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秦關(田際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秦關》是中國當代作家田際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上秦關
遠在盛唐時,開州(縣)的清明茶就已遠銷到長安。到了元朝,開州的清明茶經巫山遠銷到杭州、上海、泉州。清朝乾隆末期,溫湯井(溫泉)已成為川陝地區重要的食鹽產地,其中有相當部份遠銷到陝西關中一帶。開州古時屬於巴國,溫湯井產的食鹽本應稱為巴鹽,而由於地方語言習慣,叫作鹽巴。
為了打通開州至陝西的交通大動脈,清朝乾隆後期,地方官府修了一條從溫湯井到城口的官道,史稱鹽大路,全長四百多里。而這一段茶鹽古道,要穿過海拔二千三百米的一字梁。進山的客商不僅僅是擔運鹽巴到陝西關中銷售,而且還有茶葉、絲綢、布匹等,出山擔運藥材、獸皮。而這一段聞名於世的鹽大路,從而就成了川、陝兩省經貿往來一條重要的交通幹線。
而在這段通往秦關的鹽大路,必須經過一字梁的老林口、碑埡口兩大重要隘口。過去一字樑上虎狼成群,土匪眾多,環境相當險惡。特別是一些客商,要多人結伴翻越,要經歷九死一生。再就是一字樑上獨特的自然氣候,海拔高,高山反應強烈,過往的客商又不懂自然科學,從而倍感神秘和恐懼。
就是在這樣種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我們的大大挑着一兩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要走上千里的山路才能到達陝西的關中一帶。為求平安,每一位都會說得一口好吉令。他們每到一地,還會根據當地的山水人情編一組帶韻的段子唱和。有求平安的,有給大家鼓勁的,有給同路人提示的,一人起音多人應和,簡單易記,近似號子,但又不是號子,是大巴山區一種說唱文化。大家苦中取樂,富有生氣和情趣。
下面的故事,就是我大大和二大挑擔上秦關的故事。家鄉河堰鎮(鄉),過去一直叫河堰口。在我們家族裡,爺爺叫大大。我們大大一共六兄弟,過去長期擔鹽到陝西關中的只有大大和二大,每人一趟最多能賺十塊鷹洋,往返最快要半個月,遇到大雪或大雨,得要一個月時間。
但要說明的是,從河堰口到城口這一段山路,卻比從開州(縣)城經溫湯井、榨井壩(大進)到城口的鹽大路還要艱險,要多攀越一道高達三百多丈高的懸崖絕壁——羊角岩,翻過蓋梁到白泉後才正式踏上那一段通往秦關的鹽大路,整整要多一天行程。羊角岩和一字梁,就是大大和夥計們必須翻越的兩座大山。
(一)
民國二十二年秋天,卯時剛過,院子裡的公雞又叫了第一遍,同睡一床的大大用腳蹬了一下二大,兄弟倆就窸窸窣窣地穿衣起床,舀水洗臉,後就去向祖母辭行,卻突然發現灶房的桐油燈亮着。轉身望了一眼二大,大大沒有說話,後就輕腳輕手地帶着二大去到外面的灶房。剛一進灶房門,兄弟倆就看到坐在灶前的祖母起了身,蹣跚到黑黑的柴灶前,揭開被柴煙燻得黑亮的木鍋蓋,端出一缽用包穀面蒸的面面飯和一缽干青菜湯放在旁邊的小桌上,示意兄弟快吃。
望了一眼祖母,大大就輕聲對二大說:「媽給我們燒好飯了,那就快吃,吃了我們就趕路。」「要得!」二大轉身去抽筷子,大大拿起缽上的鐵瓢,盛了兩碗,後接過二大遞上的竹筷,兄弟倆就呼啦啦地吃起來。這時,祖母端起一碗菜燙放在兄弟面前的桌上,然後就看着大大和二大吃早飯。「老大,一路之上,你可要把老二帶好。老二,你在路上,一定要聽大哥的話。兩個多吃點兒,今天不知要啥時候又才弄到午飯吃?」兒子出門母擔憂,況且一走就是上千里的路。
「嗯!」大大和二大扒着飯,各自向祖母點了一下頭。兄弟倆每人吃了兩大碗飯,喝了半碗青菜燙,這才放了碗筷,院裡的公雞又叫起來。大大帶着二大,檢查完扁擔和拴袋子的麻繩,就一膝跪在祖母面前,磕了三個響頭,而後接過老祖母手上兩條鼓鼓的布袋,裡面裝着炒熟的燕麥面,這才打着樹皮火把,擔起擔子出門下山。
下到河堰口時,天才麻麻亮,前幾天邀約的十個夥計才到八個,還有一個姓彭的和姓張的沒到,大大滅了手上的火把,帶着二大在三叉路口剛剛收割完穀子的稻草上坐下來,透了一口氣兒,和大伙兒一起等這個姓張的夥計。
上等兩個夥計同時,大家彼此問了一下,你走的是啥貨,我走的是啥貨,回來時又擔啥貨。他們走的這趟貨,大多是土布。只有兩個走的是棉花、洋油。大大和二大一個走的可是機織布。他們這一趟,回貨仍是中藥草、獸皮。要等到下一趟,他們才走鹽巴、紅糖等臘月貨,走臘月貨才最苦。
看到姓張的和姓彭的夥計一到,大家就起肩前行,踏着這條只有三尺折寬的大路,一路嘻嘻哈哈,有說有笑地過了徐家大鋪,穿土地塘,過三潮溪。到岔路口後,大家又才停住透了一口小氣,一看路邊的人戶,才扛着鋤頭下地幹活。想到天還早,一上石灰溪的大坡路,大家就說起吉令來。
莫回望啊
往前走哦
莫偷懶啊
走秦關喲
路途遠啦
生活難啊
