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贻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贻钧

祖籍湖南浏阳,出生于江苏苏州。1933年毕业于苏州中学。1934年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国乐队任演奏员,曾创作《花好月圆》等乐曲。

个人资料

黄贻钧 (1915.5.4~1995.10.11 )江苏苏州人。出生于音乐世家, 生于苏州一个清贫的音乐家庭,从小接受系统严格的音乐教育,随父亲学习小提琴、风琴,又自学口琴二胡、京胡、扬琴、月琴、钢琴,甚至学唱京剧和昆曲。他从小接受系统严格的音乐教育,随父亲学习小提琴、风琴,又自学口琴二胡、京胡、扬琴、月琴、钢琴,甚至学唱京剧和昆曲。

工作经历

18岁他在苏州善耕中心小学任音乐教师。 1934年秋他只身到上海,进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百代国乐队任演奏员,1935年在上海国立音专从黄自学习作曲,兼学小号,副科学大提琴和中提琴。1937年同时在上海工部局乐团任小号演奏员,1938年10月,他进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任演奏员,是最早加入此团的四位中国音乐家之一。

荣誉

1941年毕业后,曾在上海艺术剧团国风剧团任作曲和指挥。1942年随弗兰克尔学习作曲和指挥,1946年起在当时的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任小号、圆号演奏员。他还是最早从事中国电影、话剧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之一。1948年任国立音专小号和管弦乐副教授。1950年任上海交响乐团指挥。曾指挥过芬兰赫尔辛基交响乐团前苏联国家乐团,是唯一指挥过柏林交响乐团的中国人。

个人简介

黄贻钧(1915~1995)中国指挥家。祖籍湖南浏阳,生于苏州市。自幼随父学习小提琴。1927年入吴县初级中学,自学口琴、二胡、风琴等多种乐器。1930年考入省立苏州中学高中师范科,自修钢琴。1933年毕业。1934年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所属百代国乐 队任演奏员,同时随音乐家黄自先生学习作曲。1937年免试进入上海国立音专。1938年考入上海工部局乐队伍管乐演奏员,成为最早正式加入此乐队的中国乐手。建国后该乐队改名为上海交响乐团,担任副指挥。1953年始任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及首席指挥。1984年任名誉团长与名誉音乐总监。1995年去逝。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黄贻钧是中国第一代职业交响乐指挥家。他的指挥严谨而内在,手势准确清晰。几十年来为数百场音乐会执棒,积累中外交响乐作品200余部(首)。尤其重视排演、首演、试奏中国作曲家作品。曾与小提琴大师奥依斯特拉赫、钢琴家斯捷潘斯卡、傅聪等世界著名演奏家愉快合作,并成功地指挥过前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日本读卖交响乐团、扑克汉交响乐团等。1981年赴柏林成为指挥柏林交响乐团的第一位中国指挥家。曾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上海市文化局先进个人。主要工作是推荐演出中国交响作品,如冼星海的《民族解放交响曲》、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等。曾创作了管弦乐曲《花好月圆》,《河南组曲》等,并为电影《鸡毛信》和话剧《关汉卿》配乐。

新中国诞生后,他从指挥自己的作品开始了长期的指挥生涯。解放后该团改为上海交响乐团,从1950年起正式任该团指挥至今。五十年代在出访时曾指挥过芬兰苏联等国家的交响乐团,获得较高的评价。四十年来曾指挥过从古典乐派到现代乐派的中外作曲的大量交响乐作品。1981年曾应卡拉扬领导的柏林交响乐团邀请,在西柏林举行了该团建团九十九年以来第一次与中国指挥家合作的音乐会,并受到了赞赏。他的指挥严谨、细致,层次清晰,线条分明,动作干净利落。是有影响的老一代交响乐指挥家。

