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泰
三國時期曹魏將領

字 號 :字玄伯

官 職 :尚書左僕射,鎮軍將軍

爵 位 :真定侯

追 贈 :司空

諡 號 :穆侯

出 生 地 :潁川許昌

出生時間 :200年

逝世時間 :260年

所處時代 :三國時期

主要成就 :鎮守曹魏西陲

陳泰(200~260年),字玄伯,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市)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司空陳群之子。

  • 初為父勛,起家員外散騎侍郎,襲封潁陰侯。出任游擊將軍、并州刺史,頗著政績。
  • 高平陵之變時,力勸大將軍曹爽投降,得到司馬氏信任。
  • 迴避朝廷內部的鬥爭,出任雍州刺史,成功防禦蜀將姜維的進攻。
  • 甘露元年(256年),拜右僕射,跟隨大將軍司馬昭抵禦孫吳進攻,改授左僕射。
  • 甘露五年(260年),得知皇帝曹髦遇弒,陳泰悲憤而死,追贈司空,諡號為穆。

人生生平

懷柔外族

  • 曹魏青龍(233—237年)年間,任員外散騎待郎。青龍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陳群去世,陳泰襲封潁陰侯爵位。
  • 正始初年(240年-241年),遷任游擊將軍。正始五年(244年),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將軍、持節、護匈奴中郎將,主管并州的軍、政、法等事務。陳泰轄區及周圍地區民族眾多,他很注意對當地各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威信很高。 [1]

陳泰掛壁

  • 當時的京城權貴托他在邊地購買奴婢,並附送寶貨。陳泰將所送之禮皆掛在牆上,從不打開。正始九年(248年),陳泰被調回京城任尚書,將權貴所送之禮全部退還。嘉平初年(249年),陳泰代替郭淮,為雍州刺史,加奮威將軍。[2]

高平陵之變

  • 正始十年(249年),曹爽為了大權獨攬,不斷打壓各派勢力,尤其與太傅司馬懿針鋒相對,陳泰雖自幼與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為友,仍儘量避免介入這場政治鬥爭。
  • 同年正月,一直韜光養晦的司馬懿趁曹爽等挾皇帝曹芳去洛陽南郊謁陵之際,發動政變,率軍切斷歸路。當時,陳泰作為尚書,也去參加這次謁陵。當司馬懿派人送書給曹爽要其放棄抵抗時,曹爽等仍猶豫不決。陳泰與侍中許允一道上前勸說曹爽,使其接受了交權條件。曹爽即派許允與陳泰為代表去與司馬懿協商。故司馬氏一直視陳泰為有功之臣。此後,司馬氏控制朝廷。為了避開朝廷中的鬥爭,陳泰又主動要求外出任職。他被調任雍州(今陝西關中及甘肅東部)刺史,代替原刺史郭淮,並加奮武將軍,處於對蜀作戰的前線。[2]

大戰牛頭山

  • 同年秋,蜀衛將軍姜維督軍進攻雍州(今陝西關中及甘肅東部),依傍曲山(今甘肅岷縣東百里)築兩城。姜維熟悉隴西風俗民情,欲誘羌胡歸蜀,以控制該地區。派牙門將句安、李歆等人駐守,並聯合羌胡人進攻附近各郡。征西將軍郭淮與陳泰統兵抵禦。二人商量對策時,陳泰說:「曲城(今甘肅岷縣東漳南)雖然堅固,但是遠離西蜀,道路險峻,糧食只能長途運輸;羌胡的人質們害怕為姜維服勞役,也一定不會長久配合。如今只要我們圍而攻之,兵不血刃就能奪取麴城。西蜀雖然可能發來救兵,但山道險阻,也不會很快到來。」郭淮從其計,遂採取圍城打援策略,命陳泰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進圍曲城,切斷交通及水源,蜀軍出城挑戰,陳泰又命堅守陣地不戰。曲城蜀軍困窘不堪,甚至把乾糧分給兵士,靠吃雪水過日子。姜維領兵救援,進至牛頭山(甘肅岷縣東南,洮河南岸),與陳泰相遇。陳泰說:「兵法貴在不用打仗就能讓人屈服,如今只要我們切斷牛頭山的道路,使姜維沒有了退路,就能把他擒獲了。」遂令各部堅壘自守,不與蜀軍交戰。陳泰即調軍南渡白水,順河東行;郭淮率軍進逼洮水,企圖切斷姜維退路。姜維及時發現了魏軍的動向,姜維迅速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孤立無援,只好獻城投降。 [3]

