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习惯说》」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习惯说》是清代古文家刘蓉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作者少年在书房中读书的事情,告诉人们:一个人是很容易适应…”)
 
 
行 1: 行 1:
 《习惯说》是清代古文家刘蓉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作者少年在书房中读书的事情,告诉人们:一个人是很容易适应外物的,适应了外物,也就由不习惯变为习惯。而习惯养成之后,对外物是否合理,对外物的是非优劣,往往也就不加详察,不予追究了。这篇文章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于日常琐事中寄寓哲理,于平淡质朴中透出思想力度。
+
[[File:Mp38396601 1446038429798 1 th.jpg|缩略图|右|[http://photocdn.sohu.com/20151028/mp38396601_1446038429798_1_th.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38396601_105879 来自搜狐网]]]
 +
<p style="text-indent:2em;">''' 《习惯说》''' 是清代古文家[[ 刘蓉]] 创作的一篇散文。<br>
 +
 
 +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少年在书房中读书的事情,告诉人们:一个人是很容易适应外物的,适应了外物,也就由不习惯变为习惯。而习惯养成之后,对外物是否合理,对外物的是非优劣,往往也就不加详察,不予追究了。
 +
这篇文章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于日常琐事中寄寓哲理,于平淡质朴中透出思想力度。
 +
==基本信息 ==
 +
{|
 +
|-
 +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品名称'''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习惯说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品体裁'''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散文
 +
|-
 +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创作年代'''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清代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    者'''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刘蓉
 +
|-
 +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品出处'''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养晦堂文诗集》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    者'''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刘蓉
 +
|}
 +
 
 +
== 创作背景 ==
 +
<p style="text-indent:2em;">这篇文章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习惯成自然,这是人人常说也人人熟知的道理。养成好习惯,一生终身受益;养成坏习惯,一辈子受害无穷。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为了告诫世人治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写的一篇文章。<ref>黄坤明主编.领导干部国学读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01:239 </ref><ref>(明)张岱等著.明清小品文选:三晋出版社,2008.08:245</ref><br>
 +
 
 +
== 作品原文 ==
 +
<p style="text-indent:2em;">'''习惯说{{NoteTag|习:积习、习惯。}}'''
 +
<p style="text-indent:2em;">蓉少时{{NoteTag|蓉:作者自称。少:年少,年龄小。}},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NoteTag|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县。}},俯而读{{NoteTag|俯:低头。}},仰而思,思有弗得{{NoteTag|弗得:没有心得。}},辄起绕室以旋{{NoteTag|旋:徘徊。}}。室有洼,径尺{{NoteTag|径尺:直径一尺。}},浸淫日广{{NoteTag|浸(qīn 侵)淫日广:日渐向外扩展。}}。每履之{{NoteTag|履:踩,走。}},足苦踬焉{{NoteTag|苦:总是。踬(zhì):绊倒。}}。既久而遂安之。
 +
<p style="text-indent:2em;">一日,父来室中,语之{{NoteTag|语之:对他谈了这事。语,告诉。}},顾而笑曰{{NoteTag|顾:看。}}:“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NoteTag|何……为:哪里还谈得上……。}}?”命童子取土平之{{NoteTag|童子:未成年的仆人。 平:填平。}}。后蓉复履,蹶然以惊{{NoteTag|蹶(jué)然:受惊而疾起的样子。}},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NoteTag|坦然:地面平坦的样子。}},则既平矣{{NoteTag|既:已。}}。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
<p style="text-indent:2em;">噫!习之中人甚矣哉{{NoteTag|中(zhòng)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中,深入影响。}}!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NoteTag|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适,适应。}},及其久,则洼者若平{{NoteTag|洼者若平:走凹地像平地一样。}},至使久而即乎其故{{NoteTag|故:缘故。}},则反窒焉而不宁{{NoteTag|窒焉:受阻碍的样子。窒,阻碍。宁:安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NoteTag|慎始:一开始就慎重。<ref name="MYT"> 肖淑琛著.中国古诗词精读趣赏 唐诗宋词明清小品 名篇解读 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1:287</ref>}}。 <ref>季正松 主编.大学生人文修养读本.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16</ref>
 +
== 词句注释 ==
 +
{{NoteFoot}}
 +
 
 +
== 白话译文 ==
 +
<p style="text-indent:2em;">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
<p style="text-indent:2em;">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坐下,回头看看那处洼坑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以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
<p style="text-indent:2em;">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ref name=MYT/>
 +
 
