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File: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jpg|240px|缩略图|右|<big>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 </big>[https://img03.sogoucdn.com/v2/thumb/resize/w/258/h/360/t/0/retype/ext/auto/q/75?appid=200839&url=http%3A%2F%2Fimg02.sogoucdn.com%2Fapp%2Fa%2F07%2F8bca5652ed7637d1c1cc360052e97f53 原图链接][https://v.sogou.com/tvshow/or3hg2dpo5ptemryge3dcmyj23ilt6wdz3lk5spzz3jmhr5vys4oq.html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File: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jpg|240px|缩略图|右|<big>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 </big>[https://img03.sogoucdn.com/v2/thumb/resize/w/258/h/360/t/0/retype/ext/auto/q/75?appid=200839&url=http%3A%2F%2Fimg02.sogoucdn.com%2Fapp%2Fa%2F07%2F8bca5652ed7637d1c1cc360052e97f53 原图链接][https://v.sogou.com/tvshow/or3hg2dpo5ptemryge3dcmyj23ilt6wdz3lk5spzz3jmhr5vys4oq.html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是由东方卫视打造的代际潮音竞演综艺节目,由林海主持。
+
 《'''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 》是由[[ 东方卫视]] 打造的代际潮音竞演综艺节目,由[[ 林海]] 主持。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包括:《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第一季》《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第二季》
+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包括:《[[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第一季]]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第二季》
  
 该节目由乐坛顶尖的新生代歌手和多位为华语乐坛奉献过无数经典的榜样歌手,一同联手创作改编金曲,完成一场跨代际潮音竞演。
+
 该节目由乐坛顶尖的新生代歌手和多位为华语乐坛奉献过无数经典的榜样[[ 歌手]] ,一同联手创作改编金曲,完成一场跨代际潮音竞演。
  
 
 节目于2019年10月27日起每周日21:00在东方卫视播出<ref>[https://www.sohu.com/a/347159948_157640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发布概念海报,国内首档代际潮音竞演综艺即将热力开唱],搜狐,2019-10-14 </ref>。
 
 节目于2019年10月27日起每周日21:00在东方卫视播出<ref>[https://www.sohu.com/a/347159948_157640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发布概念海报,国内首档代际潮音竞演综艺即将热力开唱],搜狐,2019-10-14 </ref>。
行 11: 行 11:
 
==节目形式==
 
==节目形式==
  
节目背景
+
=== 节目背景===
  
 华语乐坛正在经历内容爆炸的年代。然而年代跨度让华语乐坛形成一道无形的分水岭,价值金曲逐渐消弥在大众视野,现代音乐无法突破时代考验,华语乐坛面临着无人重视代际共融的价值溢出的局面。
+
 华语乐坛正在经历[[ 内容]] 爆炸的年代。然而年代跨度让[[ 华语乐坛]] 形成一道无形的分水岭,价值金曲逐渐消弥在大众视野,现代音乐无法突破时代考验,华语乐坛面临着无人重视代际共融的价值溢出的局面。
  
 东方卫视用《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为华语音乐代际架起了沟通桥梁,打破代际,做起了经典金曲的“时光保鲜机”。
+
 东方卫视用《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为华语[[ 音乐]] 代际架起了沟通[[ 桥梁]] ,打破代际,做起了经典金曲的“时光保鲜机”。
  
节目模式
+
=== 节目模式===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是东方卫视音乐IP“中国梦之声”在音乐综艺上的又一创新,节目打出“代际潮音竞演”的概念,分别请来“前辈歌手”和“新声歌手”代表。两代歌手通过盲选配对的方式,组队改编经典歌曲。节目中,前辈歌手和新声歌手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盲选环节,前辈歌手用变声话筒说话隐藏身份,新声歌手需要通过才艺展示来获得前辈的青睐。两代歌手在不知对方身份情况下合唱同一首歌,“听歌识人”完成互选,并在组队竞演、对抗踢馆选手中不断挑战音乐进阶,共赴巅峰对决<ref>[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782165/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首期录制在锡开启在锡拍戏的肖战将参与该节目录制],哔哩哔哩</ref>。
+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是东方卫视音乐IP“中国梦之声”在音乐综艺上的又一创新,节目打出“代际潮音竞演”的[[ 概念]] ,分别请来“前辈歌手”和“新声歌手”代表。两代歌手通过盲选配对的方式,组队改编经典歌曲。节目中,前辈歌手和新声歌手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 身份]] ,盲选环节,前辈歌手用变声话筒说话隐藏身份,新声歌手需要通过才艺展示来获得前辈的青睐。两代歌手在不知对方身份情况下合唱同一首歌,“听歌识人”完成互选,并在组队竞演、对抗踢馆选手中不断挑战音乐进阶,共赴巅峰对决<ref>[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782165/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首期录制在锡开启在锡拍戏的肖战将参与该节目录制],哔哩哔哩</ref>。
  
