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委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委会经研究,拟定于2015年12月11-13日在北京举行第一届中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主办。

简介

地球科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在宏观和微观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伴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地球科学正在向更宏观和更微观的两极方向发展,即天体科学和纳米[1]地球科学。

可以预见,纳米科技将会为21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飞跃,从而获得地球科学在超微观尺度上的重大突破。

本届会议旨在系统总结并集中凝练纳米地球科学及纳米成藏成矿领域的重大科学和关键前沿问题,全面促进纳米地球科学及纳米成藏成矿科技项目攻关,从而丰富和发展纳米地球科学理论和方法,为能源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为引导地球科学向更微观的层次迈进,进一步厘清纳米地球科学的科学内涵以及主要研究方向,深入探讨纳米矿物学与岩石学[2]、纳米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纳米能源地质学与矿床学、纳米地震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纳米科技应用于地球各圈层及其相互作用等核心科学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

当前纳米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1)纳米矿物与岩石:矿物纳米结构与表面效应及岩矿成因。

(2)纳米构造地质与地球化学:纳米变形与化学行为及其机理。

(3)纳米能源地质与矿床:纳米成藏成矿效应及动力学机制。

(4)纳米矿物与碳基和新型复合材料:资源潜力及加工应用。

(5)纳米工程地质与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工程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环境地质演变及其调控、环境污染及其修复中的纳米地球科学。

(6)纳米科技应用于板块构造、地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各圈层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新进展。

(7)纳米地球科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

相关资讯

2018纳米地球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6月22—25日, 以“纳米地球科学: 新兴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的2018纳米地球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The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geoscience and conjunction with the 3rd Chinese Academic Conference on Nanogeoscience)在贵阳召开。会议旨在引导地球科学向更微观的层次迈进,进一步厘清纳米地球科学的科学内涵以及主要研究方向,深入探讨纳米矿物学与岩石学、纳米构造地质学与纳米地球化学、纳米能源地质学与矿床学、纳米地震地质学与纳米环境地质学、纳米大气与海洋科学及纳米分析测试技术等核心科学问题,系统总结并集中凝练纳米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和关键前沿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纳米地球科学理论和方法,为能源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会共收到会议摘要211篇,安排会议报告104次,其中大会报告30次,内容涵盖纳米地球科学研究的诸多方面, 主要包括纳米矿物与岩石、纳米构造地质与纳米地球化学、纳米能源地质与矿床、纳米矿物材料、纳米环境地质、纳米大气和海洋科学、纳米地质灾害、纳米地球科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等,大会设立五个分会场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共有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荷兰、吉尔吉斯斯坦和尼泊尔等国家的近300名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研究生出席了大会。其中,康玉柱院士、何满潮院士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会议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万泉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冯新斌研究员致欢迎辞、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康玉柱院士在大会上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琚宜文教授作为本次国际学术会议主席致辞并做了与会议主题同名的大会报告,曾任美国矿物学会与地球化学学会主席、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Michael F. Hochella, Jr.教授受邀在大会上做了精彩报告。

在本次大会上,还有来自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的Huifang Xu教授,北京大学的鲁安怀教授、刘娟教授,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 的 Virender K. Sharma教授,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的 Qinhong Hu教授、Wei Chen教授,日本Okayama University 的 Katsuya Kawamoto教授、Yuta Nishina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田熙科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万泉研究员、郝立凯研究员,德国RWTH Aachen Univercity 的 Bernhard M. Krooss教授,澳大利亚CSIRO 的 Zhejun Pan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卢双舫教授,美国Saint Francis University 的 Guochang Wang博士,美国Brown University 的James W.Head Ⅲ教授,南京理工大学的沙刚教授,东北大学的黄菲教授,澳大利亚Macquarie University 的Simon Martin Clark副教授,荷兰Utrecht University 的Berend Antonie Verberne博士,尼泊尔Tribhuvan University 的Prakash Das Ulak副教授、Bhupati Neupane博士,Curtin University 与中南大学的Jeffrey M. Dick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刘钦甫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的Saikat Ghosh副教授,澳大利亚Murdoch University 的Arturo Deditius研究员,美国Aramco Research Center, Boston的Wei Wang博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朱润良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做了大会报告。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等单位参与协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