咱不怕呀
夥計們呀
快跟上哦
想爹娘啊
回到家時叩三響哦
到了許家埡口,大大他們才落肩歇第一次氣,看到有六個窄口子(農壩)來的貨客跟了上來,一問是同過一字梁的,就邀約在一起進山。新來的這六個,走的全是當地的土布。而他們這班河堰口來的,大多是以物換物,出山的藥材、獸皮,擔到開州城賣後,最多落三五個銀子填補家用。機織布必須得在開州城購買,一般的土布長店坊、溫井都有,買鹽巴得到溫湯井。
走過一回就知道,從岔路口到口泉響水洞一段大多是緩坡,花梨樹到姜耳溝有五里路的陡坡,共四十來里,按照以往的行程,他們當天必須趕到羊角崖下的響水洞過夜,第二天才翻越羊角岩。
在許家埡口歇息片刻後,大家一鼓勁兒上了姜耳溝。太陽當頂時,他們到了火石溪,在路一家姓黃的人家借鍋燒了兩鍋糊糊,一人喝了兩碗,後又繼續趕路,先過倒開門兒,接到進入口泉地界,路面開始變窄,大家沿着山坡下的一條彎曲的小河邊對直往北走。越往北天氣越涼,過口泉不遠,就能遠遠地聽到從對面半角岩飛奔而下的瀑流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十分震撼。
到響水洞時太陽早已落山,大大他們在路邊找一戶人家借宿。放下擔子後,大大就過來扒開二大的肩膀,一看有些紅了,用往掌心吐了一口口水,邊給他摸邊說:「吃完晚飯早點兒睡,要睡好,不要胡思亂想的。明天上路後,你跟在我後面。」「要得!」二大覺得剛剛還火辣辣的肩膀頓時涼涼的,看來大大的口水有點兒管用。
到了晚上,大大和二大擠一塊木板,蚊子嗡嗡的飛來飛去。第一次走貨的二大睡不着,除了想家想娘,再就是從羊角崖上的飛垂而下的水聲,還有崖下深谷邊上夜鷹悽厲的啼鳴,感到渾身發悚。聽到二大在木板翻來覆去,知道他是第一次聽到這聲音,估計是害怕了,大大就伸手抱着二大,輕聲地說:「快點睡兒吧,有大哥在,沒事,明天還有路要趕。多聽到幾回就沒事了,我第一回也是一樣。」
在這條路上,大大已經走三年了,現在早就習以為常了,第一次也是跟着大伙兒在此借宿,一聽到這水聲,就心驚膽寒,一夜沒有合眼,而為了一家的生計,自一擔起擔子離開家門,就必須翻過蓋梁和一字梁,穿燕麥壩到陝西的關中,把貨物銷出去換成藥材和獸皮,沒有回頭路走。
(二)
第二天上午,天氣十分晴朗。大家一起肩,背上象背着一團火。要上下羊角崖,不是你想早走就能走,必須要等天亮,還要等到天晴。下雨上不了,天黑了也不行。路面雖然不打滑,而上下必須要看得清路。即使是天晴,打着火把也沒人敢走這條路,左手邊是望不見底的深澗。
來到羊角崖山腳下,大家放下扁擔,喝水抽煙歇了好一陣。快要起肩時,二大看到大家往嘴裡塞鹽,有些懵了。大大上前,從鹽袋裡抓出兩塊干鹽巴,一塊遞給二大:「銜上,不要嚼,再咸再苦也不能吐。你晚上想娘時,難道就忘了,出門時咱娘對你咋說的?一路上要聽我的話,按我說的做,要不你這就回去。」
看到二大把干鹽巴銜進嘴裡,大大看書也銜上一塊鹽巴,伸手把二大擔中的兩袋炒麵和一小袋鹽加到自己的擔子:「跟在我後面來走,記着,離我五尺遠,腳要站穩,不要想別的,兩眼盯着路,不要往後面和中邊看, 更不能看左邊!」
上羊角崖的一條山道不過兩尺寬,左邊是光禿禿的懸崖。說是山道,其實根本就沒有路,極窄,而是人的腳板長年累月踏磨出來的,只能供單個人上下,背少點兒東西都要小心再小心,更別說擔着擔子上下,也只有那些有經驗的挑二哥才能上下。古往今來,每年都有成百的挑二哥葬身路邊懸崖下的深澗里。
「走起來喲!」大大一聲大吼,馬上起肩擔擔,身後十幾位夥計也跟着起肩,後就由大大起領,後面的人應答,說起了《上羊角岩》的吉令。特別挑擔上蓋梁,十好幾里,路況又不好,後面的根本看不到路面,就靠說吉令來相互提示,增強大家的注意力,做到步調一致,苦中取樂。
羊角崖呀
高千丈啊
神仙路哦
我們上啊
夥計們啊
莫怕難啦
腰挺直啊
腳登穩啦
石擋路喲
閃身過嘛
上崖頂哦
歇氣吃煙隨你便喲
太陽曬在背上,象背着一面火盆。跟着大大後面,二大擔着輕了許多的擔子,一步一步往上邁向了那一串串象似用腳踏出的石坑窩子,豆大的汗珠子從光滑的背膀上冒出滾落,先覺得很苦,但走了一半路時,鹽巴塊開始化了,雖然有些咸苦,但心裡卻是涼嗖嗖的,儘管身子懸立在峭壁上,但並不覺得恐慌。
慘白慘白的陽光下,十幾個擔着擔子的夥計倚着懸崖絕壁,就象一個站在另一個的頭頂上,象玩雜耍,慢慢地往上移行。還沒爬一半,左邊那一面深達千尺高的山崖下面,成群結隊的烏鴉叼着一塊塊雪白的屍骨上下飛竄,哇哇的嘶叫,而經山風一吹,就落在正在爬行的夥計身邊或路上。
根據民間一些傳說,羊角岩上過去的確沒有路,看到山裡山外被這一道數十丈高懸崖絕壁阻擋,受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之命,神羊仙翁變成一隻山羊來到這兒,後被一位老獵人發現,於是帶着老獵人走出了這條路。但一直以來,凡是打此上羊角岩的人就要說吉令,可保上下平安。
