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地質學會納米地質專委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地質學會納米地質專委會經研究,擬定於2015年12月11-13日在北京舉行第一屆中國納米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地質學會納米地質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本次大會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主辦。

簡介

地球科學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在宏觀和微觀領域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伴隨着科技的巨大進步,地球科學正在向更宏觀和更微觀的兩極方向發展,即天體科學和納米[1]地球科學。

可以預見,納米科技將會為21世紀地球科學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飛躍,從而獲得地球科學在超微觀尺度上的重大突破。

本屆會議旨在系統總結並集中凝練納米地球科學及納米成藏成礦領域的重大科學和關鍵前沿問題,全面促進納米地球科學及納米成藏成礦科技項目攻關,從而豐富和發展納米地球科學理論和方法,為能源與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災害防治和環境保護等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為引導地球科學向更微觀的層次邁進,進一步釐清納米地球科學的科學內涵以及主要研究方向,深入探討納米礦物學與岩石學[2]、納米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化學、納米能源地質學與礦床學、納米地震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納米科技應用於地球各圈層及其相互作用等核心科學問題。

主要研究方向

當前納米地球科學的主要研究方向:

(1)納米礦物與岩石:礦物納米結構與表面效應及岩礦成因。

(2)納米構造地質與地球化學:納米變形與化學行為及其機理。

(3)納米能源地質與礦床:納米成藏成礦效應及動力學機制。

(4)納米礦物與碳基和新型複合材料:資源潛力及加工應用。

(5)納米工程地質與災害和環境地質問題:工程地質災害及其防治、環境地質演變及其調控、環境污染及其修復中的納米地球科學。

(6)納米科技應用於板塊構造、地球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各圈層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新進展。

(7)納米地球科學的研究技術與方法。

相關資訊

2018納米地球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貴陽召開

6月22—25日, 以「納米地球科學: 新興的挑戰與機遇」為主題的2018納米地球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中國納米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The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geoscience and conjunction with the 3rd Chinese Academic Conference on Nanogeoscience)在貴陽召開。會議旨在引導地球科學向更微觀的層次邁進,進一步釐清納米地球科學的科學內涵以及主要研究方向,深入探討納米礦物學與岩石學、納米構造地質學與納米地球化學、納米能源地質學與礦床學、納米地震地質學與納米環境地質學、納米大氣與海洋科學及納米分析測試技術等核心科學問題,系統總結並集中凝練納米地球科學領域的重大科學和關鍵前沿問題,從而豐富和發展納米地球科學理論和方法,為能源與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災害防治和環境保護等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大會共收到會議摘要211篇,安排會議報告104次,其中大會報告30次,內容涵蓋納米地球科學研究的諸多方面, 主要包括納米礦物與岩石、納米構造地質與納米地球化學、納米能源地質與礦床、納米礦物材料、納米環境地質、納米大氣和海洋科學、納米地質災害、納米地球科學的研究技術與方法等,大會設立五個分會場進行了交流和討論。

共有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荷蘭、吉爾吉斯斯坦和尼泊爾等國家的近300名專家、學者以及相關研究生出席了大會。其中,康玉柱院士、何滿潮院士應邀出席了本次會議。開幕式由中國地質學會納米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會議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萬泉研究員主持,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馮新斌研究員致歡迎辭、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康玉柱院士在大會上做了熱情洋溢的致辭,中國地質學會納米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琚宜文教授作為本次國際學術會議主席致辭並做了與會議主題同名的大會報告,曾任美國礦物學會與地球化學學會主席、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Michael F. Hochella, Jr.教授受邀在大會上做了精彩報告。

在本次大會上,還有來自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的Huifang Xu教授,北京大學的魯安懷教授、劉娟教授,美國Texas A&M University 的 Virender K. Sharma教授,美國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的 Qinhong Hu教授、Wei Chen教授,日本Okayama University 的 Katsuya Kawamoto教授、Yuta Nishina副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田熙科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萬泉研究員、郝立凱研究員,德國RWTH Aachen Univercity 的 Bernhard M. Krooss教授,澳大利亞CSIRO 的 Zhejun Pan研究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盧雙舫教授,美國Saint Francis University 的 Guochang Wang博士,美國Brown University 的James W.Head Ⅲ教授,南京理工大學的沙剛教授,東北大學的黃菲教授,澳大利亞Macquarie University 的Simon Martin Clark副教授,荷蘭Utrecht University 的Berend Antonie Verberne博士,尼泊爾Tribhuvan University 的Prakash Das Ulak副教授、Bhupati Neupane博士,Curtin University 與中南大學的Jeffrey M. Dick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的劉欽甫教授,昆明理工大學的Saikat Ghosh副教授,澳大利亞Murdoch University 的Arturo Deditius研究員,美國Aramco Research Center, Boston的Wei Wang博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朱潤良研究員等專家學者做了大會報告。

本次會議由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中國地質學會納米地質專業委員會主辦,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承辦、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國土資源部地球化學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等單位參與協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