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成立于1956年,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公益二类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矿产资源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地质调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简介

截至2020年10月,资源所在岗人员278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87%,拥有博士学位的占74%,高级职称[1]人员占55%。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得者2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2人,李四光、黄汲清地质科技奖获得者7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首席科学家7人,中国地质学会金银锤奖22人。设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分别有7个博士学位和8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设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是我国矿产资源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现有博士后17人,在读研究生93人。

工作成果

资源所秉持“科技兴所、人才强所、依法治所”理念,促进优秀人才成长,注重实施大项目大团队机制,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改造地质调查,着力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环境重大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在矿产资源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近10年来,“青藏高原地质理论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东部中生代隐伏金属矿找矿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突破”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东部板内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53项,其中一等奖35项。同时资源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获授权国家专利[2]82项,其中发明专利58项。

矿产资源研究所组织机构

现有综合管理机构9个、技术业务机构9个。拥有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盐湖资源与环境等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等5个专业机构挂靠资源所。1个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下设1个重点实验室办公室,1个深地资源研究室和3个实验室;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下设5个研究室。资源所与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矿床地质》,刊发矿产资源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领域

一、成矿过程与成矿规律研究

研究不同构造背景下矿床形成、演化特点,成矿物质迁移-集聚-淀积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机理;开展区域成矿规律、成矿模式、成矿系列及成矿谱系研究,建立大陆成矿体系,揭示矿床形成、演化的自然规律。

二、盐湖综合资源调查评价与非金属、稀有金属研究?

开展盐湖矿产资源、嗜盐生物资源和热水资源的综合调查、综合利用及其环境的研究;研究钾、锂、硼、铯、铷、粘土等重要非金属、稀有金属资源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理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成矿远景区划

研究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特点,开展区域成矿远景规划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建立不同级别矿化单元评价的指标体系,完善矿产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发展深部资源探测新技术、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矿化信息识别提取与集成分析技术以及资源定量评价技术。

四、矿物学与矿物材料研究

研究矿物物理化学性质、矿物微区成分和结构;开展矿物系统立典研究;通过实验矿物学研究,反演成岩成矿环境;实验研究矿物新性能,研发矿物新材料。

五、海洋及非传统矿产(能源)资源研究

开展大洋多金属结核、结壳和块状硫化物矿床的调查评价、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调查评价、成因机制及其它新类型和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

六、矿产资源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开展全球及区域矿产资源战略研究、典型地区地球化学背景和环境基线,以及矿山环境评价模型研究,构筑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综合评价新体系,为政府宏观决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