 +
== 作品鉴赏 ==
 +
<p style="text-indent:2em;">这篇短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出了大道理。由此及彼,因小见大,发人深思。作者先写少年时代在养晦堂西侧的一间小房子里读书的情景。“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这一描述,就生动地勾勒了一个善于思考的读书人的形象。[[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善于思考,就很难说学有所获,更谈不上什么有独到的见解。文章以“思”为经,贯穿始末。因“思”而“绕室以旋”,从“旋”而极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题的阐发。总之,这都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
<p style="text-indent:2em;">书房里有一块洼地,愈来愈向外扩展。在这块地上踱来踱去,当然很不自在。可是时间久了,却习以为常了。等到填平这块洼地,却又感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经过一段时间,这才恢复到正常的感觉。洼地踩惯了如履平地,一旦填平,反而感到不适应。这是什么缘故呢?作者深有感触地说:“习之中人甚矣哉!”这是一篇之警策,撮辞举要,统摄全文。习惯成自然,这是一个很朴素的真理。由此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乃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文章最后的结论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意即治学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这一体会,不仅对育才树人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做好一切事情,都有着普遍的借鉴作用。
 +
<p style="text-indent:2em;">这是一篇论说体裁的散文。只就一件小事说起,使人感到自然而亲切,从而受到启迪。可以说是语浅意深,言之有物。<ref>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7,第2003-2004页</ref><br>
 +
 
 +
== 作品点评 ==
 +
* 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词韵文研究所所长[[汪泰陵]]《清文选》:文章言浅意深,发人深省。虽然意在说理,大部分篇幅却存叙述。其中“俯而读,仰而思;恩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描述,语言简洁,形象生动。人物、情状皆栩栩如生,犹在目前。<ref>汪泰陵选注,清文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2.07,第387页</ref><br>
 +
 
 +
== 作者简介 ==
 +
* [[刘蓉]](1816—1873),字孟蓉,又作孟容,号霞仙,湘乡人。咸丰四年(1854年),随[[曾国藩]]在湖北、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五年(1855年),从[[罗泽南]]由江西回援湖北。其弟战死蒲圻,送丧归籍。咸丰十一年(1861年),[[骆秉章]]督师四川,被聘参赞军事。以知府加三品顶戴,署四川布政使,明年实授。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由滇、黔人川时,赴前线堵截,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自投清营,乃将其槛送成都后杀害。同治二年(1863年),奉命督办陕西军务,擢巡抚,率军进驻广元。同治四年(1865年),克阶州,击灭四川地方起义军和太平军余部。不久,以泄露密折,降调革任,仍署巡抚。同治五年(1866),因病开缺,仍留陕办理军务,与巡抚[[乔松年]]不和,所部楚军三十营被西捻军[[张宗禹]]击溃于灞桥后,革职回籍,著有《养晦堂诗文集》、《思辨录疑义》等。<ref>王晓天,王国宇 主编.湖南古今人物辞典.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391</ref>
 +
 
 +
== 参考资料 == 
 +
{{Reflist}}
 +
 
 +
[[Category:830 中國文學總集]][[Category:835 中國散文總集‎ ]]

於 2021年1月22日 (五) 23:48 的最新修訂

《習慣說》是清代古文家劉蓉創作的一篇散文。

  • 這篇文章通過作者少年在書房中讀書的事情,告訴人們:一個人是很容易適應外物的,適應了外物,也就由不習慣變為習慣。而習慣養成之後,對外物是否合理,對外物的是非優劣,往往也就不加詳察,不予追究了。
  • 這篇文章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於日常瑣事中寄寓哲理,於平淡質樸中透出思想力度。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習慣說                 作品體裁         散文
                創作年代         清代                 作 者         劉蓉
                作品出處         《養晦堂文詩集》                 作 者         劉蓉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習慣成自然,這是人人常說也人人熟知的道理。養成好習慣,一生終身受益;養成壞習慣,一輩子受害無窮。這篇文章就是作者為了告誡世人治學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於是通過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寫的一篇文章。[1][2]

作品原文

習慣說[註 1]

蓉少時[註 2],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註 3],俯而讀[註 4],仰而思,思有弗得[註 5],輒起繞室以旋[註 6]。室有窪,徑尺[註 7],浸淫日廣[註 8]。每履之[註 9],足苦躓焉[註 10]。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來室中,語之[註 11],顧而笑曰[註 12]:「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註 13]?」命童子取土平之[註 14]。後蓉復履,蹶然以驚[註 15],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註 16],則既平矣[註 17]。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註 18]!足之履平地,而不與窪適也[註 19],及其久,則窪者若平[註 20],至使久而即乎其故[註 21],則反窒焉而不寧[註 22]。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註 23][4]

詞句注釋

  1. 習:積習、習慣。
  2. 蓉:作者自稱。少:年少,年齡小。
  3. 養晦堂:劉蓉居室名,在湖南湘鄉縣。
  4. 俯:低頭。
  5. 弗得:沒有心得。
  6. 旋:徘徊。
  7. 徑尺:直徑一尺。
  8. 浸(qīn 侵)淫日廣:日漸向外擴展。
  9. 履:踩,走。
  10. 苦:總是。躓(zhì):絆倒。
  11. 語之:對他談了這事。語,告訴。
  12. 顧:看。
  13. 何……為:哪裡還談得上……。
  14. 童子:未成年的僕人。 平:填平。
  15. 蹶(jué)然:受驚而疾起的樣子。
  16. 坦然:地面平坦的樣子。
  17. 既:已。
  18. 中(zhòng)人:適合於人,這裡是影響人的意思。中,深入影響。
  19. 不與窪適:不能適應凹地。適,適應。
  20. 窪者若平:走凹地像平地一樣。
  21. 故:緣故。
  22. 窒焉:受阻礙的樣子。窒,阻礙。寧:安寧。
  23. 慎始:一開始就慎重。[3]

