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青島市氣象局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青島市氣象局青島氣象事業有着百餘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發展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國最早的學術團體——中國氣象學會的誕生地(1924年10月10日成立)。現位於青島市市南區伏龍山4號。

目錄

工作職責

指導、監督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活動,行使行業管理職能;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事業發展規劃、計劃的制定和氣象業務建設的組織實施及氣象設施建設項目的審查;組織協調完成本行政區域內天氣、氣候、農業氣象與生態、人工影響天氣[1]、雷電等多軌道業務工作;組織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綜合觀測、預測預報、公共氣象服務和信息與技術支持平台的有關工作。 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觀測工作,組織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氣象觀測資料的匯總、傳輸,依法保護氣象探測環境。 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預報管理工作,及時提出氣象災害防禦措施,並對重大氣象災害做出評估,為本級人民政府組織防禦氣象災害提供決策依據;管理本行政區域內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以及農業氣象預報、城市環境氣象預報、地質災害、火險氣象等級預報等氣象預報的發布。 管理本行政區域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指導和組織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組織管理雷電災害防禦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對可能遭受襲擊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它設施安裝的雷電災害防護裝置的檢測工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防雷減災和升空氣球的安全督查工作。 負責向本級人民政府和同級有關部門提出利用、保護氣候資源和推廣應用氣候資源區劃等成果的建議;組織氣候可行性論證。 組織開展氣象法制宣傳教育,負責監督氣象法規的實施,負責本區域內的氣象行政執法,承擔有關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 統一領導和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氣象部門的計劃財務、人事勞動、科研和培訓以及業務建設等工作;會同縣人民政府對縣氣象機構實施以部門為主的雙重管理;協助地方黨委和人民政府做好當地氣象部門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 承擔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交辦的其它事項。

編制人員

青島市氣象局現有在編職工180人,下設辦公室、人事政工處、計劃財務處、業務科技處和政策法規處5個處室及氣象台、專業氣象台、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防雷中心、後勤服務中心5個直屬事業單位;下轄嶗山區、即墨區、黃島區、膠州市、萊西市、平度市一區五市氣象局。

歷史發展

多年來,在青島市委、市政府和中國氣象局、山東省氣象局的領導下,青島市氣象部門全體幹部職工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細想[2]為指導,勵精圖治,銳意創新,認真實施市政府「五項工程」,積極創建「四型單位」,全市氣象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氣象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以網絡為依託,以氣象信息為對象,以服務為導向,以資料同化和數值預報為基礎的現代化氣象業務系統。青島市新一代天氣雷達擬於明年建成並投入業務運行,對於提高青島市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能力將發揮重要的作用。業務工作連續十一年達山東省一級目標,被評為「山東省業務明星單位」。服務領域不斷拓寬,社會經濟效益顯着,連續十一年被評為「青島市蔬菜產銷服務先進單位」,連續十年被評為「青島市國際啤酒節突出貢獻單位」。在中國氣象具綜合目標考核中,連年被評為優秀達標單位。文明創建工作成績突出,連續四年保持「全國氣象部門文明系統」稱號,並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

青島早在1898年就有了氣象機構並開始正式的氣象觀測,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是我國近代氣象事業發展最早的城市之一。1924年10月10日,中國氣象學會在青島成立,是我國在自然科學領域最早建立的學術團體之一。

相關資訊

全球變暖或致颱風強度增強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全球變暖會加強颱風活動。依據是:過去30年颱風總體上顯着增強。研究表明,全球變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登陸強颱風的頻率顯着增加,北大西洋颶風也表現為增加趨勢;全球熱帶氣旋強度增強、破壞力增大。?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韓榮青說,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中,近海或登陸我國的颱風強度增強,而西北太平洋的颱風生成頻次略有減少。「各個大洋情況不一樣,如北大西洋的颶風反而有增多趨勢。」

全球變暖與颱風強度有何關係?韓榮青說,颱風的一個動力源泉就是濕度,氣候變暖導致水汽增加,為颱風強度增強提供了能量。不僅如此,氣候變暖還會使大氣垂直穩定度增強,導致生成的颱風偏強。另外,西北太平洋的海溫呈增暖趨勢,海溫變化也可能導致颱風強度增強。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熱帶氣旋活動呈現出許多顯着年代際變化趨勢,比如,熱帶氣旋的活動路徑呈現向兩極遷移的特徵,即北半球的熱帶氣旋活動路徑向北極遷移,而南半球的熱帶氣旋活動路徑向南極遷移;還有研究指出,熱帶氣旋的遷移速度減慢了,這會導致熱帶氣旋停留時間變長,增強其破壞力。然而,關於熱帶氣旋的遷移速度是否減慢,學術界尚有爭議。

颱風本身的強度和它所帶來的降雨強度關係密切,強度大的颱風產生的降雨通常較強。在氣候變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向西、向北遷移,因此我國長江以北的颱風降水在最近10年顯着增加,尤其是江蘇、山東半島、河南、東北等地。2020年,東北地區連續遭遇第8號颱風「巴威」、第9號颱風「美莎克」和第10號颱風「海神」的影響,東北地區平均降水量達170.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3倍,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一多。今年第12號颱風「梅花」先後登陸浙江、上海、山東、遼寧等地,帶來較強的風雨影響。韓榮青認為,受環境風場變化影響,西北太平洋北上颱風的軌跡變得更向北,由此,北上颱風也會增多。?

截至目前,我國每年生成和登陸颱風頻次基本穩定,但登陸強颱風比例增多。2000年以來,登陸我國的颱風中,有半數颱風最大風力達12級及以上。颱風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呈加重趨勢,1991年至今,對我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前十位的颱風中,有7個是發生在2012年以後。?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防禦颱風面臨的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因此,建立颱風綜合監測網絡平台,加強颱風監測預警,加強各部門有效聯動,發揮減災合力作用,依靠科技攻關提升精準預報預警服務能力,開展災害風險影響評估,做好大數據和信息共享機制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隊伍建設等措施十分必要。韓榮青建議,北方沿海省份以及河南等內陸省份要重視和加強颱風防禦工作,過去這些地方很少出現颱風,需要提高對颱風帶來的突發性暴雨、大風等災害的防禦能力。此外,沿海地區和可能受颱風嚴重影響的內陸地區,要高度重視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工程設施的氣候可行性論證以及災害承受能力評估工作,提高重大工程在選址、施工建設和運營期間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