屢抗蜀漢

  • 嘉平四年(252年),蜀人策動西部部分民族造反,攻打郡縣,陳泰即上書請求將雍州、并州兵力合在一起前往鎮壓。并州軍隊在調動過程中,因不願遠征而出現兵變,結果陳泰只好單獨率軍前往,亦大獲成功。
  • 嘉平五年(253年)二月,吳太傅諸葛恪取得東興之戰勝利後,恃功輕敵,不顧群臣勸阻,再次興師攻魏。五月,姜維與吳呼應,率軍數萬自武都(今甘肅西和西南)出石營經董亭(均在今甘肅武山南),進圍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大將軍司馬師遣車騎將軍郭淮與陳泰率關中軍解南安之圍。陳泰率部進至洛門(即洛門聚,今甘肅甘谷西)時,姜維因久攻南安不克,軍糧已盡,被迫撤圍退走。七月,吳軍主力圍攻新城受挫,士卒疲憊不堪,患疾者過半,死傷慘重,也被迫撤退。
  •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郭淮去世,朝廷即任命陳泰為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二州的軍事,即為當時曹魏西部的最高軍事長官。[4]

狄道之戰

同年七月,大將軍司馬師病亡,司馬昭控制魏國朝政。蜀將姜維乘司馬師病亡之機,督車騎將軍夏侯霸、征西大將軍張翼等數萬人攻魏。時新上任的雍州刺史王經對陳泰報告,蜀姜維、夏侯霸率軍分三路向祁山、石營、金城攻來,要求分兵迎擊。陳泰認為蜀軍不會分數路而來,要其堅守狄道(今甘肅臨洮),待他率主力自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到達後,再鉗擊蜀軍。八月,姜維到達枹罕(今甘肅臨夏東北),遂向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王經不俟陳泰軍至即擅擊蜀軍。陳泰聞後,便料到會有變故,即遣大軍前往支援。果然,王經先後敗於故關(今甘肅臨洮北)、洮西,大部傷亡或逃亡,僅殘部萬人還保狄道。姜維乘勝圍狄道城。 [5] 陳泰星夜馳報朝廷,同時收編王經的殘部,作好進攻準備。不久,大將軍司馬昭命長水校尉鄧艾出任安西將軍,與陳泰併力抗擊蜀軍,並遣太尉司馬孚為後援。

調歸朝廷

  • 甘露元年(256年),司馬昭將陳泰調回朝廷,任尚書右僕射,負責選舉任命官員。不久,吳將孫峻率軍出淮、泗,擺出欲攻魏的姿態。司馬昭即調陳泰為鎮軍將軍、假節、都督淮北諸軍事,並詔命徐州監軍以下皆受陳泰節制。孫峻退兵後,朝廷又召回陳泰,改任左僕射。
  • 甘露二年(257年),親曹氏的征東將軍諸葛誕採取連結東吳,以逸待勞,拒守揚州(治壽春,今安徽壽縣)的方略,起兵反司馬昭。司馬昭親率六軍征討,駐軍丘頭,由陳泰總管行台。陳泰自幼與司馬師、司馬昭為友,與沛國武陔的關係也很好,有一次司馬昭問武陔:「玄伯和他父親陳群司空相比怎麼樣?」武陔回答:「通達儒雅,淵博練暢,以天下教化為己任,玄伯不如其父,但嚴明綱紀簡捷精幹,建功立事,則超過他父親。」
  • 回京後,陳泰前後以功增加食邑至二千六百戶,子弟一人被封為亭侯、兩人為關內侯。 [6]

