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種質資源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種質資源中心作物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保障糧食安全、建設生態文明、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作物種質資源工作具有公益性、基礎性、長期性等顯着特點。

中國簡介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種質資源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全國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研究的中心,也是全國作物種質資源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的基地,是國家作物種質資源戰略規劃的主要起草單位。中心緊密圍繞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的重大需求,以戰略支撐農業科學原始創新、育種及其生物技術產業為目標,貫徹「全面收集、妥善保存、深入評價、積極創新、充分利用」方針,以攻克農作物種質資源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關為導向,實現種質資源「在保護中有效利用」與「在利用中安全保存」的協調發展,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推動現代種業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心現有職工86人(博士學位人員占60%),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高級職稱59人,研究生導師30人。在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崗位建功立業和創先爭優活動中,湧現出一批先進模範人物,獲得多種榮譽稱號。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2人被評為「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1人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1人獲「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1人被評為中組部「第七批優秀援藏幹部」;1人被授予「農業部直屬機關巾幗建功標兵」;1人被授予「中國農業科學院巾幗文明崗」;4人被授予「農業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被評為「全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先進個人」;2人被評為「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工作先進個人」;2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1人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1人獲「中國優秀博士後獎」;1人獲首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主要成績

中心牽頭創建了世界上唯一的多維種質資源保存體系,即集長期庫、復份庫、中期庫、種質圃、離體庫、超低溫庫、DNA庫、原生境保護點有機融合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設施體系,確保了我國各類種質資源的戰略安全保存;通過艱辛努力,收集、整理編目和入庫保存了350多種作物47萬餘份種質資源(2386個物種),保存總量位居世界第二;通過日復一日的不斷鑑定評價,100%的保存資源的目錄性狀得到了科學鑑定,8%資源得到了精準鑑定評價,並建立了數據庫,有力地支撐了我國作物育種和現代種業發展。

中心也是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領域國家重大項目的牽頭組織單位,一直主持從「十一五」以來的科技部農林植物種質資源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科技部「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七大農作物育種」試點專項的「主要糧食作物種質資源精準鑑定與創新利用」項目、973計劃「主要農作物骨幹親本遺傳構成和利用效應的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平台」,農業部「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國家穀子高粱、食用豆和大麥青稞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等國家重大項目。逐步形成了以資源中心為核心、全國350多個單位共同參與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協作體系,為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全面發展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創造了必要條件。

中心自2003年以來,創建了農作物種質資源標準規範體系、農作物種質資源離體超低溫保存和原生境保護技術體系、育種家參與式種質資源創新技術體系、種質資源精準鑑定技術體系等一系列開拓性的技術體系,有力提升了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共獲國家和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項29項,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完成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和三等獎各1項、二等獎2項,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1項,「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優秀團隊獎1項;審定(認定)新品種54個;獲植物新品種權4項、授權發明專利[2]37項、軟件着作權13項;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9個;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Nature Genetics、Nature Biotechnology、PNAS等SCI和EI論文402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802篇,出版着作54部;累計培養博士生140名、碩士生424名、外國留學生5名。

近五年來,中心已累計向全國約1600多個育種、科研、教學、生產等有關單位免費提供種質資源30餘萬份次,提供信息共享350萬餘人次以上,開展各類種質資源現場觀摩80多次,展示各類優異種質資源1萬餘份,開展技術指導服務300多次,培訓農技人員和農戶1.2萬餘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5萬份次,接待交流訪問8000多人次,組織科普參觀1.1萬餘人次;支撐或服務於各類科技計劃項目(課題)2380餘個,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4項,新品種480多個,重要論文243篇,重要着作38部。牽頭組織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穀子糜子、食用豆、大麥青稞建設專項,「十二五」期間通過品種推薦、生產技術集成示範,支撐小宗糧豆生產1億畝,累計增產130萬噸,實現增收89.1億元,節支7.6億元,減少損失5.4億元,在促進產業良性發展和產業升級,推動種植業結構優化以及農民脫貧增收方面取得了顯着成效。

主要研究方向:

1.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

2.作物種質資源編目與保護;

3.作物種質資源精準鑑定與深度發掘;

4.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育種效應分析;

5.作物種質資源信息平台與數據挖掘;

6.作物比較基因組學與演化。

主要科研平台:

1.國家作物種質庫(長期庫);

2.國家農作物種質保存中心(國家糧食作物中期庫) ;

3.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共享服務平台;

4.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野外觀測研究圃網 ;

5.國家小麥近緣野生植物種質圃 ;

6.國家農業科學數據共享中心作物分中心;

7.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信息系統 ;

8.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協作網 ;

9.國外農作物種質資源引進交流中心;

10.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中心 ;

11.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藏中心 ;

12.農業生物多樣性研究與發展中心(BI-CAAS)。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