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圣经翻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微笑微笑讨论 | 贡献2022年10月2日 (日) 20:11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报佳音书店 的图片

中国圣经翻译指《圣经》在中国翻译的历史沿革。中国圣经译本的数量难以确考,迄今有据可查者即达百余种,其中包括汉语深文理(文言文)、浅文理(半文半白)、官话(白话文)、方言译本、盲文译本以及少数民族语言译本等。

圣经》是基督教重要的经典,在基督徒心中,《圣经》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其信仰和生活的唯一准则。其具体包括《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1]。《旧约圣经》即犹太教的《圣经》,是从犹太教承受下来的。《新约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共27卷,包括记载耶稣生平、言行的“福音书”,叙述早期教会情况的《使徒行传》[2],传为使徒们所写的《书信》和《启示录》。

背景介绍

最早关于圣经中文翻译的记载见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载景教主教阿罗本( Alopen)于唐贞观九年(635年)抵长安传教,译出景教经典若干卷。早期圣经中文翻译均由罗马天主教人士完成。元朝来中国的意大利人约翰·孟德高维诺在书信中提及曾将《新约》及《圣咏》(即《诗篇》)译成当时的官方文字鞑靼文(即蒙古文),这是中国最早的罗马天主教圣经译本,但未能流传。

元朝,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派传教士到中国传教,科维诺主教上于1305年1月8日从北京寄给罗马教宗的信中提到,“现在我已将全部《新约》和《圣咏》译成中文,并请人用最优美的书法抄写完毕”。但未见流传。明末清初,罗马天主教传教士入华传教,未见圣经中文译本出版。在他们的中文着作和供信徒诵读的问答中引用了部分经文,大致分为:圣经经句诠解,如利玛窦的《天主实义》(1595年),阳玛诺的《十戒真诠》(1642年)等;圣经史实描述,如庞迪我的《受难始末》,艾儒略的《天主降生言行纪略》(1635年)等;局部圣经译文,如阳玛诺的《圣经直解》(1636年),利类思的《弥撒经典》(1670年)、《司铎日课》(1674年)、《圣母小日课》(1676年)、《已亡日课》等。

明代传教士利玛窦于1584年出版《琦人十规》,论及“十诫”和其他经文。在1700年,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白日陹( Jean Basset,即巴设)把《拉丁文通俗译本》转译为中文,其中包括四福音书、保罗书信以及《希伯来书》,该译本未出版;1739年,其手稿由英国人和治孙带到伦敦,存于英国大英博物馆,但是否为巴设所译,尚待考证。

18世纪末,法国耶稣会传教士贺清泰亦将《旧约》和大部分《新约》据《拉丁文通俗译本圣经》为中文,名《古新圣经》,其章节与拉丁文圣经不同,且未全部翻译,未刊行,亦未得流传。早期译本还有阳玛诺《圣经直解》和艾儒略的《天主降生言行纪略》等。以上诸译可视为圣经中译的前奏。

发展历史

圣经中译史通常以1807年第一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入华为起点,此后圣经中译本多由新教人士完成。1813年,马礼逊将《新约》译成于澳门,同年出版于广州;《旧约》系其与米怜合译,1819年译成。全书定名《神天圣书》,于1823年在麻刺甲(今马六甲)出版。与马礼逊几乎同时,马士曼于1822年在印度出版其与拉撒尔合译的《马士曼译本》。二者合称《二马译本》,为近代圣经中文翻译定了基础。此后,《马礼逊译本》由麦都思、郭士立、裨治文、和马礼逊之子马儒汉修译成为《四人小组译本》;《新约》由麦都思主译,1837年以《新遗诏书》为名在巴塔维亚(今雅加达)出版;《旧约》大都由郭士立执笔,1846年以《旧遗诏书》为名出版。后郭士立又修译《新遗诏书》,改名为《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出版,该译本曾为太平天国起义军采用,流传于民间。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口岸,美英传教机构决定重译《圣经》,以适应进一步传教的需要。译经委员会决定由各地传教士分头译经,再由代表委员会审定;后几经周折译成3个本《代表译本》(1852年)、《裨治文译本》(1862年)和《高德译本》(1868年)。以上译本均以文言文译成。中国海禁开放和太平天国运动后,在文字上,较通俗易懂的浅文理逐渐取代文言,同时白话文也日趋盛行。这两种文字的圣经译本开始出版;最早的浅文理译本为杨格非的《新约》译本(1885年出版,1889年修订本),继而有包约翰,白汉理合译的《新约》(1889年)和施约瑟翻译的《新约全书》(1902年);白话文(官话)译本有:《麦都思一施敦力官话译本》(1857年)、《施约瑟旧约官话译本》(1857年)、《杨格非官话译本》(1889年)。在此前后,传教士还完成了一些方言译本和少数民族语言译本(即“部落译本”),包括全译本和节译本。多数采用汉语,也有以罗马字母注音者。