节目制作
+
=== 节目制作===
  
 舞台整体设计以圆形和线条打造现代化效果,主视觉造型为一个巨大的“头戴式耳机”,搭建上以宽屏形式在耳机中部竖起屏障,形成红蓝原色的碰撞线,打造“互为盲区”的榜样、新声专属通道,为盲选配对的形式提供保障。在不断打破空间关系保障盲选配对模式的情况下,耳壳部分用“声音”回归本质追求,由内而外逐步扩大的的圆环设计形成扩散式的感觉,其中发散声音波形图作为榜样、新声通道的链接,并且输出、环绕整个观众席,隐喻着榜样歌手和新声歌手从耳壳中传递出金曲的声音,是代际沟通的敲门砖,是对音乐执着追求的情感传递,也是让声音叫醒耳朵的典型范例。“头戴式耳机”的通道构建实现“听歌识人”诉求,依托节目Slogan“我们的歌,唱出青春样”,传递“YOUNGFOREVER”理念,节目打造“Y”字形的舞台,并在中央设立“Y”字形的话筒架承放两代歌手的话筒,从榜样歌手和新声歌手的话筒中传递出歌曲的青春样。“Y”是两代歌手的风格融合和再创,传达着声音的汇聚与交流。
+
 舞台整体[[ 设计]] 以圆形和线条打造现代化效果,主视觉造型为一个巨大的“头戴式耳机”,搭建上以宽屏形式在耳机中部竖起屏障,形成红蓝原色的碰撞线,打造“互为盲区”的榜样、新声专属通道,为盲选配对的形式提供保障。在不断打破空间关系保障盲选配对模式的情况下,耳壳部分用“声音”回归本质追求,由内而外逐步扩大的的圆环设计形成扩散式的感觉,其中发散[[ 声音]] 波形图作为榜样、新声通道的链接,并且输出、环绕整个观众席,隐喻着榜样歌手和新声歌手从耳壳中传递出金曲的[[ 声音]] ,是代际沟通的敲门砖,是对音乐执着追求的[[ 情感]] 传递,也是让声音叫醒[[ 耳朵]] 的典型范例。“头戴式耳机”的通道构建实现“听歌识人”诉求,依托节目Slogan“我们的歌,唱出青春样”,传递“YOUNGFOREVER”理念,节目打造“Y”字形的舞台,并在中央设立“Y”字形的话筒架承放两代歌手的话筒,从榜样歌手和新声歌手的话筒中传递出歌曲的青春样。“Y”是两代歌手的风格融合和再创,传达着声音的汇聚与交流。
  
节目特色
+
=== 节目特色===
  
 该节目的盲选配对模式也是助推华语音乐代际融合的一大特点所在,歌手们完全依靠“听歌识人”来选择合唱搭档,这就意味着节目回归音乐本质的同时,观众也能以最剖白的视角感受不同音乐类型碰撞之下创造出的极富戏剧性和创造力的音乐舞台。极具挑战性的赛制规则带来的不仅是考验和挑战,更多角度呈现出榜样歌手对类型音乐的全新尝试和新声歌手自我风格的凝练。两代歌手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也将在碰撞融合中为观众展现华语音乐的不同剖面,让华语音乐迸发全新光彩。
+
 该节目的盲选配对模式也是助推华语音乐代际融合的一大特点所在,歌手们完全依靠“听歌识人”来选择合唱搭档,这就意味着节目回归音乐本质的同时,观众也能以最剖白的视角感受不同音乐类型碰撞之下创造出的极富[[ 戏剧]] 性和创造力的音乐舞台。极具挑战性的赛制规则带来的不仅是考验和挑战,更多角度呈现出榜样歌手对类型音乐的全新尝试和新声歌手自我风格的凝练。两代歌手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也将在碰撞融合中为[[ 观众]] 展现华语音乐的不同剖面,让华语音乐迸发全新光彩。
  
 该节目通过两代艺人的合作,旨在重塑华语乐坛金曲价值,而榜样艺人的音乐精神也将助力新声艺人灵感迸发,催生出更多现象级歌曲,让华语音乐和华语歌手保持青春感,唱出青春样。
+
 该节目通过两代艺人的合作,旨在重塑华语乐坛金曲价值,而榜样艺人的音乐[[ 精神]] 也将助力新声艺人灵感迸发,催生出更多现象级[[ 歌曲]] ,让华语音乐和华语歌手保持青春感,唱出青春样。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首创的跨代际音乐合唱模式,且它拥有独一无二的破圈性。这样的节目模式下,前辈歌手身上的艺德、艺能和艺商将在年轻歌手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乐坛前辈也能够从年轻歌手带来的音乐潮流元素中汲取灵感,丰富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它的模式也带来了期待,经由《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助力,华语乐坛可能会谱写新的音乐传奇,缔造全新的破圈现象。
+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首创的跨代际音乐合唱模式,且它拥有独一无二的破圈性。这样的节目模式下,前辈歌手身上的艺德、艺能和艺商将在年轻歌手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乐坛前辈也能够从年轻歌手带来的音乐潮流[[ 元素]] 中汲取灵感,丰富他们的[[ 艺术]] 表现手法。同时它的模式也带来了期待,经由《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助力,华语乐坛可能会谱写新的音乐传奇,缔造全新的破圈现象。
  