曾指挥过从古典乐派到现代乐派的中外作曲的大量交响乐作品。指挥演出莫扎特贝多芬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欧洲作曲家的交响音乐外,热心演出中国作曲家诸如冼星海贺绿汀丁善德瞿维朱践耳等人的交响音乐;其中许多是首演。并积极从事指导训练乐队的演奏;指挥普及性的交响音乐会。曾出访芬兰(1956)、苏联(1958)和联邦德国(1981),分别指挥赫尔辛基交响乐团、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和柏林爱乐管弦乐团的演出。黄贻钧是中国第一代交响乐指挥家,是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

作品简介

轻音乐作品

花好月圆》由彭修文根据黄贻钧同名管弦乐曲改编, 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轻音乐作品,是ABA结构。全曲在热烈的快板引子中开始。A 主题柔和、轻盈,先由笛子以明亮音色呈示,然后转入高胡和二胡变化重复,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 B 的主题先在扬琴和秦琴上出现,轻快活泼;然后由笛子和二胡、高胡的变化重复;通过一个切分节奏的变音“降7”,乐曲由 G 调转入 C 调, 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有舞蹈性的节奏型,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尽情欢舞的场面。最后,乐队以快速的加花演奏,变化再现 A的主题,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

写作背景

花好月圆》是他早期的作品。当年的百代国乐队开始只有五名民乐演奏员,但却是中国第一支从事艺术生产的专业民乐队。黄贻钧进这支国乐队后,拉二胡、打扬琴、弹吉他、奏小提琴,从儿时培养和造就的各种音乐才能,使他马上适应了这支要求很高的国乐队的工作。因为是附属于百代唱片公司的国乐队,所以此时国乐队的主要任务是为歌星录唱片伴奏,为唱片公司灌制民乐唱片。为电影配乐等等,工作十分繁忙。因为百代国乐队没有专业作曲者,也很少有人从事作曲的行当,可是常常为歌星录唱急需有人写伴奏,灌唱片也需有人写曲于,于是负贻钧被逼上马,开始尝试作曲,居然很有成效。有一次灌唱片,国乐队先录了他作曲的《打更曲》,唱片母盘上还空出一截,需再录一首曲子才能灌满这张唱片,这就要即兴写一首曲,此事自然落到了黄贻钧身上。

只见他在录音棚一隅沉思片刻,信口哼出一个音调,随即发展成一首欢快的乐曲。大家操琴执弓热热闹闹地演奏出来,奏毕引起一阵叫好,唱片很快录完。可这首即兴之作叫什么名字呢?他的同行陈中依据乐曲的情绪,题名《花好月圆》,又引起一阵叫好,黄贻钧也很喜欢,因为曲名与乐曲的内容很吻合。不想这首匆忙赶写的即兴之作,竟成了一首音乐佳品,广为流传。以后黄贻钩把《花好月圆》改编成管弦乐曲,再以后民乐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又把这首管弦乐曲改编成同名民族管弦乐曲。于是《花好月圆》流传更广,直至海内外。

黄贻钧写《花好月圆》时刚刚20岁,恰是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时候,对生活满怀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这首曲子里,抒发了乐观的情绪和对美好前景的追求。这首曲子朴实自然,感情真挚,短小精悍,意境深远。全曲从热烈的欢快引子开始,立即给人强烈的感染,随后出现明朗、柔和.轻盈的音乐主题,描绘了轻歌曼舞的图景,展现出朝气蓬勃的性格。

与之相呼应的另一个音乐主题活泼轻松而又淳厚高雅,并且有舞蹈性的节奏,洋溢着花前月下的诗情画意。乐曲最后在快速的旋律声中,又出现第一个音乐主题,只是情绪更加欢腾热烈,群众性的舞蹈场面也更加奔放壮观。鲜花和明月都是美好的象征,一曲。花好月圆。尽抒人间的美好感情,尽展人们追求的美好意境,因而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喜爱。

