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1955年,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产生;1956年5月,学部委员进行了一次增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5月开始进行学部委员增补工作,之后又中断十年,至1990年再次进行了学部委员增选,确定了两年一度进行增选。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6月,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产生。1998年6月,实施资深院士制度。1998年6月,首次有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科院院士。[1]
据201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833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7人,化学部133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5人,地学部13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00人,技术科学部150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601人,已故外籍院士25人。
目录
项目设置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吗,为终身荣誉 |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 为维护老年院士的身体健康,在院士中实行的制度 |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国国籍后,可直接转为院士或资深院士,并享有同等义务、权利及有关待遇 |
组织流程
评选组织
增选院士
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增选名额及其分配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由学部主席团根据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
院士候选人由院士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学部主席团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设立候选人特别推荐小组,不受理本人申请。有效候选人由学部主席团审定。
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对有效候选人进行评审和初选,产生初步候选人和终选候选人建议人选。评审和初选必须坚持标准,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对候选人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各学部初选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差额比例为百分之二十。各学部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应超过本学部有投票权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学部主席团确定的名额,根据得票数依次产生本学部终选候选人建议人选,经各学部常务委员会审查确认后,由学部主席团确定终选候选人。新当选院士由具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投票产生。选举实行等额无记名投票,获得赞同票数超过有效票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当选。[2]
外籍院士
选举外籍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选举,每位院士推荐1名候选人,获得不少于5名院士的推荐为有效。外籍院士由全体院士实行无记名投票选举,其选举工作与院士增选工作同年进行。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应超过院士总人数的二分之一,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当选。[3]
评选条件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
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放弃撤销
院士有权放弃院士称号。院士加入外国国籍后,即为自动放弃院士称号。
当院士个人行为严重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严重不端、严重损害院士群体和学部声誉,劝其放弃院士称号。上述情节特别严重的,以及危害国家利益,触犯国家法律的,撤销其院士称号。
学部委员
1955年,第一批学部委员为233人。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61人;科学技术方面委员172人,两年后增聘18人,达到了190人。
1979年至1981年进行的增选学部委员工作,共新增283名学部委员,学部委员总人数达到了400名。
1990年至1991年进行的增选学部委员工作,投票选举出210位新学部委员,其中数理学部38人,化学部35人,生物学部34人,地学部35人,技术科学部68人。学部委员总人数达到528人。
1993年,增选学部委员59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0人,化学部10人,生物学部11人,地学部10人,技术科学部18人。
院士增选
1992年4月,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制定并通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试行)》,经国务院同意后由中国科学院发布,明确学部委员和外籍学部委员的标准和选举程序,院士增选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每两年一次。至2017年12月底,共有1367名来自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含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者、专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自1994年开始外籍院士选举以来,共选举外籍院士116名。[4]
据2018年9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790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2人,化学部127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0人,地学部12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94人,技术科学部138人。另外外籍院士91人。
文化传统
权利与义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要积极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努力创新,做出成绩;提倡科学道德,维护科学精神,发扬优良学风,普及科学知识,起表率作用;积极培养人才,推动科学技术队伍建设;参加院士会议,承担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的咨询、评议任务;积极推动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国家科学技术重大问题的决策有建议权;对院士候选人和外籍院士候选人有推荐权;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继续享有上述权利和义务,并享有资深院士津贴,但不担任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成员和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成员等领导职务,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外籍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工作,自由参加院士会议。
外籍院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有建议权;可应邀出席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的有关会议和学术活动;可获得中国科学院学部赠送的有关出版物。外籍院士不享有对院士候选人和外籍院士候选人的推荐权;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5]
社会评价
首批学部委员的人数是前中研院院士的3.6倍。这个数量上的急剧增长,并不代表七八年间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是出于当时国家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迫切需要,反映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对于科技事业的极大重视。学部委员制是为快速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而采取的举措,如果依循旧体制,显然难以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这一批学部委员,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大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们是现代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人。
1994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决定了中国院士的规模较大,增选数额也较多,势必降低院士的学术资格标准。少数院士的学术表现以及院士增选中的种种问题与院士称号的崇高荣誉很不相符。这些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科学技术日益重视,甚至有日益突出的趋势。[6]
从学部委员到院士,一个称谓的变化不仅意味着荣誉的最终回归,也标志着科学家与国家科技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不可分割的历史。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层次高、影响大。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不同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莅临现场并作重要讲话。来自全国不同领域、不同战线的院士大家汇聚一堂,共商国家与学部科技事业发展,成为全国科技界两年一度的重要盛会。(中国科学院)[7]
院士轶事
1960年访英尴尬
1960年,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吴有训访英时,在英国皇家学会纪念会前一天,会务主持突然通知中国代表团:“明天的大会,只有各国科学院正式院士才有资格参加,请各国与会院士明日穿戴好本国科学院的院士礼服和冠冕,以便识别,否则,会场警卫将拒绝其入场。”听完通知,几名中国代表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中国科学院没有实行院士制,更没有院士礼服,要是按照英国人的规矩,中国代表团全都不能入场。“一个东方大国,建国十多年了,竟连一个科学院院士都选不出来,这确实是一个无法向世界说明的问题。”吴有训心里想。吴有训对英国人说:“被你们称为院士的那个名词,在我们中国叫‘学部委员’,我们将身着通用礼服入场。”第二天,中国“院士”们身着中山装走进了会场。[8]
除名院士
方励之,198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因政治方面的原因被除名。
陈敏恒,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因科学道德和经济问题被除名。[9]
关于公布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
参考文献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9-11-22].
- ↑ 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出炉. [2019-11-22].
- ↑ 杨振宁“2015年4月1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 [2019-11-22].
- ↑ 【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2019年院士增选启动. [2019-11-22].
- ↑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 [2019-11-22].
- ↑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多少人 来看下其发展历史. [2019-11-22].
- ↑ 简介. [2019-11-22].
- ↑ 从“学部委员”到“院士”院士制度走向荣誉. [2019-11-22].
- ↑ 追踪“院士除名”事件-被除名的是哪两位院士?. [201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