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原文化」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using HotCat
行 22: 行 22:
  
 
 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生产活动、[[礼仪]]、[[信仰]]和节令等方面。具有[[农耕文明]]特质的民俗活动如太昊伏羲祭奠在中原部分地区具有较强的民众自发性。中原婚嫁礼俗从古代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逐步演变为今天的提亲、定礼、迎娶的婚俗礼仪。节令民俗如[[春节]]的祭灶、岁末[[守岁]]、贴春联、吃饺子和拜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点灯盏,三月清明节祭祖扫墓,七月七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九月[[重阳节]]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节会方面,[[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节、马街书会、南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诸葛亮文化节]]、镇平玉雕节等由官方组织,民间参与的节会至今不衰。
 
 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生产活动、[[礼仪]]、[[信仰]]和节令等方面。具有[[农耕文明]]特质的民俗活动如太昊伏羲祭奠在中原部分地区具有较强的民众自发性。中原婚嫁礼俗从古代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逐步演变为今天的提亲、定礼、迎娶的婚俗礼仪。节令民俗如[[春节]]的祭灶、岁末[[守岁]]、贴春联、吃饺子和拜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点灯盏,三月清明节祭祖扫墓,七月七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九月[[重阳节]]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节会方面,[[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节、马街书会、南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诸葛亮文化节]]、镇平玉雕节等由官方组织,民间参与的节会至今不衰。
 +
 +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於 2020年3月1日 (日) 20:00 的修訂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區為基礎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總稱,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約六千年至公元前約三千年的中國新石器時期。中原文化以河南省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河南省占據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

特徵

根源性: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要根源之一,發源於黃河中下游地區。

原創性:中原文化對整個中華文明體系的形成發揮了開創作用。

包容性:中原文化通過融合與吸收周邊文化,不斷自我提升。

輻射性:中原文化有着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在中國歷史上,中原地區依託生產方式的先進性、軍事的擴張,甚至中央政權崩解導致的移民大批遷移,向四方傳播,影響了日本,韓國,越南,琉球等東亞古國及現代中國的其他地區,傳播到世界各地。

基礎性:中原文化經過上古的擴張,在中華文化系統中處於主體、主幹的地位。

文明源頭

在中原地區的考古中,史前文明在這裡的連續性表現強烈。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自東向西的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在中原崛起,它們之間聯繫緊密,已經形成一個較大的文化區域,與周邊文化同一時期的孤立發展相比,已表現出明顯的發展優勢。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半坡文化是由老官台文化發展而來,向北發展到陝北地區,沿黃河擴展至洛陽,經漢水流域影響到南陽盆地。而中原地區的仰韶後岡文化則擴張至晉南、魯東北等地。仰韶半坡文化和仰韶後岡文化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仰韶廟底溝文化迅速向四方擴展,北至河套地區,南達漢水中游,東抵華北平原北部,西伸甘肅湟水流域。與周邊相比,這一時期的中原文化是處於中心地位的強勢文化,起主導作用。

民俗

中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主要表現在生產活動、禮儀信仰和節令等方面。具有農耕文明特質的民俗活動如太昊伏羲祭奠在中原部分地區具有較強的民眾自發性。中原婚嫁禮俗從古代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六禮」逐步演變為今天的提親、定禮、迎娶的婚俗禮儀。節令民俗如春節的祭灶、歲末守歲、貼春聯、吃餃子和拜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點燈盞,三月清明節祭祖掃墓,七月七觀星乞巧,八月中秋節賞月、吃月餅,九月重陽節登高等等,大多起源於中原。節會方面,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陽牡丹花會、開封菊花節、馬街書會、南陽諸葛亮文化節、鎮平玉雕節等由官方組織,民間參與的節會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