 
==视频==
 
==视频==
行 46: 行 4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
[[Category:991 公共娛樂]]

於 2021年3月8日 (一) 05:37 的最新修訂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 原圖鏈接來自 搜狗 的圖片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是由東方衛視打造的代際潮音競演綜藝節目,由林海主持。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包括:《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第一季》《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第二季》

該節目由樂壇頂尖的新生代歌手和多位為華語樂壇奉獻過無數經典的榜樣歌手,一同聯手創作改編金曲,完成一場跨代際潮音競演。

節目於2019年10月27日起每周日21:00在東方衛視播出[1]

節目形式

節目背景

華語樂壇正在經歷內容爆炸的年代。然而年代跨度讓華語樂壇形成一道無形的分水嶺,價值金曲逐漸消彌在大眾視野,現代音樂無法突破時代考驗,華語樂壇面臨着無人重視代際共融的價值溢出的局面。

東方衛視用《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為華語音樂代際架起了溝通橋樑,打破代際,做起了經典金曲的「時光保鮮機」。

節目模式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是東方衛視音樂IP「中國夢之聲」在音樂綜藝上的又一創新,節目打出「代際潮音競演」的概念,分別請來「前輩歌手」和「新聲歌手」代表。兩代歌手通過盲選配對的方式,組隊改編經典歌曲。節目中,前輩歌手和新聲歌手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身份,盲選環節,前輩歌手用變聲話筒說話隱藏身份,新聲歌手需要通過才藝展示來獲得前輩的青睞。兩代歌手在不知對方身份情況下合唱同一首歌,「聽歌識人」完成互選,並在組隊競演、對抗踢館選手中不斷挑戰音樂進階,共赴巔峰對決[2]

節目製作

舞台整體設計以圓形和線條打造現代化效果,主視覺造型為一個巨大的「頭戴式耳機」,搭建上以寬屏形式在耳機中部豎起屏障,形成紅藍原色的碰撞線,打造「互為盲區」的榜樣、新聲專屬通道,為盲選配對的形式提供保障。在不斷打破空間關係保障盲選配對模式的情況下,耳殼部分用「聲音」回歸本質追求,由內而外逐步擴大的的圓環設計形成擴散式的感覺,其中發散聲音波形圖作為榜樣、新聲通道的鏈接,並且輸出、環繞整個觀眾席,隱喻着榜樣歌手和新聲歌手從耳殼中傳遞出金曲的聲音,是代際溝通的敲門磚,是對音樂執着追求的情感傳遞,也是讓聲音叫醒耳朵的典型範例。「頭戴式耳機」的通道構建實現「聽歌識人」訴求,依託節目Slogan「我們的歌,唱出青春樣」,傳遞「YOUNGFOREVER」理念,節目打造「Y」字形的舞台,並在中央設立「Y」字形的話筒架承放兩代歌手的話筒,從榜樣歌手和新聲歌手的話筒中傳遞出歌曲的青春樣。「Y」是兩代歌手的風格融合和再創,傳達着聲音的匯聚與交流。

節目特色

該節目的盲選配對模式也是助推華語音樂代際融合的一大特點所在,歌手們完全依靠「聽歌識人」來選擇合唱搭檔,這就意味着節目回歸音樂本質的同時,觀眾也能以最剖白的視角感受不同音樂類型碰撞之下創造出的極富戲劇性和創造力的音樂舞台。極具挑戰性的賽制規則帶來的不僅是考驗和挑戰,更多角度呈現出榜樣歌手對類型音樂的全新嘗試和新聲歌手自我風格的凝練。兩代歌手對音樂的不同理解也將在碰撞融合中為觀眾展現華語音樂的不同剖面,讓華語音樂迸發全新光彩。

該節目通過兩代藝人的合作,旨在重塑華語樂壇金曲價值,而榜樣藝人的音樂精神也將助力新聲藝人靈感迸發,催生出更多現象級歌曲,讓華語音樂和華語歌手保持青春感,唱出青春樣。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首創的跨代際音樂合唱模式,且它擁有獨一無二的破圈性。這樣的節目模式下,前輩歌手身上的藝德、藝能和藝商將在年輕歌手身上得到傳承和發揚,樂壇前輩也能夠從年輕歌手帶來的音樂潮流元素中汲取靈感,豐富他們的藝術表現手法。同時它的模式也帶來了期待,經由《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助力,華語樂壇可能會譜寫新的音樂傳奇,締造全新的破圈現象。

視頻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 相關視頻

《我們的歌》 賀歲金曲歌會第2期:肖戰那英再合唱《惱人的秋風》,阿雲嘎玩遊戲被猛吐槽
《我們的歌》 賀歲金曲歌會第1期:肖戰《陽光下的星星》好聽哭 阿雲嘎跳「薩日朗」超可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