應着吉令每邁出一步,二大都是等邁出的那一隻腳站穩,後才挪動後一隻腳。他聽大大不只一次講過爬羊角崖的事情。但是為了吃穿,為了生存,再險再難都要爬上去。望着前面大大的擔子一步步往上移,二大咬着牙,右手攀着右邊的岩石,又一步一步跟上。他也知道,只要從山腳邁出了第一步,就再也沒有回頭路,必須一口氣擔上崖頂。
到山頂時太陽早已西落,大家放下擔子後,第一件事並不是換肩找地方休息,而是自個拿出出門時備的食物,放在下山處的一塊青石板上,祭一下這兒的山神,而後大家才喝水吃乾糧歇氣。
坐在大大身後的石頭上,二大抬頭望了一望頭頂左右的雄奇山峰,覺得還真象神羊的兩隻角。看到他東張西望,大大起身伸手把兩小袋鹽巴放回二爺的擔子,接着查看他的肩膀,硬梆梆地說:「是紅了點兒,沒有破皮,是走貨的料。我們說吉令時,你不出聲可以,但一定要張嘴。」
「要得!」前一天晚上,大大就跟二大講過,上下蓋梁和一字梁,大家要說吉令時,你說不來,就跟着和。棒老二(土匪)不會為難我們,連神羊菩薩都會保佑,大家就能平平安安地翻過蓋梁和一字梁,二大不敢不聽。
「夥計們走起!」大大又吼了一聲,大家又起肩上路,又由大大起領,吼起了《過蓋梁》的吉令。蓋梁原來叫寶蓋梁,據說樑上十分有靈氣,凡是走山河的人,過寶蓋梁時就要說吉令,沾一沾寶蓋梁的靈氣,再不賺錢的生意也能賺錢。根據歷史記載,從唐朝開始,這兒成了是一條聯繫開州和城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寶蓋梁呀
十里長啊
神羊仙呀
把路引啊
夥計們啊
快走起呀
路有坷喲
小心過嘛
有啥難呀
神仙幫嘛
快上樑哦
上了窩口兒歇大氣呀
吉令一停,紅紅的晚霞里,大大和二大他們一步一步地上了羊角岩頂上的小窩口,眼前便是叢深的茅草和亂石,過往的行人稱為小窩口。大家又放下擔子,有的坐下擦汗水,有的跑到路邊的小溪邊,吐掉手中的鹽,漱一下口,捧起山水喝兩口。
太陽已經西落,樑上的天空早已一片灰暗,峽谷里的山風已起,吹得兩旁山嶺上的雜草吱吱着響,夾雜着山雞的啼嗚。休息了一陣,大大和二大又帶領大伙兒抄起扁擔,帶領大伙兒邊走吼。
大窩口呀
天勁涼啊
天路黑呀
星光照啊
夥計們啊
快走起呀
路平坦喲
更小心啊
過蓋梁啊
一腳一步要踩穩哦
晚風吹拂,大大們的吉令聲在山間來回飄蕩。逶迤起伏的蓋梁,顯露出從未有過的蒼涼和悲壯。蒼茫的暮色中,陡峭的山峰彎下了壯實的臂膀,象一位思念故鄉的兒郎,舉目遙望南面那一道酷似鳳凰的山嶺,在紅紅的霞光中,展開有力的雙翅,迎着瑟瑟的秋風掠向一片迷迷茫茫的天空。
路過兩座用松木架撐的草棚時,大大放下擔子,伸手從二大擔中拿出那一小袋鹽巴,並叫二大跟大家往前走,他在後面來。二大站了一會兒,看到大大拿着一小袋鹽巴去到一座草棚前,用黑話報自家的名號。
河堰口上一樹槐
一字扁擔挑在肩
來到樑上打一杵
借道二爺的蓋樑上秦關
「失敬!失敬!原來是河堰口田府一樹槐家的後生啊!」話音剛落,只見包着一條青布帕子一口黑牙的張二麻子伸着懶腰打着哈欠踱出棚子。看到大大手裡的鹽袋子,他伸手一指棚前的一塊大石頭:「老弟的心意我領了,就放那兒吧,天不早了,兄弟快去趕路。我和我的兄弟一個月沒開葷了,別忘了,回來時幫我在城口帶一塊臘肉,殼子(銀元)嘛,老哥我一個都不少你的。」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張二麻子,其實也是河堰口人,小時候得了天花,好後臉上落了不少麻點窩,由於深受官府的壓榨,於是帶着自家六兄弟在蓋梁撐棚子當搶二哥(土匪),打劫過往的商旅,並不是悍匪、慣匪。在整個河堰口,而這個張二麻子就只服一個人,那就是我們的祖父。
據說張二麻子得開花後,沒錢請醫生,眼看就剩一口氣了,二麻子老爹去找自己打長家的何家討要工錢,工錢沒要着,還被何東家叫人一頓痛打,路上剛好碰到我的祖父。祖父一聽到張家的不幸遭遇,馬上給了張二麻子的老爹十塊銀板,讓他趕緊請醫生,二麻子由此撿了一命,從而對我祖父百般尊重。
看見大大去和搶二哥頭子張二麻子打招呼去了,還沒跟上來,二大停下腳步,回頭望了一下,這畢竟是和搶二哥打交道,有些不放心,於是就將擔子放下,坐在路邊等,後看到大大擔着擔子冒了頭,他這才放下心,起肩還沒走多遠,大大就趕上他了。「你不快走,等我做么子?」二大不吱聲,埋頭趕着路。
等大大一到,大家懸着的心才放下來,這才有心思趕路。看到大家興致不高,而且還七八里路要趕,又是下坡,路邊仍多是懸崖,大大於是大聲說道:「大傢伙,我們還有路要趕,不要停,大家又來起。」
下蓋梁呀
心莫慌啊
天雖黑呀
腳登穩啊
兄弟們啊
腳莫歇呀
下坡路喲
要當心啊
下蓋梁啊
苦草坪上找歇處哦
走貨的第二晚,他們一行十個在蓋梁北邊的一個叫苦草坪的地方一戶黃姓人家借宿。剛燒晚飯吃完,打獵回家的老主人一見二大和大大象一個模子刻的,就望着二大問大大:「你們兩個是親弟兄吧?」「是我家老二,這次跟着我第一次走貨。」大大說話向來乾脆簡短,不拖泥帶水。
