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先生(李爱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先生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三先生》中国当代作家李爱群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三先生

距三先生坟茔不到百米,便是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学校。如今这所初小早已拆除,只留得残垣断壁伫立风中。三十余载呀,三先生就是在这里五更即起,夜熬星空,执一支秃头教鞭送走了山寨里一届又一届的孩子。就在临近退休的时候,三先生却下岗了。那次决定命运的“民转公”考试他落第而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先生喃喃着屈原的诗,一句话也没说,只是一阵长叹,遂向村里要了一亩薄地,便当起了开荒种地的农民。寂寞了,一斤土家苞谷酒作伴;夜难眠,捧起那本早已泛黄的《离骚》读到天明。

其实三先生并不是咱们土家人,只是他的名字里带个“三”字,孩子们都这样叫着。而寨子里的大人们,起初称呼他总要在“三先生”前面加上两个字:“汉人”。汉人三先生,似乎只有这样叫,才能突出他与我们的区别。据说三先生的故乡原本在秭归,与诗祖屈原同生一村。这是他一辈子都津津乐道的事。他逢人总是说:“这是上天赐予,祖上有德啊。”听他讲他祖上世代以酿酒为生,家业颇为兴旺。在私塾里,他学得最多的便是屈原留下的千古名篇。三先生的文字功底自然不错,酒量更是惊人。每喝了酒脸上泛红,他便吟起诗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年少时他是村里有口皆碑的才子呀,还自号“骚人”呢。只是这位“骚人”骨子里遗留了诗祖的刚直个性,不仅口直心快,还敢说敢做敢当。在那“大办钢铁,赶英超美”的年代,据说三先生在一醉方休后闯进会场,大声呵斥道“办钢铁不如办学校”的话。果然,他就为这句话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上面来了很多红袖章,封了他家的酿酒作坊,他也被赶到更偏远的地方去“思想改造”。

三先生来“改造”的地方正是我们土家人的聚集地。他在我们山寨里做了民办老师。这一来,他这辈子就再也没有回去。因为“成分问题”,或许也因为他是汉人,那个年代山里的土家姑娘从不敢和他多说话,以至他只能光棍一条,孑然一身。与他长年累月相伴的只是酒和书了。尽管他喝不惯土家人自酿的烈酒,可日子久了,他照样端着大碗一饮而尽。醉了便去梦里聆见早已亡去的母亲唤他的乳名……

三先生来到咱们寨里,他面对的是一所破旧不堪的学校。摇摇欲坠的校舍不说,重要的是没有几个孩子来校念书。他哪里理解啊,过去咱们土家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根深蒂固。咱们的老族长曾经不止一次地大声吆喝:“天砸不破咱们祖宗留下的聚宝盆。咱不学汉人那一套……”意思是不读书照样可以吃喝不愁。三先生无奈。只好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地发动学生入学。我启蒙那年,爹要让我早点去学赶仗(打猎)本领的。三先生半夜来访,大小道理讲了几个小时,爹依旧黑着脸不说话。三先生遗憾而去,没想到在路上滑下水沟,跌断一条腿差点落下终身残疾。爹心生怜悯,才把已经10岁的我送到了学校。至今记忆犹新,三先生见到我时眉开眼笑,红肿的眼睛里放出光来。

就这样,我成了寨里的第一个学生,自然被三先生视为珍宝。他教我识字读书,还亲自煮土豆给我吃。三先生每天拄着拐杖送我回家,走到我家门口时,总是再三叮嘱我要把书读给爹听。我自然听话,回家便把《孔融让梨》、《二十四孝》念给爹听。时间长了,爹似乎感受了我的变化。那天他神不知鬼不觉地去学校向三先生耳语了一阵。三先生喜出望外,额上的皱纹都条条舒展开来……

果然,没过几天,山寨里的孩子们都奇迹般地去学校上学了,一个也不少。

[1]

作者简介

李爱群,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十佳教师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