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飞驒山脉

飞驒山脉

图片来自hidatakayama

飞驒山脉(ひださんみゃく)为横跨日本横跨富山县岐阜县长野县新潟县山脉,又称北阿尔卑斯。飞驒山脉与木曾山脉(中央阿尔卑斯)、赤石山脉(南阿尔卑斯)共同组成日本阿尔卑斯山脉

山脉主要部分皆属于中部山岳国立公园。山脉最高峰是标高3,190公尺的奥穗高岳,是仅次于富士山北岳的日本第三高山

目录

地质

相较于木曾山脉赤石山脉是由断层运动形成的山脉,飞驒山脉则是火山活动与断层运动复合形成。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约270万年前至约150万年前的大型长英质岩浆形成期,与东西压缩急速隆起成3000公尺级山脉的130万年前至今[1]

上新世,现在的飞驒山脉是一座从本州突出日本海半岛,海拔不高。该半岛主要由侏罗纪增生楔花岗岩组成。

第一阶段的270万年前至150万年前,现在的飞驒山脉地下形成了大型长英质岩浆库。岩浆库的浮力引发了地壳均衡,让此地隆起成标高1000公尺左右的高地。该火成活动形成了破火山口,带来火山碎屑流堆积物及广域火山灰,并喷发出总量约1300 km DRE的岩浆。代表活动有约225万年前的谷口火碎流、约175万年前的丹生川火碎流、惠比寿峠火碎流、约165万年前的大峰火碎流等[2]

第一阶段结束后进入温和的地壳运动期,接著在约130万年前进入急速隆起的第二阶段。此阶段的隆起是由于岩浆的热度导致地壳脆化,加上东西水平压缩应力造成此处挫曲变形所导致。水平压缩应力可能来自于日本海东缘变动带(300万年前~),与伊豆地块推挤本州(约100万年前~)。此阶段在100万年前急速隆起,形成3000公尺级山岳[3]。隆起也导致约120万年前泷谷花岗闪绿岩、约80万年前黑部川花岗岩等在地下固化的长英质岩浆露出地表。这些花岗岩也是全世界中生成年代最新的花岗岩[4]

另外,第一阶段形成的破火山口也因为挫曲变形向东侧倾斜,破火山口西侧构造则遭侵蚀。第二阶段有约60万年前的上宝火碎流、约35万年前的奥飞驒火碎流等大规模火山碎屑流,以及烧岳立山等火山活动。然而,受到水平压缩应力的影响,岩浆难以在地壳内上升,因此本阶段喷出的岩浆总量仅约300 km DRE,大幅少于第一阶段[5]

飞驒山脉多火山,过去曾被划为乘鞍火山带。

此山脉拥有发达的南北向切割与崩塌地形。这是由于隆起速度快,导致侵蚀作用强劲,加上花岗岩因断层运动形成脆弱的破碎风化土,以及60万年前冰河期的冰蚀作用等因素所导致[6]

地形

飞驒山脉呈巨大Y字型。流过Y字中心的是著名的黑部川黑部峡谷

Y字型的西侧棱线是剑岳立山等所在的立山连峰,东侧棱线是白马岳、鹿岛枪岳等所在的后立山连峰。后立山连峰东侧有糸鱼川静冈构造线通过。

这两条棱线在南侧的黑部川源头相连,接点位置为三俣莲华岳。棱线接著往东南方延伸,经西镰尾根连结穗高连峰,再从穗高岳经西穗高岳棱线、烧岳至最南端乘鞍岳。另一方面,北方的东侧棱线从白马岳经朝日岳 (飞驒山脉)延伸到交通难关亲不知日本海

主棱线东侧是前卫山群常念山脉,从唐泽岳、饿鬼岳经燕岳、大天井岳、常念岳至霞泽岳。包含安昙野所在的松本盆地等长野县平地地区,所见到的多数山峰都属于常念山脉。从燕岳经大天井岳至枪岳的登山路线称作表银座纵走路线。从乌帽子岳经鹫羽岳、双六岳至枪岳的登山路线称作里银座纵走路线。而从立山连峰太郎山 (飞驒山脉)经北俣岳、黑部五郎岳、三俣莲华岳至枪岳的登山路线则称作西银座钻石路线。

主棱线的枞泽岳往西南方向是与枪穗高连峰以蒲田川相隔的笠岳、锡杖岳。

末次冰期的飞驒山脉冰河发达,形成现在的枪岳枪泽、穗高岳涸泽等圈谷群。现在冰河大幅缩小,仅剩立山连峰的立山与剑岳有全长1公里上下的小规模雪崩累积型谷冰河

植被

飞驒山脉的侵蚀作用更甚于赤石山脉,山容十分急峻。发达的侵蚀作用使得岩盘露出、缺乏土壤,植物相也相对贫弱。不过,白马岳周边、三俣莲华岳、北俣岳・双六岳・蝶岳等较为和缓的山,则发展出非常大规模的高山植物寒原。特别是降雪量的差异,使得飞驒山脉有著比赤石山脉更为丰富的湿性高山寒原。

由于南北降雪量不同,降雪较少的南部有较为发达的亚高山针叶林,而北部靠近日本海的白马岳一带,由于降雪量大,亚高山针叶林较为贫弱。取而代之的是低木化的水楢(深山楢)与岳桦等伪高山带植被。南部的森林界线约在2,400-2,500公尺,北部受到积雪影响,部分森林界限大幅降低。森林界限的植被以偃松为主。

影片

【登山女子が解说する日本の地理】飞騨山脉はなぜ飞騨山脉というのか?北アルプスとの违いは?

参考文献

  1. 原山智, 大薮圭一郎, 深山裕永 ほか. 飞騨山脉东半部における前期更新世后半からの倾动・隆起运动. 第四纪研究. 2003, 42 (3): 127–140 [2019-11-13]. doi:10.4116/jaqua.42.127. 
  2. 田村 糸子; 山崎 晴雄. 北陆层群のテフロクロノロジー. 地质学雑志. 2004, 110 (7): 417–436 [2019-11-13]. doi:10.5575/geosoc.110.417. 
  3. 及川 辉树. 飞騨山脉北部における1 Ma顷の急激な隆起—北部フォッサマグナ西縁, 居谷里层の砾组成を指标として—. 地质学雑志. 2004, 110 (9): 528–535 [2019-11-13]. doi:10.5575/geosoc.110.528. 
  4. 原山智, 高桥正明, 宿轮隆太 ほか. 黒部川沿いの高温泉と第四纪黒部川花岗岩. 地质学雑志. 2010, 116 (Supplement): 63–81 [2019-11-13]. doi:10.5575/geosoc.116.S63. 
  5. 中嶋 健. 日本海拡大以来の日本列岛の堆积盆テクトニクス. 地质学雑志. 2018, 124 (9): 693–722 [2019-11-13]. doi:10.5575/geosoc.2018.0049. 
  6. 原山ほか. 立山地域の地质 (PDF). 地质调查所. 2000 [2019-11-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