深秋時節的蓋樑上,一到夜晚,比河堰口十冬月間還要寒涼。由於黃家一直靠種糧打獵為生,而一下住進十幾個人,沒有多的棉被,就安排借宿的十幾個人到牛圈棚上睡,一冷起來,就蓋包穀殼。大大是黃家的常客,多次在此借宿。二大這次就沾了大大的光,和黃家兩兄弟擠一床,蓋的是一床烏不烏黑不黑滿是大突窟小眼的破絮,絮的不是棉花,而是黑黑的包穀須子,蓋上身上很輕。晚上蓋樑上冷,有條破絮蓋總比沒有蓋的強。
半夜時候,剛剛睡着的二大被大爺推醒,睜眼一看,老主人提着一盞桐油燈站在床前,大大邊穿衣裳邊對二大說:「快穿衣裳,跟老人家走。」二大沒問大大,起床做什麼,就按大大說的,穿起土布衣裳,窸窸窣窣起了床,跟着老主人進了他和老婆住的房間。他看見黃家老娘和閨女也沒睡,裡面點着桐油燈,母女面前擺着一張小木桌,上面放着一隻用木蓋子蓋着一個土泥燒制的缽子,傍邊還有一隻黑亮的老土碗。
示意大爺二大在靠土牆的一條長木凳子請坐,跟在後邊的主人讓閨女趕緊去拿筷子,自己轉身從裝糧食的木櫃提出一隻酒罐子,伸手揭開缽子的木蓋,一股山味的濃香撲向大大和二大的鼻子,老人家邊倒酒邊對大大說:「我這酒啊,還是你去年幫我捎上來的,過年時喝一頓,剩下的沒捨得喝。今天下午,我打了兩隻兔子,你們兩兄弟來了,我們一起把剩下的這點兒酒幹了。現在的生活啊,真是不容易。」
「下一輪走過年貨,我幫你老人家捎一罐兒來過年。」出門走了兩天,在路上從未說一句話的二大卻接着說。大大望了一眼二大,便笑着對主人家說:「我們兄弟,下輪走過年貨時一定幫你老人家捎兩斤酒進來。」
等閨女拿來一把筷子,老主人便給大爺二爺一人一雙,就把酒碗遞給大大。「從你開始喝起。」大大把酒碗推到老主人家面前,讓老人家先喝。大大這才發現,這可是打牙祭開葷,咋個沒不見老主人的兩個兒子呢,就問老主人:「兩個兄弟咋不來?」坐在對面的老娘開口說話了:「他們睡了,不想起來,我們給他哥兒倆留了一點,你們兄弟快趁熱吃,多吃點兒,明天好趕路。」
「好吧,那我就先喝,你們兄弟先動筷子,吃兔子肉。今天下午剛打的,鮮得很。」老主人喝一口後把碗遞給大大,大大喝了這才遞給二大。直到這時,大大和二大才發現,黃家的女主人和閨女都離開了,屋裡就留下男主人、大大、二大三人。
喝完第二碗酒,二大不勝酒力,老主人沒有勸,就叫二大多吃點兔子肉,多喝點湯,還說好長身體長力氣,就讓大大陪着他喝,他將一隻免子腿挾到二大面前的碗裡。二大望了一眼大大,大大替二大謝了一聲主人家,後就對二大說:「吃吧,這是老人家的心意。」二大於是埋着頭,啃了這支兔子腿,後又喝了半碗湯。但當老主人將另一隻兔子腿挾給大大碗裡時,大大便推回給老主人,自己只是另啃了兩三塊骨頭,喝了一碗湯。
等喝完了酒,老主人這才向大大二大講了一大苦衷:「我膝下有兩個兒子一個閨女,兩個兒子的親事八字還沒一撇,這倒沒啥,只是我這十四五歲的閨女,特別是咱家離樑上近,在樑上扎棚子的搶二哥多大五六支,保不准有哪一個不會心生歹意,就一直讓我兩口兒的心懸着,怕遭不測。知道大侄子訂了親,看二侄子和我閨女年歲相相當,不知訂親沒有,於是有心把閨女許給二侄子。」
望了兩眼二大後想了好一陣,大大又才回答老主人:「先這樣吧,我和張二麻子是干兄弟,你碰到他後打一聲招呼,說你家的閨女許給了我家老二。我們走完這趟貨回河堰口後,就向家中老母提一提,如果老母沒意見,走臘月貨回來時,我就讓二弟就把你家閨女接過山去。我們也是受苦人家,不知老人家意下如何?」
「要得!就按大侄子說的辦,那我就等大侄子的好消息!」老主人十分高興,還說:「實在是因家境窮,吃住條件太差,還望大侄子給其他兄弟美言,請多擔待。」「天下窮人是一家,有這條件就算不錯了。要不是有老人家住在這兒,我們這些走貨的哪有地方借宿。」大大謝過主人,後就帶着二大回去睡了。
(三)
天麻麻亮,大大就把睡在包穀殼裡的大伙兒叫醒,下牛棚舀水抹了兩把臉,後就起擔下全秀,向白泉進發。大家出門走時,大大和二大看到黃家的老主人披着衣服拄着煙棒出來,邊咳邊說:「兩個侄子,這就走啊?」大大擔起擔子,回頭對老主人說:「麻煩主人家了,我們趁着天晴,多趕一陣子,回來時候,我們還得來麻煩你們。」老主人把手揮了一下,話中有話地說:「好吧,那我就等兩個侄子回來。」
天大亮時,大大他們就下了全秀,過了粑粑店,就上了通往秦關的鹽大路。鹽大路其實就是過去官府修的官道,可以並排過兩三匹馱馬。不到一個時辰,他們就到了關廟,這時太陽才出山,他們已經走了七八里,於是放下擔子,從掛在擔子前面的布袋裡摸出炒燕麥面,啃了幾口,後就下河,捧起清澈的白馬泉水,把殘存在嘴裡的面碴兒全咽下去。歇了一袋煙功夫,他們接着繼續趕路。
鹽大路呀
平又平啊
白馬泉呀
清又清啊
兄弟們啊
莫張望呀
平路好哦
少出汗啊
趕緊走啊
到白馬泉看妹子哦
到白泉時正是晌午,大大他們找林家大院裡一戶人家借火燒飯。這家的大閨女,的確長得水靈,雖然衣着破爛,臉蛋卻十分白嫩。二大第一次看到這麼美的閨女,便望個不轉眼。大大過來,狠瞪了一眼二大,還吼了一聲:「看什麼看?走,跟我去抱柴!」
