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东德130系列内燃机车

东德130系列内燃机车(DR class130,DR是东德铁路的简称)包括130型(现称230型)、131型(231)、132型(232、233、234、241)、142型(242)。

130系列机车都是在苏联卢甘斯克(今属乌克兰)生产的,而后出口到东德。在德国统一之后,这些机车仍然使用,主要用于重型货运。该型机车在1970至1982年之间共生产了700辆。德国人把这些机车昵称为“柳德米拉”,一个典型的俄国女子名字。

目录

开发背景

195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东德)的德国国营铁路开始了大规模的牵引动力改革。由于当时东德能够从苏联获得稳定的原油供应,而且铁路电气化改造的成本较大,因此德国国营铁路确定了牵引动力内燃化的发展方针,优先以柴油机车取代原有的蒸汽机车。同时,又制定了一个全部采用液力传动柴油机车的机车型谱,包括V15、V60、V100、V180型柴油机车。

至1960年代中期以前,德国国营铁路柴油机车的开发及购置仅限于本国企业,并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化程度。当时,德国国营铁路原本计划进一步优化柴油机车型谱,自行研制新一代具有列车供电装置的2400马力及2700马力客运柴油机车[1]。然而,这个计划最终被没有实现,原因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上,提出经互会国家的所有2000马力以上的干线柴油机车都应该由苏联提供,虽然这个建议受到经互会内的一些国家的反对而没有形成决议,但东德在苏联的政治压力下仍然服从了这项提案。因此,东德逐步停止生产液力传动干线柴油机车,改为从苏联进口2000马力以上的电传动柴油机车,并且从罗马尼亚进口液力传动柴油机车。1966年起,苏联的伏罗希洛夫格勒内燃机车制造厂开始向德国国营铁路提供M62型柴油机车,该型机车在东德的铁路系统中被定型为V200型,采用2000马力的14Д40型二冲程柴油机和直—直流电传动装置,最大速度为140公里/小时。

研制过程

然而,为了满足客运列车扩大编组及提高速度的牵引需要,德国国营铁路需要一种功率更大的干线柴油机车。根据苏联部长会议于1965年11月20日批准通过的975号决议,正式要求伏罗希洛夫格勒内燃机车制造厂立项研制一种适用于东欧国家的新型3000马力电传动柴油机车。机车研制项目由苏联重型和运输机器制造部(МТЭиТМ)领导及监督,总设计师为弗拉基米尔·R.斯捷潘诺夫(Владимир Романович Степанов);1966年8月23日,通过了机车技术方案的设计评审,并在1967年3月1日由部级科学技术委员会审议通过机车施工设计

1967年11月7日,首台原型车在伏罗希洛夫格勒工厂竣工,新机车被定型为TE109型(ТЭ109),采用3000马力的1А-5Д49型四冲程柴油机,也是苏联第一种采用交—直流电[2]传动装置的柴油机车;通过采用不同的牵引齿轮传动比,可以使TE109型机车作为货运或客运机车使用,最大运行速度分别为100公里/小时和140公里/小时。1968年至1969年间,在全苏铁道运输科学研究院的组织下,TE109-001、002号机车与2TE40-005、2TE10L型柴油机车,在敖德萨-基希讷乌铁路局的伯尔兹机务段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运用条件下,TE109型机车及2TE40型机车的燃油消耗量比2TE10L型机车减少9~11%(按单节机车计算)。

视频

东德130系列内燃机车 相关视频

东德铁路列车短距离紧急刹车,现场火花四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