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论语》小札三篇(吕达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论语》小札三篇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论语》小札三篇》中国当代作家吕达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论语》小札三篇

中国自古评价人的好坏,常用君子与小人这组概念。人格高尚的叫君子,人格卑下的叫小人。但这个概念比较笼统,比较大,所以可以装进很多东西。在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很多关于君子与小人如何如何的表述,且往往对举。譬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意见不同却可友好相处,小人虽友好相处却各怀鬼胎)对比的好处就是区别异同,相互映照,比较鲜明。

其中《论语》有四句两组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可谓关涉到做人的根本,是君子则是正人君子,是小人则是最坏的小人。

其一,子曰:“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遵守法度,小人只关心恩惠,看到好处。这个区别非常关健,是小人与君子的分界线。社会所以有犯罪、有案件,就是因为有人只见好处不见法度。因为受人“恩惠”而触犯法度的,大约是官场犯罪的主因,只是有的恩惠比较直接,有的恩惠比较间接而已。这类小人还比较好对付,虽然他们目无法纪,却又是很容易掉进法网,所以并不会大面积存在。不好对付的是另一类小人,就是孔子说的“喻于利”的小人。

又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一类小人,所以称为最小人,因为他们为了一已私利,破坏的是“义”,就是社会的公正与正义,是社会的公俗良序,基本的道德准则。他们为“利已”所作的事,很多上不了“刑”,并不明显触犯法度。批评遣责之类,于他们而言,可以视若无睹。又因微小与众多,是拎不上手的活,治理起来甚为不易。又社会毕竟凡人多,成君子者难,滑向小人易,容易跟随成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果不为人群所信,“喻于利”的小人,无疑就会渐渐增多。

让这类“最小人”市场缩小,没有其他好的办法,只有高举真“义”旗,“大风起兮云飞扬”,才可以扫荡流俗,以正世道人心,让真君子多起来,“最小人”少下去,让他们不成风气,没有闹腾的市场。如此,社会风气一正,污浊自然就少了。说来就几句话,行之,却甚为不易,不免一叹

孔子心中的好学生

孔子在《论语》中,不时点评一下弟子。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有幸被点评不易。既然点评就有好差,得最差评的有宰予。“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如果宰予开淘宝,小店就得关张。宰予大白天睡觉,被孔子臭骂一顿:是不可雕镂的朽木,是不能粉刷的破墙,对这种人没什么可说的。听孔子的语气,对于宰予其人,是失望之极的。

孔子有好学生,最突出的,最欣赏的,大概是颜回。“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鲁哀公有一次问孔子,你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说有颜回好学,附带说出他的两个好品性:不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不相干的人身上,同样的错误不会再犯第二次。但颜回之贤不仅于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吃着简单的饮食,住在破屋之中,依然乐呵呵的,不改其志向,这样的颜回,在孔子的眼中,是大大的贤者。“贤哉回也”,一小段话中,前后感叹两次。

孔子在回答鲁哀公,赞美颜回的时候,后面还一句话:“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说可惜颜回短命死了,今天像他那样的人没有了,没有听说还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可见孔子对颜回的欣赏是独一无二的,对他的早死是极其叹惋的。贤如颜回的,在他的学生中,怕真是没有了。

孔子盛赞颜回,因颜回的境界,正是他的心志。“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为了推行他的道,不止身处贫贱中,且累累如丧家犬。落拓不堪之时,仍能以臂为枕,安然地静卧,不弃大道,不为无义,且自以为乐。孔子的这种境界,在颜回身上得到了映射,孔子其乐如何,他怎能不赞颂呢?对得意弟子颜回的早死,又怎能不哀叹呢?

然而,孔子对颜回的赞美,及他的夫子自道,从此在中国士阶层,奠定了读书人的价值观。一个有志于道的人,必须勤勉于事,有良好的修养;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贪图于富贵。自春秋而至今,绵延两千余年,这种精神操守,在正直的士人间,传继不绝如缕。孔子恐怕没有想到,他对弟子颜回品格的肯定,陶铸了后世士人的人格范式。不仅如此,通过士人,还深刻地影响了一般国民,形成国人独特的人生追求。现在师长训徒、父母教子,常讲两句话:天道酬勤,穷不失志。一要勤勉,二要淡泊,却都是为道,或人生志向。

今天的志士若要成其事,这两种品格还是不能少。这是中国人的座右铭,且传之亦久远矣。沿历史上溯则至孔子,践行的典范则是颜回。

子贡好文采

《论语》为语录体著作,多孔子教诲“训”人语,在先秦书中不算很有文采。要说其中有文采的文字,大约《侍坐》一篇有一些。孔子有一次问学生们的志向,对他们的回答都未置可否,最后问到正在弹瑟的学生曾皙。文字是这样写的:“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曾皙听到老师的问话后,渐渐放慢弹奏的节奏,最后铿锵一声将音乐收住,端得一幅从容不迫的样子。他对孔子说出不同于其他人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结果夫子兴奋地赞赏了他。孔子一生推行自己的道,然不得志于诸侯列国,想必精神上有些颓唐,一听闻曾晳所描摹的暮春春游图,不免顿生向往之心。这一段文字写活了孔子与曾晳两个人,是书中不多的文学性描写。

孔子学生中真有文采者,我以为还是名叫子贡的人,学名叫端木赐。书里有他的一句名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有过错,和改正过错,皆气象不凡,不隐亦不执。话说得漂亮不?端得十分漂亮!子贡这个人比较贤良,在有的人心目中以为超过孔子。鲁国有个大夫叫叔孙叔武的,就在朝上公开说:“子贡贤于仲尼。”说学生比老师强。子贡听说了,是这样说的:“譬之宫墙,赐之墙比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说自己家的墙只有肩那么高,里面有什么一览无余。而夫子家的墙有几丈高,里面的雄伟富赡你是看不到的,一般人不得其门而入。说得不仅态度极其诚恳,而且非常形象生动。这个鲁大夫继续诋毁孔子,子贡又说话了:“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什么意思?子贡说:不要这样做!孔子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只是山丘,可以超越;孔子,简直就是太阳和月亮,是不可超越的。后世人以日月喻人,怕是从子贡处学来的。

后来有一个叫陈子禽的人,又对子贡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说你是对老师客气罢,难道他真得比你强吗?看来子贡之贤天下闻名,不然不会有许多人赞美他,还屡次将他与老师孔子相比。这回子贡是这么回答的:“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这是个神奇的比喻。他说自己的老师是不能赶上的,就像青天不可以用梯子登上去。我相信子贡不是维护老师的威信,他用的语言不仅很美,而且态度十分真诚,在历史留下了尊师的美名。他说这些话,真诚是骨,语言是象,互为衬托,感染力强。孔子的学生中,文采及子贡的,恐怕是不多的。可相媲美者,或弹瑟之曾晳乎?

[1]

作者简介

吕达余,男,安徽铜陵人氏,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