看到他們是大米,主人家還送了一籃子洋芋,讓閨女幫他們刨了皮。二大麻利地往灶塘里塞了幾根枯柴,點燃火。大大一直拿眼睛照看着二大,生怕他不守規矩生出事端。這天中午,大大他們吃了一鍋洋芋稀飯。走的時候,大大把自家帶的稻米倒了一碗,算是給主人家的火號錢。這是鹽道上的規矩,煮啥送啥。
打一過蓋梁,看到這些挑擔子的路過,人們就知道是南邊一帶的挑兒哥。從白泉一直到城口,不論男女,都會編織背簍,有大有大,有深有淺,有扁有圓,由於大巴山區的山陡路窄,擔運東西爬坡上嶺極不方便,背簍是當地人主要的運輸工具,用背簍背東西從而就成了大巴山里農民的習慣。
上過去大巴產山區,苦力工大致上分為挑兒哥和背兒哥兩類。挑兒哥,指的是蓋梁以南的長期擔貨營生的挑工,背兒哥,指的是蓋梁以北的長期靠貨營生的背工。大大他們,當然是屬挑兒哥一類。
吃了午飯,大大他們又起肩出發。上了鹽大路,大大回頭望了一眼借鍋燒飯的林家大院,看到衣着破爛的白臉閨女倚着門正在繡花,不時望一眼他們這邊的鹽大路。大大已瞅了一眼二大,看到二大隻管往前走,抹了一下鼻子,於是又帶頭吼起來。
走起來呀
快趕路哦
白泉妹呀
莫擔心啊
兄弟們呀
莫偷懶啊
路雖平哦
路還遠哈
莫歇腳啊
趕到大屋基再歇肩喲
出了白泉到大屋基,里程四十里,是蓋梁到一字梁一段平緩的鹽大路。大大他們一口氣走到十里外的一個叫鏵頭嘴的地方。見天還早,隨着走在最前的人一聲歇起,大家便放下擔子,歇氣喝水抽煙說笑話。
知道到大屋基路還遠,最艱難的道路還在後頭,大大於是轉身叮囑一直不語的二大:「不要着急,跟着大家慢慢走。我們今天只要能耐趕到大屋基就行了,明天一早,我們就消消停停地上大梁。」大大說的大梁,就是一字梁,比蓋梁高多了。二大多次大大講過,這一字樑上的老林口到碑埡口一段,有虎豹豺狼,有殺人不眨眼的棒老二,簡直就是鬼門關,二大就想,會不會是大哥要自己一心上學堂,不讓自己跟他挑擔走山河,瞎編出來嚇他的,就沒有往心裡去。
「明天才到老林口上一字梁?」二大用汗帕子抹了一把脖子上的汗,後就一屁股坐在大大擔子邊的一個石頭上,直到這時,他才回頭望了一眼若隱若現的白泉。大大又掃了一眼二大,輕聲地對他說:「路還遠得很,別胡思亂想了。苦草塘的黃家答應把閨女許給你,走完這趟貨回去後,我就給家裡人說這事兒。」
聽到大大這一說,生怕惹惱的大大,二大啥也不說了,就埋着頭,一語不發地望着面前眼前的山嶺發呆。大大一見,又輕聲地教導二大:「你這是第一次走山河,你還不知道走山河遇到的兇險。咱們這可是賣苦力,再苦再累,也別忘了做人的本份,萬般不要打這些借我們鍋幫我們燒飯人家閨女的環注意。咱們走這一路走來,本來就不容易,若不是路邊人家的支持我們。不是大哥說你,你不好好地跟着大家學,你一趟山河就走不出去,以後還求什麼生活?做人要厚道,一定要記住出門時老娘說的話。」
「莫多說了,我一路都聽你的。」二大說了一句,後就望着對面的山頭。大大透了一口氣,伸手揭開二大肩頭的衣衫,看到二大的肩膀紅紅的,快破皮了,後又語重心長地說二大說:「老二啊,大哥我是一個走山河的命。走完這一趟後,我就和爹媽說,你就不要再跟我了,還是上學堂吧,哥我供得起你。」
在大大他們輕輕的話語間,山風吹起颯颯地吹着大家身邊沒有砍割的包穀林。二大一聲不吭,伸手拍了拍象火烤一般的肩膀,而後不慌不忙站起來,抹了一把汗,拿起扁擔,挑起自己的擔擔往前走了。
鏵頭嘴呀
好路面啊
山風吹啊
天氣涼嘛
兄弟們呀
快趕路啊
十八里啊
一肩走哦
腳莫停哈
大屋基歇腳登上樑哦
走一陣歇一會兒,趁着太陽還沒落山,大大他們一口氣到了大屋基,在一戶王姓人家借宿。王家一家全是清一色男光棍兒。老主人五十多歲,穿着一件脫光毛的羊皮搭肩和灰不灰藍不藍的破褲子,連屁股都露在外面。
在此之前,王家三個兒子卻連褲子都沒一條,一天到晚光着屁股上坡幹活。大大第二次擔布匹走關上在此借宿,覺得很奇怪,一打聽才知道,主人家的女人生了三個兒子後,就跟着跑山河的渠馬男子跑了,三個兒子他一人養大,由於地貧家窮,沒錢買布縫製衣褲。大大覺得這一家挺可憐的,就送了他家三丈白布,讓這家老爺子用桐殼灰染了,一人縫了一條褲子。
看到這一家又成了光屁股,大大嘆了一聲,後悄悄地叮囑二大:「 不要看了,更不要笑。你要記好,晚上睡瞌時,把身上的衣褲全脫光,放遠一點兒。」「我記住了。我為啥要脫光了睡?」二大不明白大大的話意。大大瞪了二大一眼:「你忘了老媽說的嗎?在外面聽我的,我叫你咋樣你就咋樣。」
這天晚上,大大他們一行人吃了晚飯,烤了一陣火後,大家便爬上王家的楓竹樓上準備就睡。楓竹樓樓面上鋪着草,再鋪着一床破竹蓆。儘管晚上風很涼,又沒被子,但大家擠在一起,還是有說有笑。而一過半夜,後山上的狼群就嗚泣起來,十分淒涼。二大一驚,馬上坐了起來。
知道二大醒了,大大用光膀子碰了一下二大:「放心睡,明天還要趕路。不就是狼嘛,它們吃不上咱們的。」二大聽了大大了話,望了一眼樓口對面的山頂上密密麻麻的狼眼,象星星點點的鬼火一般,他趕緊倒下身子,閉上眼睛。而這時整個樓面上,酣聲四起,其他人早就睡着了,一直到天明,二大卻一直沒有睡着,老是覺得有蟲子在身上,一摸,還真是光溜溜的虱子,他這才明白過來,大大為啥要他脫光了睡覺。