中国近代圣经翻译的最高成就当推《官话和合本》,1919年2月出版,此后很快在国内广泛流传,销量远胜于其他版本,逐渐成为中国教会唯一采用的版本,该译本为中国教会开创了白话文译经的新纪元,并对“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产生显着而积极的影响。它的问世也标志着西方传教士中文译经的结束。此后,中国圣经学者独立译经工作成绩显着。20世纪30-70年代初,《王宣忱译本》、《朱宝惠译本》、《萧铁笛译本》、《吕振中译本》等华人译本相继问世。

天主教方面,19世纪末,天主教方面有两位神父着手翻译圣经:王多默(正名未详)先后于1875年、1883年翻译四福音书和《宗徒大事录》。同时,辛方济(正名未详)四福音书。这些译文均未问世,译文直至1949年存于上海徐家汇图书馆。1892年,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德雅(J. Dejean)出版他翻译的《四史圣经译注》。1897年耶稣会会士李问渔翻译和出版《新经全集》。1913年,马相伯翻译出版《新史合编直讲》,译文雅而达;还出版《救世福音》(1937年)和《批注四史圣经》(1948年)。1919年,耶稣会会士萧静山翻译出版四福音书,随后出版《新经全集》(1922年),译文简洁通顺,语气热切动人,在中国天主教会中通行。1932年,耶稣会会士巴鸿勋(J. Bataille)翻译出版《新经合编》。

1923年,巴外方传教会会土卜土杰( Bousquet)翻译《新经公函》和《若望默示录》;欧声石( L.Aubazac)先后于1915年、1927年翻译保罗书信及宗徒公函。此外,在耶稣会士狄守仁(P.Petit)领导下,耶稣会士也出版《福音》(1940年)、《新经全书》(1949年)、《宗徒大事录》(1955年)及《罗马书》(1956年)。吴经熊于1946年译出诗体《圣咏译义初槁》(即《诗篇》),1949年又译出《新经全书》,李山南,申自天等人合译的《新经全书》亦于1949年出版。现今华人天主教普遍使用的《圣经》为《思高译本》(1968年)。1979年,香港同时推出3个译本:《现代中文译本》、《当代圣经中译本》和《圣经新译本》。其中《现代中文译本》影响最大,是一部由新教学者主笔、天主教学者参与审定的中文圣经。1987年,两教派人土联合从原文译经,目前这部合一译本的译事仍在进行中。

俄罗斯东正教于1715年派遣第一届驻北京传教士团来华正式传教。19世纪后期第一次将圣经翻译为中文。其中有一本《新约》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十四届传教士团团长、神父古里·卡尔波夫所译;另外一本《福音义解》的部分内容可能出自神父米哈伊尔所编《福音书》,由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十六届传教土团神父弗拉维昂·高连茨基在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十三届第十五届传教士团团长、修士大祭司巴拉第·卡法罗夫的指导下,用汉语编写而成。尚待考证这两本书译自的圣经版本、翻译原则、出版时间。此外,东正教翻译《诗篇》,由巴拉第·卡法罗夫翻译,未出版。圣经中文译本从语言角度可分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两大类。汉语译本从语体角度可以分为三类:文言译本,即深文理译本;半文半白译本,即浅文理译本;口语体译本,包括官话译本(亦称白话文译本)和方言译本(亦称土白译本)。从文字角度分为汉字译本、国语注音字母译本、由传教士创造的教会方言罗马字译本、王照注音字母本及中外文对照本。此外,还印刷过盲文版汉语圣经。就版本而言,有单卷本、多卷本、《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新约附诗篇》、《新旧约全书》等,总数达千种以上。1949年前,在中国影响最大、出版销售各种版本圣经的主要机构有:美华圣经会、大英圣书公会和苏格兰圣经会。

参考文献

  1. 《圣经》为什么分旧约和新约,我爱历史网,2021-04-27
  2. 《使徒行传》与早期教会的建立,新浪博客,201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