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上肢肌 |
上肢肌分为上肢带肌(肩带肌)、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基本信息
- 中文名:上肢肌
- 定义:指上肢的肌肉组织
- 包括: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 配布于:肩关节周围
解剖结构与组成
1、肩肌起于肩胛骨和锁骨,止于肱骨上端,可运动肩关节。每侧有三角肌、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6块。
2、上臂前面是屈肌群,浅部是肱二头肌,长头起于肩关节盂上方,短头起于喙突,两头结合,经肘关节前面止于桡骨上端。深部有喙肱肌和肱肌。后面是伸肌群,只有一块肱三头肌,长头起于肩关节盂的下方,内侧头和外侧头分别在长头的内、外侧,三头结合,以腱止于尺骨鹰嘴。
3、前臂肌的前群是,浅层的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和尺侧腕伸肌;中层是指浅屈肌;深层有拇长屈肌、指深层肌、旋前方肌。前臂肌的后群是,浅层的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总伸肌、小指固有伸肌和尺侧腕伸肌;深层肌是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食指固有伸肌。
4、手肌外侧群有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拇收肌分别可以外展拇指、屈拇指,对掌和内收拇指。手肌中间群有蚓状肌4条、骨间掌侧肌3条,背间背侧肌4条。骨间肌使手指靠拢和散开,骨间肌和蚓状肌还有屈掌指关节、指关节的作用。手肌内侧肌有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小指对掌肌,作用分别是外展并曲小指、屈小指和对掌。
相关临床研究
有研究表明,健康学生经8个月功法(练功方法依据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推拿功法学》,以“易筋经”、“少林内功”为主,每周1次,每次2h,共12周时间训练)后,肩围、上臂围、前臂围、大腿围均显著增加,提示这些肌肉的绝对力量增强。推拿治疗不仅持续时间较长,对于推拿医生的体力有较高要求。而且推拿手法在临床应用中还要求有力、渗透,所以这就牵涉到两种耐力——全身耐力和肌耐力。练功对于提高全身耐力的作用已被广泛证实,有研究表明12周练功特别对于男生上肢肌耐力同样也有明显提高作用,持续肌耐力的提高正是学生未来推拿手法渗透的基础,可以增强推拿治病的临床疗效,提高推拿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相关疾病与治疗
上肢肌痉挛
偏瘫痉挛是中风后常见后遗症,脑卒中后3周内,几乎90%患者会出现肌痉挛。其中又以脑梗塞后上肢屈肌痉挛为其典型表现,出现肩胛骨上举外撤,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内收,上肢肌痉挛极大地限制了手的功能,降低日常生活能力。
上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
A.上肢肌痉挛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的《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痉挛诊断要点:a)上肢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严重肌痉挛时可表现为关节僵直于屈或伸的某一位置上;b)局部关节和肌肉的疼痛、长时间的痉挛可能会引起局部肌肉和肌腱的挛缩;c)痉挛上肢的腱反射亢进;d)由此影响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通过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C.分期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a)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b)恢复期:发病2周至半年以内;c)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
治疗方法
A.常规针刺组针刺方法参考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风中经络”针刺方案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肩髃手三里合谷。配穴: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者,配丰隆;气虚血瘀证者,配足三里、气海。操作:水沟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内关用泻法;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度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补法;刺极泉时,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均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针刺完后留针,嘱患者行鼻深呼吸,直至出针,总共留针时间为30min。留针期间每10~15min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每周5次,周日除外,共治疗4周。
B.常规针刺+火针组针刺方法毫针针刺同上,另外用火针点刺患侧手三阴经筋阳性反应点处。穴位选取,分别循患肢手三阴经筋行切诊,各种筋性结节和压痛点均为阳性反应点,每次选取5~8个穴位,以笔作标记,针具及穴位皮肤要进行常规消毒,施术前将针放置在酒精灯上,从针体向针尖烧红,然后迅速刺入选定穴位内,立即拔出,遵循“红”“准”“快”原则,选针粗细及针刺深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隔天1次,1周3次,共治疗4周。同时两组病人均请我院康复科会诊,给予康复治疗。在中药活血化瘀治疗基础上,均给予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对症治疗,禁用改善肌张力西药。
C.研究发现电针针刺拮抗肌上腧穴,配合痉挛肌上火针点刺改善脑血管病偏瘫肢体肌痉挛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现代研究发现火针具有一般针刺的功效,可以影响各种因子的表达,抗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保护脑组织,也可促使有效建立侧支循环,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聚,改善脑循环,还可以减低兴奋性递质,促进抑制性递质释放,减少受体数量或减弱其敏感性,有效降低亢进的肌张力和牵张反射,另外可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降低脊髓节段反射亢进,反复兴奋运动中枢,促进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
除此之外,火针具有更佳的止痛功效,并引起组织升温,有利于炎症等病理反应的消失和肌肉皮肤等正常组织的营养。火针在皮肤上形成局部充血或是有红、热、痛及轻微的水肿现象,引起机体各种应激反应,调节整体的免疫状态。火针还能够有效地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高凝状态。[1]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