(四)
太陽一升起來,大大他們又擔起擔子向筲箕灣走。筲箕灣是一段三十里的緩坡路,路面較寬,可以並排兩三人,同樣是官道,彎彎曲典的,象筲箕背一樣,過往的行人就叫做了筲箕灣。越往上爬,漸漸地就象換了一重天地,風越來越硬,天氣越來越涼,而對於一些走山河的來說,正好趕路。
而自走出大屋基,人戶漸漸地少了,路邊全是樹林,楓竹最多。楓竹一般長得不高,最高不過兩丈,質杆柔韌,是編織器具的好材料。大巴山區背東西的背簍一般都是用楓竹編織的,象喇叭一樣,不撐背不頂腰,越用越光滑。
筲箕灣呀
長又長啊
上大梁啊
腳莫軟喲
兄弟們呀
莫落單哈
三十里啊
走一天嘛
趕快走呀
趕到老林口歇大氣哦
又走了十來里,歇腳喝水時,大大他們就看到後面跟上來一幫馬隊。大大知道,他們是渠馬一帶的貨客,從開縣城、溫湯井、滿月直接上的鹽大路。彼此問了一聲,是不是到去燕麥壩。對方點一下頭,算是打招呼。五個渠馬貨客牽着五匹馱着鹽巴、布匹、桐油打大大他們面前過,騾馬背上的貨物嘎吱嘎吱着響,沒有停留。
歇足了氣,馬幫走遠了,早就聽不見鈴聲了,大大他們又才不慌不忙地起肩往上走,又走了十來里,大家又才落肩喝水吃乾糧。路邊仍是沙沙着響的楓竹林,風越來越磣人。好在是白天,沒有狼群出沒。大家在鹽道走,除了一路的夥計,看見的只有隨風搖盪的楓竹,再就是野雞的啼鳴。
看到二大往來時的白泉方向張望,大大走了過來,把牛角水筒遞給二大:「多喝幾口水,多吃兩把炒麵,要不咋個翻得了大梁?到老林口,還沒走到一半,路程還遠得很。」二大接過牛角水筒,咕咕地喝了幾口,接過大大遞過來的炒麵袋,抓起幾把,埋着腦袋,哧哧地嚼着。
別看林間的道路較寬,但兩邊全是楓竹林,還是上午,但山上的風卻有些磣人。大大把自的先前脫了掛在扁擔頭上的衣服取下來穿上,後又把二大的長袖衣衫取來遞上:「越往上越冷,穿上。」二大接過後望了大大一眼,後趕緊穿上,再光着身子的確有些受不住,大梁的天氣就是這樣地鬼。
陽光煞白煞白地照在這段秦巴古道上,大大他們一行八人,擔着沉沉的擔子,一步一步地邁向一字梁南端的老林口,風越來越冽人,路旁的楓竹越來越深,好象一伸手,就能摸到頭上的藍天白雲。
歇足氣呀
起肩走啊
上大梁啊
腳蹬穩呀
兄弟們呀
快跟上喲
十五里啊
一肩走哦
加把勁啊
老林口上歇腳翻大梁哦
太陽剛一落山,大大他們終於來到大樑上第一大隘口老林口,隘口上橫一排草棚。扁擔一落肩,大大就去找水井提水,抹洗掉身上的汗漬,後又趕緊加穿衣。儘管才剛剛入秋,而樑上就象到了冬天,風吹在身上十分冽人。二大回頭往南一望,昨天才過的蓋梁,就象一道小山巒擺在很遠的地方,一片蒼涼。
擱放好擔子,二大又不停地四下張望。大大給二大披上衣服道:「快去找水洗洗,我去帶他們燒飯。這是老林口,我們今晚就在這兒過夜,明天我們就過大梁。樑上虎狼很多,不要亂跑,不要落單。」
刺骨的過山風嗚嗚地刮着,草棚上的茅草呼呼地上下翻飛。一字梁海拔兩千三百多米,是大巴山南邊的第一座高峰,山嶺上長了楓竹。這一帶野獸繁多,最多要數野豬、黑熊、豺狼。草棚的立柱有一尺多粗,而且還是兩根綁在一起,看上去十分牢固,象野豬、黑熊類的野獸根本就拱不到,加上隨時都有人在此落腳,有火有煙,黑熊和豺狼來得少,最多的就是野豬。
老林口位於一字梁的西南端,是進入大巴山區的必經之路,一直到碑埡口,長三十里,全是荒無人煙的山路,再也沒人戶居住,只有成群的野獸和土匪。地方官府派人在老林口搭有兩排棚子,備有鍋灶,木桶,還在草棚旁邊的山腳挖有一口小水井,一年四季有水。供過往的商賈打肩歇腳,蔽雨躲雪。食物要靠自己帶,帶啥就煮啥吃啥。柴禾靠自己拾,離開時要用柴灰壓着火種,讓後來落腳的人有火用。
見天還沒黑,大大他們就趕緊扒開火堆,加上柴禾,草草燒了一鍋糊糊,每人喝了三碗,後就關上門,用一條木頭頂上。除此之外,他們還得放幾條木棒在下而,要不把擔貨的扁擔放好,這才上樓就睡。晚上睡覺的鋪搭在楓竹樓上,上面鋪着茅草,沒有床鋪和被褥。樓上沒留孔或洞,冬天可以擋風雪,再就是防止野獸鑽進來禍害。
在那個年月,晚上只要有遮風擋雨的地方就不錯了,有被無被子已無所謂。大大他們十幾人往茅草上一滾,倒頭就睡。在大樑上過夜,睡覺是不能脫衣脫褲的,因為一到夜晚,上面冷得十分厲害。如果凍得實在受不了,就起來烤火。在大樑上,一年四季只有四個月時間不烤火,有四個月下雪。翻越這座大梁,遇上下雨或下雪,在老林口上一歇三五天是常主的事。
由於過往老林口的客商多,每過兩年,草棚都要燒一回。起火的原因,就是一些宿住的客商沒有把火壓好,人一走風一吹就燃起來。草棚一着火,火光沖天,有時一燒幾片山,天都燒紅了,連河堰口南面的鳳凰山上都看得見。
還沒睡到半夜,山風嗚嗚地吹,幾群蹲在對面山腰上的野狼嗷嗷地號叫,十幾隻野豬肆無忌憚地拱撞大大他們躺睡的草棚的門和柱子,撞得草棚嘎吱嘎吱地晃搖。黑暗之中,二大驚醒了,突地坐了起來。大大伸手把他一按:「安心睡吧,明天還有三十里路要走。」二大輕聲問了一聲是啥,大大回了一聲是野豬,後就呼呼地睡着了。二大根本睡不着,只好閉着兩眼,耐心地等到天亮。