个人轶事

黄先生是当年第一批进入远东第一个交响乐团——原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前身)的四位中国演奏员之一,其它团员都是外国人。后来其它三人都因各种原因而离开了, 只有黄先生“从一而终”,除了在1942年日本侵略者接管乐团时愤然离开,但在抗战胜利后,他立即就又归队了。新中国成立后,黄先生是陈毅陈老总委派的接管上海交响乐团的军管会的负责人之一,后来成为上交的首位担任团长的中国人,从那时候起,他的命运就与上海交响乐团更加紧紧地捆绑在一起。1950年,他接替辞职回国的洋人指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中的第一位职业指挥家。

熟悉上海交响乐团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人,把团史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从创始人帕器创办乐团到解放后外籍乐师归国,称为帕器时代,第二个时代从解放后到八十年代中期黄先生退休,称为黄贻钧时代,第三个时代就是陈燮阳全面接掌一直到现在,称为陈燮阳时代。在十年动乱之中,黄先生所受到的非人的折磨和可怕的境遇,对此大家都无不愤慨叹息。有人提到,那时,交响乐团在南京大戏院里面在演出(估计是交响乐伴奏样板戏《红色娘子军》一类),而黄先生呢?却是被发配到在剧院门口的寒风里看管自行车!

那一场浩劫,几乎摧垮了黄先生的身体,但新的时代来临后,他的身影又出现在指挥台上。在黄先生的努力下,八十年代初,在社会上掀起了第一次交响乐普及的高潮。很多中年人都是在那时候开始接触到的古典音乐,他们多次提到对黄先生在文革后执棒的第一次贝多芬作品系列音乐会的深刻印象。对于黄先生的指挥技艺,也是交口称赞,一致认为他的动作准确到位,不花哨,朴实而不哗众取宠。在1955年,他就前往芬兰指挥过赫尔辛基交响乐团,后来又前往莫斯科指挥过苏联交响乐团,是最早指挥外国著名乐团的中国指挥。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981年,他还曾应邀专程前往当时的西柏林,指挥了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演出并受好评。 建国初期,黄先生曾雄心壮志,要把上海交响乐团从世界上的三流乐团带成二流乐团,可惜他生活在一个错误的时代,壮志未酬啊!

黄先生在音乐方面的艺术造诣,并不只限于指挥一项。作为演奏员出身,他对于很多乐器都非常在行,演奏技术非常高。另外,他在作曲这方面也有可观的贡献,主要是建国前后的众多电影音乐,包括《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武训传》、《鸡毛信》等。众多中国民乐作品经他重新改编配器,移植到交响乐队来演奏,如《良宵》等。建国后的一些重要交响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有他的一份心血,如《红旗颂》的曲名就是由他起的。每当喜庆之际,大家总能听到耳熟能详的中国名曲《花好月圆》,又有谁会知道,这一曲实际上是黄先生的原创之作呢?

黄先生的人品之高尚,不仅是一辈子孜孜以求于音乐事业的伟大情操,还有对普通音乐爱好者的平易近人与尽力提携帮助,对普及音乐知识培养听众的热情,以及对名利的淡泊。在五七年“反右”时,身为团长的黄先生顶住压力,偌大的一个上海交响乐团,竟然一个右派也没有!真是奇迹一般!几十年来,黄先生看人的眼神,永远是那样的清澈和诚恳,一直没有过变化。

代表作品

主要推荐演出中国交响作品,如冼星海的《民族解放交响曲》、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中国民族器乐曲《花好月圆》(1935),电影音乐《鸡毛信》,科教影片《淡水养鱼》(获电影音乐“百花奖”)以及戏剧配乐《关汉卿》等。创作了管弦乐曲《花好月圆》,《河南组曲》等,并为电影《鸡毛信》、《马路天使》和话剧《关汉卿》配乐。[2]

参考文献

  1. [黄贻钧1981年是怎么去柏林爱乐乐团的? 黄贻钧1981年是怎么去柏林爱乐乐团的? 和讯新闻] 请检查|url=值 (帮助). [2012-11-27]. 
  2. 黄贻钧:与上海首支乐队休戚与共(图) 网易新闻. [201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