白話譯文

清代文學家劉蓉年少時在養晦堂西側一間屋子裡讀書。他低下頭讀書,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內踱來踱去。這屋有處窪坑,直徑一尺,逐漸越來越大。每次經過,劉蓉都要被絆一下。起初,劉蓉感到很彆扭,時間一長也就習慣了。

一天,父親來到屋子裡坐下,回頭看看那處窪坑笑着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憑什麼能治理好國家呢?」隨後叫仆童將窪坑填平。父親走後,劉蓉讀書思索問題又在屋裡踱起步來,走到原來窪坑處,感覺地面突然凸起一塊,心裡一驚,覺得這塊地方似乎突然高起來了,低頭看,地面卻是平平整整。以後踏這塊地,仍舊還有這樣的感覺。又過了好些日子,才慢慢習慣。

唉!習慣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厲害的啊!腳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適應坑窪;時間久了,窪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於把長久以來的坑填平,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卻認為是阻礙而不能適應。所以說君子做學問,最重要的就是開始時需謹慎。[3]

作品鑑賞

這篇短文,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寫出了大道理。由此及彼,因小見大,發人深思。作者先寫少年時代在養晦堂西側的一間小房子裡讀書的情景。「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這一描述,就生動地勾勒了一個善于思考的讀書人的形象。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善于思考,就很難說學有所獲,更談不上什麼有獨到的見解。文章以「思」為經,貫穿始末。因「思」而「繞室以旋」,從「旋」而極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題的闡發。總之,這都是善于思考的結果。

書房裡有一塊窪地,愈來愈向外擴展。在這塊地上踱來踱去,當然很不自在。可是時間久了,卻習以為常了。等到填平這塊窪地,卻又感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經過一段時間,這才恢復到正常的感覺。窪地踩慣了如履平地,一旦填平,反而感到不適應。這是什麼緣故呢?作者深有感觸地說:「習之中人甚矣哉!」這是一篇之警策,撮辭舉要,統攝全文。習慣成自然,這是一個很樸素的真理。由此推論,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乃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文章最後的結論是:「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意即治學一開始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有了良好的習慣,就有了良好的開端。這一體會,不僅對育才樹人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做好一切事情,都有着普遍的借鑑作用。

這是一篇論說體裁的散文。只就一件小事說起,使人感到自然而親切,從而受到啟迪。可以說是語淺意深,言之有物。[5]

作品點評

  • 貴州師範大學中國詩詞韻文研究所所長汪泰陵《清文選》:文章言淺意深,發人深省。雖然意在說理,大部分篇幅卻存敘述。其中「俯而讀,仰而思;恩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的描述,語言簡潔,形象生動。人物、情狀皆栩栩如生,猶在目前。[6]

作者簡介

  • 劉蓉(1816—1873),字孟蓉,又作孟容,號霞仙,湘鄉人。咸豐四年(1854年),隨曾國藩在湖北、江西與太平軍作戰。咸豐五年(1855年),從羅澤南由江西回援湖北。其弟戰死蒲圻,送喪歸籍。咸豐十一年(1861年),駱秉章督師四川,被聘參贊軍事。以知府加三品頂戴,署四川布政使,明年實授。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由滇、黔人川時,赴前線堵截,石達開兵敗大渡河,自投清營,乃將其檻送成都後殺害。同治二年(1863年),奉命督辦陝西軍務,擢巡撫,率軍進駐廣元。同治四年(1865年),克階州,擊滅四川地方起義軍和太平軍餘部。不久,以泄露密折,降調革任,仍署巡撫。同治五年(1866),因病開缺,仍留陝辦理軍務,與巡撫喬松年不和,所部楚軍三十營被西捻軍張宗禹擊潰於灞橋後,革職回籍,著有《養晦堂詩文集》、《思辨錄疑義》等。[7]

參考資料

  1. 黃坤明主編.領導幹部國學讀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01:239
  2. (明)張岱等著.明清小品文選:三晉出版社,2008.08:245
  3. 3.0 3.1 肖淑琛著.中國古詩詞精讀趣賞 唐詩宋詞明清小品 名篇解讀 下: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11:287
  4. 季正松 主編.大學生人文修養讀本.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16
  5. 陳振鵬,章培恆主編,古文鑑賞辭典(上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7,第2003-2004頁
  6. 汪泰陵選注,清文選,貴州教育出版社,2002.07,第387頁
  7. 王曉天,王國宇 主編.湖南古今人物辭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