几乎全都在试验场边翘首以盼。发动机喷射着巨大的火龙,规定的90秒试车时间顺利通过,监视屏上显示出与理论曲线完全吻合的性能曲线995年年底,由河西公司研制的近地点变轨火箭发动机与“长二捆”火箭配合,将亚洲二号和艾科斯达一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结束了“长二捆”发射卫星必须配用外国变轨发动机的历史。

如今,河西公司迎来加速发展的大好时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将伴随“河西”人走向明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