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香港公共图书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香港公共图书馆
图片来自hkpl

香港公共图书馆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现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辖下包括70间固定图书馆、12间流动图书馆、3间自助图书站和154间社区图书馆,其中32间图书馆附设有学生自修室,整个系统馆藏达1,490万项,包括书籍视听资料报章期刊唯读光碟数据库、缩微资料地图等,其中1,252万册为书籍及印刷资料(总馆中央图书馆馆藏250万馀项),为香港市民提供图书馆服务[1]

历史说明

香港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869年,设在当时刚落成的旧香港大会堂。当时的公共图书馆主要为英文藏书,中文藏书较少。1933年旧大会堂拆卸,图书馆服务因此终止。

香港日治时期,港日政府曾以香港大学图书馆的部份馆藏为基础,加上部份从日本购入的图书,成立了香港市民图书馆日本投降后该馆解散,馆藏全由香港大学图书馆所继承。

1962年新的香港大会堂落成,于其中成立了这间公共图书馆,为现今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之始。当时的香港公共图书馆是由市政局管理。1965年首间位于九龙西的图书馆于窝打老道落成。1974年首间位于新界西的公共图书馆于荃湾福来邨落成,1974年首部流动图书馆投入服务。1983年位于香港艺术中心的艺术图书馆揭幕。1985年9月九龙中央图书馆(即现时的九龙公共图书馆)开幕,是首座专用图书馆大楼。

1986年区域市政局成立后,香港逐渐形成了两个公共图书馆系统,一个是由市政局管理的香港岛和九龙区图书馆系统,另一个是由区域市政局管理的新界区图书馆系统。两个图书馆系统于很长的时间内互不兼容,例如两个系统分别签发借书证,各自有独立的检索系统。又如当公共图书馆开始提供跨馆还书服务时,只在同系统内的图书馆中有效。1993/94年度正式落实电脑化计划,将图书检索目录系统转为电脑贮存,设置中英兼容系统,荔枝角图书馆是首间电脑化运作的图书馆,到翌年市政局辖下31间图书馆及区域市政局辖下25间图书馆全部完成电脑化程序。1995年7月1日起,持有市政局或区域市政局图书证的读者,可以在两局借阅图书资料而不需要重新办证,但两者的系统仍然维持独立运作。2000年政府全线解散康体发展局、市政局区域市政局及两市政总署,两个市政局、总署、康体发展局及民政事务局原来的古物古迹、康乐和文化职能由新成立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接替,两个市政局和总署辖下的图书馆系统因此合而为一。

2001年位于香港岛铜锣湾,毗邻维多利亚公园香港中央图书馆落成,取代大会堂公共图书馆的“总馆”角色。香港公共图书馆总办事处亦已迁往香港中央图书馆

宗旨

香港公共图书馆从创立至今,一直本著以下宗旨为市民服务:

  • 扮演资讯中心之角色,协助市民自由平等地知悉时事,获取各样资讯,诸如各学科最新发展、各种游艺及工馀消遣之资料;
  • 透过图书馆之资源协助市民进修及提高文化水平,以作为自修及持续教育之主要媒介;
  • 扮演推广香港文学和研究中心之角色—提高普罗大众在创作文学、欣赏及研究文化方面之兴趣,保存香港文学著作、促进文学发展及文化方面之交流;
  • 提供多元化之馆藏资料供市民外借回家享用,以鼓励大众善用馀暇;
  • 扮演社区文化中心之角色—恒常举办以图书馆资源为宗旨之活动,为所有年龄读者提供各类资讯、消遣及娱乐。

参考文献

  1. 公共图书馆简介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