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人现眼的福音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丢人现眼的福音派》,作者: 赛德(Ronald J. Sider),译者: 陈锦荣,出版: 天道书楼,初版: 2007–9,页数: 182,尺寸: 140*211 mm,书籍系列: 拓思系列,ISBN: 9789622087071。
福音派(Evangelical)一词始于十六世纪,当时的宗教[1]改教者以此名称呼表明反对罗马天主教的立场,它不是一个宗派。福音派[2]也指随著宗教改革而来的属灵运动,例如:敬虔主义、清教徒主义等。
内容简介
华人教会向来深受美国教会影响,近来在传福音手法上,也模仿了“成功福音”的做法,标榜信耶稣可给人丰盛的生命(指得著健康与财富)。不少教牧和学者对此都深以为虑,认为会令福音内容变质,教会走上信仰不纯正之路。本书作者赛德就是其中之一。他指出,倘若不重新反思“福音”的内容,教会向人展示的就不再是真正的福音信息,而是基督徒丑闻不绝、“丢人现眼”的生活方式。这是基督教当前的信仰危机,必须正视及提防。
教牧/学者推荐
北美福音派学者赛德(Ronald Sider)的著作:《丢人现眼的福音派》,正是对福音信仰教会的合时提醒;我们倘若不重新反思“福音”的内容,我们展示的不是福音信息成为世人的“绊脚石”(林前一23,原文scandalon),而是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丢人现眼”,因为我们暴露在公众面前是“丑闻”(scandals) 不绝。
北美福音派部分领袖,如赛德、葛尼斯(Os Guinness)、麦拉伦 (Brian McLaren)、魏乐德(Dallas Willard)及甘普路(Tony Campolo)等,已就此反省并指出当前的信仰危机。赛德正是其中一个代表,他在本书第一章指出美国福音信仰群体占更正教的大多数,但同时发现这些有重生宗教经验的信徒,在世界观与价值观方面,与未信的人分别不大。那些宣称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其生活方式与不信者的差异,只在于前者多了宗教活动而已。有些信徒感觉有了信仰,个人身心与生活较以往更为健康与积极;但他们所信之神已成为“失掉重量的神”(借用卫尔斯于《孤独的神──后现代福音派信仰危机》书内的论述)。
香港及各地华人教会深受“美国制造”的福音事工影响;倘若教会领袖只抄袭劣品,误以为“成功福音”才是追求的品牌,无论堂会或机构的运作,均以市场为导向,于是市场可见的ABC (Attendance出席率;Buildings物业;Cash现金), 就成为量度成功的指标了!这就是福音派的“丢人现眼”,我们自以为成功,其实,我们已出卖了信仰的实质;“实用主义”取代了神学思考,“教会被掳巴比伦”就是我们悲剧的写照!
--胡志伟牧师
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