(五)
陽光依舊煞白而刺眼,直射上過大梁的大大和二大身上,楓竹的葉子漸漸枯黃,樹木越來越矮小,遠處崢嶸的岩石和近前的屍骨,在日光的照射下十分刺眼,過山風呼呼的吹得兩旁的林海啪啪直響,數不清的野獸在身邊的林間呼呼啦啦地穿行,人在林中的路上走,陰森寒涼,不寒而慄。
在這一條茶鹽古道上,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葬身。人在路上走,說下雨就下雨,說下雪就下雨。特別是一遇到突下大雪,過往的人叫稱作下黑雪,大樑上空氣稀薄,氣溫驟降,身體差的,往往就過不去出不來,每年都有三二十人凍死在這段路上。人們只是把這說得太邪乎,不能用自然科學來解釋。久而久之,過往的客商非常忌嘴,要說就說一些吉利的話,怕得罪了神仙,連玩笑都不敢開。
按照大大的吩咐,二大走在他的身後。雖然路道寬,又不陡峭,他們天一亮就從老林口出發,已經走了大半天了,二大感到渾身上下有蟲子在爬。剛出老林口不遠,他就到聽大大說:「人在外面走,身上哪有不沾虱子的。」二大就想,身上肯定沾上了虱子,一定是這東西在身上作怪。
昨晚在老林口歇腳,過往的人多,睡的是同一個鋪,誰的身子沒有虱子。二大望了一眼前面的大大,只管跟上去,沒有多想。大家上路不遠,為了圖個吉利,他們又扯開嗓子說起了吉令。
過大梁呀
頂天走啊
老山神啊
保佑咱呀
兄弟們呀
莫停腳啊
蜀道難呀
踩腳下啊
快走起啊
車場壩上再歇氣哦
而一到車場壩,正要歇肩吃糧喝水的大大他們馬上卻被眼前發生的景象驚呆了。前一隊趕上前的馬幫遭殃了,五個渠馬貨客全都被殺,貨被搶掠一空,屍體擺在路中,淌着幾大攤血,血還未乾,慘不忍睹。這很顯然,是隱藏在樑上的搶兒哥(土匪)乾的,見他們人少,貨物多,就殺人越貨。在一字梁行走,哪有不遇搶兒哥的,跟見到虎豹豺狼一樣,如同家常便飯。
看到這一極為殘忍的慘狀,大大後悔當初沒有提醒他們,或約到一起過大梁。而一字樑上的土匪多為職業性的慣匪,專挑人少貨多的對象下手,一下來不問清紅皂白,先把人殺了,再把貨搶走。所以每過兩年,地方官府就要派兵清剿。但由于山高林深,這些慣匪道路又熟,從而屢剿不絕,地方官府也拿他們沒辦法。
由於是第一次看到殺死這麼多人,第一次看到淌這麼多的人血,二大第一次感到什麼叫恐懼和害怕,一口水喝不下,一把乾糧也咽不下,差點連黃膽都嘔了出來。大大一想,不能老是耗在這兒,走上來就啪啪地扇了二大幾耳光,後就帶着大家趕緊往前走。凡是走大梁遇到這一情況,沒別的辦法,就是抽耳光,據說十分管用。
走大梁呀
莫驚慌哦
老神仙啊
保蒼生呀
兄弟們啦
快走起啊
登天路哦
好難走呀
莫灰心啊
碑埡口上歇腳上秦關哦
碑埡口與老林口一樣,是出入一字梁進入城口的隘口,沒有人戶居住,同樣只有地方官府搭建的幾間草棚,供過往的商賈打肩歇腳,有水有鍋罐,旁邊有水井,可以喝,可以用來燒飯,碰到下雨下雪,這裡成了出山人的棲身之處,景象十分荒涼。
站在碑埡口往北一望,前面就是巍巍的大巴山,近前就是紅口(城口)菜子壩、燕麥壩。東邊就是陝西的南嵐、平利。鹽大路在此分為兩條路,一條經大埡口到燕麥壩,直接進入陝西安康、漢中地區,另一條則是往北直上,經過明中直接到達菜子壩。紅口一直居於川、陝兩省的中間位置,全部是山區,位置十分特殊,鹽大路就變得更為重要了。運輸貨物一是靠人力肩挑背磨,二就是用騾馬。而騾馬要糧食飼養,當時少之又少。擔運貨物入陝,主要還人靠人肩挑背磨。
碑埡口的海拔比老林口高出五十米,又位於一字梁東北端,氣溫要比老林口低許多,一到晚上,大大他們把所帶的衣物全穿上,但還是冷。而這還是深秋天氣,再過十天半月,樑上就開始下雪。
想到老二在車場壩看到了不該看到的一幕,自己還扇了他耳光,大大來到一語不吭的二大面前問道:「老二,你恨大哥嗎?那時,我不打你,我們不趕緊走,你就走不了,就會倒在大樑上,那我回去後,怎麼向家裡人交代?現在沒事了吧,吃完飯就上鋪睡,我們還有七八天的路要趕。」
怪自己不聽大大的話,知道大大又是為自己好,二大這才回應了說:「我現在好多了,沒事了,你也歇歇吧。」二大加了件衣服,出門望着面前方圓數百里影影綽綽的大巴山,想到自己歷經產艱險,第一次站在一字梁出山口上,第一次感到走山河的險惡,他摸了兩把火辣辣的肩膀,後就轉身進棚子,幫大夥抱柴燒飯。
這天晚上,二大是一夜沒合眼,生怕一合上眼,就想到那面百丈高的羊角岩,看到車場壩那血淋淋的鹽大路,還有那些被砍死在路上的渠馬人,聽着山風吹刮棚頂的茅草呼呼的聲響,二大裹了一下身上的衣衫,轉了一下身子,想坐起來,他發現大大的雙手緊緊攥着他的衣角,二大隻好靜靜地望着伸手不見五指的頭頂,任憑由遠而近、由近而遠的野狼嗚嗚的號叫。
(六)
