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下七结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下七结桥
图片来自ETtoday新闻云

下七结桥中华民国台湾铁路管理局宜兰县礁溪乡三民村一座铁路桥梁[1] ,位于宜兰线铁路礁溪车站四城车站间,跨越得子口溪七结一带的北河道),现役桥梁于1985年在旧桥原址重建。

沿革

日治时代

宜兰线铁路于(1917年)动工,兴建工程分路线的南(苏澳车站)、北(八堵车站)两端向中间施筑,跨越得子口溪七结一带的北河道)之处架设本桥,原名第二七结桥,初期为木造桥梁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1919年11月15日,包含本桥在内的礁溪车站宜兰车站路段通车,全区间单线铁路。

宜兰线于1924年12月1日全线通车,为东部干线中最早通车的路线,也加速东部经济、人文的开发。时至 1980 年,北回线的通车更串连了宜兰线和台东线,成为当时最具经济价值的铁路要道;此建设不仅大大加重了宜兰线的地位,更带动东西部交流和互动。

本桥在1938年更名为下七结桥

宜兰线起始

日治时期 1924-1945 年) 日本领台时期,亦是台湾铁路网络的建置时期,虽然日本在台湾的开发是以掠夺殖民地资源为基础,其对于台湾日后的交通与经济发展,仍旧有著深远的影响和广大的助益。宜兰线铁路便是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下开始动土兴建。为有效统治殖民地,总督府便早已于 1898 年进行台东线路线勘察,日后却因没有迫切的需要而延宕工程。此时,总督府才将目标转向可连接东、西部台湾的宜兰线,经过当局评估,这项铁路工程不仅串连起交通,并也同时推销宜兰产品拓展市场。

现今时期

单线宜兰线通车60年后,至1979年北回线铁路通车前,宜兰线成为衔接纵贯线 (铁路)北回线的重要干线铁路,路线需求大幅增加,原单线铁路会不敷使用,因此台湾铁路管理局自1980年7月起进行“宜兰线铁路扩建工程”,改建全线为双线铁路(已完成双线路段者除外)。

宜兰线兴盛期

(北回线通车 1980-2006 年) 北回线乃“十大建设”之一,于 1979 年 12 月 30 日建设完成通车,串联宜兰线和台东线的重要路段,同时也让东、西部干线的连结更为紧密,其为台铁带来的高收益更成为当时全台最赚钱的营运路段。这样的新经济命脉也带动东部的观光产业和天然资源发展,大展专属于后山的好山好水,而身为东、西部交会的线路之首,宜兰线的地位亦从原本的支线升格为重要干线,不仅客、货运量急速增加,沿线的主要城镇更成为东部属一属二的繁荣地带,其盛况更造成原有的单线铁路不敷使用而必须于 1980 年开工进行双轨工程以因应重要节庆或假日时一票难求的情况。

本桥位在礁溪站四城站间,该区间双轨工程于1985年6月21日通车,扩建后的新桥为3孔16.6公尺丁字梁桥,跨越得子口溪靠近七结一带的北河道,于旧桥既有位置重建,目前使用中,扩建期间以下游侧一旁的临时轨便桥维持行车。

电气化

宜兰线电气化工程自1991年7月1日开工,分为八堵罗东间与罗东苏澳间两阶段施工。本桥电气化属第一阶段八堵罗东间范畴,于八堵—苏澳93.6 km 1924.11.30全线通车2000年5月3日正式通电营运。

参考文献

  1. 下七结桥简介,owlapp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