已經走了整整五天,大大他們一行十多人在燕麥壩歇了一天腳,第七天又繼續趕路,又走了五天多,他們才到陝西的漢中,與關中的客商交換貨。在回趕途中,大大他們停宿燕麥壩,這天晚上,二大和五個河堰口人被路過的軍閥隊伍抓了壯丁,大大獨自一人回到河堰口。想到是自己沒有把老二照看好,二大被抓了壯丁,十分對不起祖母祖母,大大在院子裡整整跪了三天三夜。
後來每次走貨到關中,大大就沿途打聽二大的消息。直到五年之後,當年一同在燕麥壩一道被抓走的那個姓張的逃了回河堰口,並告訴大大:「你家老二還活着,現在是國軍師參謀長。我們幾個一抓去,隊伍就往西開。第一仗是在萬源打的,隊伍一敗塗地,後就一直往北開。你家老二一到部隊就被警衛連長相中,先給團長當警衛,當了警衛排長又當警衛連長,後就到團里當參謀。不象我們幾個,天天在死人堆里滾來爬去,連排長也沒撈一個。我們抓去的六個,死了四個,就剩你家老二和我。走時,聽說隊伍要開到山西去,你家老二剛剛調去師部當參謀長。我是你家老二說的情,才放回來的,就是叫我給你們捎個信兒,叫你們不要擔心他。」
聽說二大還活着,還當了國軍的師參謀長,大大不知師參謀長是多大官,只曉得是一個官,就暫時鬆了一口氣,馬上將這一喜訊告訴家中的祖父祖母,一大家人高興極了,後就早上盼晚上等。大大每年仍堅持走兩趟貨到陝西,只要一有當兵的一回河堰口,他就要去詢問有無自家老二的口信。
一九四六年春天,二大回到了河堰口老田家,當時祖父和祖母已經去世七八年了。二大身穿黃色翻毛領軍大衣,黑色高筒皮靴,鑲着兩顆金牙,十分威武,還有兩個士兵幫他挑行李擔子,還一聲一個長官地叫。護送他回家的士兵是開縣國民政府派的,玩了好幾天才回縣城交差。
回家不久,在大大的張羅下,二大娶了一房妻子,後又跟着大大擔起貨擔上秦關。在蓋樑上歇氣時,大大仍象過去一樣,與二大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望着對面的一字梁說:「老二,那十幾年,你在外面也沒少吃苦吧?」二大撿起一個石子,往前一扔。「不都是一樣過嘛,我們哪一個過得好?哪一個不是九死一生?」
瑟瑟的秋風中,大大又問二大:「你的隊伍上官職不小,可為什麼還要回來受大哥這個苦?」二大望了一眼對面茫茫蒼蒼的一字梁,嘆了一聲後就說:「大哥,說了你也不懂。反正我煩了,不想給他們賣命了。我回來跟着你,繼續挑擔擔兒走陝西,這有啥不好?咱們幾兄弟,隔個十天半個月就在一起。你到外面去看一看,有多少人戶家破人亡,多少人家妻離子散。他們卻還要打,我給他們打個錘子!」
從二大的語氣中,大大聽了出來,二大是不想打仗了,才棄甲回鄉,寧可重操舊業,挑着擔子,跟着自已僅有一身力氣的大哥走山河。打打殺殺十好幾年,不知老二見過多少血,經歷過多少次死亡。大大真想知道,自家老二又是怎麼活出來的。他們那次一起抓走六個,而回到河堰的就只有他和姓張的兩個。
爬筲箕灣的長坡歇氣時,二大脫了衣衫,大大看到看到二大背上有一道長達一尺的傷疤,就過來問:「老二,你這是啥時咋整的?」二大回答說:「這是在山東和鬼子拼刺刀時留下的,我用大刀劈死了兩個鬼子,另有一鬼子斜刺過來,被鬼子的刺刀戳了一下,沒有傷到筋骨,沒過多久就好了。」
而就在這些年,蓋梁和一字樑上的土匪多如牛毛,還有了硬火(槍)。但不知為啥,這些土匪一看到大大、二大帶着大伙兒過蓋梁和一字梁,卻沒一個土匪敢來襲擾,而且早就躲得遠遠的。大大的名聲響亮,二大身手不凡。大大和二大兩個翻蓋梁和一字梁到陝西,從未傷過一絲毫髮。凡是河堰口、窄口子的挑兒哥要過蓋梁和一字梁,也大多要等到與大大和二大一起翻越。
頭頂烈日,擔着沉重的擔子,翻越數百丈高的懸崖峭壁,我們的大大和夥計,吼着琅琅吉令,踏着艱險,在虎狼成群和土匪橫行的鹽大路上甩着膀子奔走,他們擔出了一代人的生活,擔出了一代人的豪情。
而自擔起布匹、鹽巴一腳踏上那條通往秦關的鹽大路,我們大大的山河,早就不局限於鹽大路上的山和水,而是一條用扁擔擔出的壯麗人生,是一筆取之不完掘之不盡的巨大的不懼艱難困苦的精神富礦,成為我們堅強不屈的中華民族璀璨的經貿文明和精神文明重要組成部份。
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萬縣地區行署調動數萬民工,前前後後花了近十年時間,修建了城萬公路,開州至城口,要四個小時的車程,而我們的大大和二大都沒有等到這一天,他們於六十年代就因病相繼去世了。
更值得告慰我們大大的是,二〇一七年三月,隨着我國新一輪脫貧攻堅戰的打響,銀(川)百(色)高速城口至開州段正式上馬開建,採用了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為每小時八十公里,北接渝陝邊界安康至嵐皋公路,南接開州區趙家鎮連接萬開高速,全程一百二十八公里,通往秦關的天路將全線貫通,開州與城口兩地車程,將由四個小時縮短到一小時,開州到陝西的嵐皋,只有三個小時的車程。[1]
作者簡介
田際洲,男,漢族,出生於1969年9月,重慶開州區(開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