憂憤而亡

  •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不能忍受威權日去,便親率殿中宿衛、蒼頭、僮僕等,欲攻打司馬昭。在南闕與司馬昭的親信賈充展開激戰,混戰中,賈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濟弒殺曹髦。
  • 陳泰知道後,當即跑到現場,與太傅司馬孚倒在地上,枕着曹髦屍體號哭盡哀。不久,司馬昭也進入宮禁,見此情景,便問陳泰:「玄伯,天下人當怎麼看我?」陳泰說:「只有斬殺賈充,才能以謝天下。」司馬昭又說:「你再考慮看看有沒有別的辦法?」陳泰回答:「難道還能讓我說別的話嗎?」因過於悲慟,不久即去世。[7]
  • 一說,司馬昭弒君後召陳泰一同商議善後事宜,陳泰不想參與此事,且已經病重,但在家人的逼迫下還是不得不從命,與司馬昭在密室中商議,二人的對話大致同前。
  • 陳泰死後,被追贈為司空,諡號穆侯,並被厚葬,後來石苞死時受到的待遇「帝發哀於朝堂,賜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三十萬,布百匹。及葬,給節、幢、麾、曲蓋、追鋒車、鼓吹、介士、大車」被史稱為「皆如魏司空陳泰故事」。由其子陳恂襲爵。陳恂無子,他去世後,便由弟弟陳溫襲爵。
  • 咸熙元年(264年),朝廷恢復五等爵制,因陳泰「著勛前朝」,所以改封陳溫為慎子。 [8]

人物軼事

  • 陳泰與曾祖父陳寔(太丘縣長)、祖父陳紀(大鴻臚)、父親陳群(司空),家族四代在東漢、曹魏兩朝都有很高的名望,但德行卻一代稍弱於一代,所以時人稱之為:「公慚卿,卿慚長。」[9] 此語後意為威德世代相減。

人物評價

陳壽:泰弘濟簡至,允克堂構矣。 [10] 司馬昭:陳征西沉勇能斷,荷方伯之重,救將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簡上事,必能辦賊故也。都督大將,不當爾邪! 武陔:通雅博暢,能以天下聲教為己任者,(陳泰)不如(陳群)也;明統簡至,立功立事,(陳泰)過之(陳群)。 張華:太丘長陳寔、實子鴻臚紀、紀子司空群、群子泰四世,於漢、魏二朝並有重名,而其德漸漸小減。 袁宏:玄伯剛簡,大存名體。志在高構,增堂及陛。端委獸門,正言彌啟。臨危致命,盡其心禮。 [11]

人物爭議

  • 關於陳泰之死,《三國志》只記載了年份,裴注則提供了嘔血而死和自殺而死兩種說法。據干寶的《晉紀》,甘露五年(260年),曹髦被殺後,司馬昭與朝臣商議如何善後,太常陳泰沒有到來,由其舅荀顗請他去,陳泰子弟都逼陳泰去,陳泰說:「當世談論的人,都認為我可以比肩舅舅,如今舅舅不如我。」於是垂淚而入。陳泰要求司馬昭誅殺下令成濟殺曹髦的賈充,但司馬昭不肯,陳泰則拒絕提出退一步的建議。孫盛的《魏氏春秋》則記載陳泰第一時間到達了曹髦被殺的現場,並說陳泰是因為司馬昭不殺賈充而嘔血死。習鑿齒《漢晉春秋》則稱陳泰是在與司馬昭商議後回家自殺身亡。[12]
  • 裴松之因為陳泰未當過太常而懷疑干寶的記載,更認為孫盛所記是由他自己所改編。對於《漢晉春秋》的相關記載則沒有進行徵引和討論。《資治通鑑》基本採信了《晉紀》的記載,但沒有記錄陳泰之死;羅貫中所著小說《三國演義》在114回也是如此。[13]

藝術欣賞

  • 三國演義:陳泰這一哭,司馬昭連忙裝作傷心樣,前去安慰陳泰!

參考資料

  1. 泰字玄伯。青龍中,除散騎侍郎。正始中,徙游擊將軍,為并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懷柔夷民,甚有威惠。
  2. 2.0 2.1 《三國志》:京邑貴人多寄寶貨,因泰市奴婢,泰皆掛之於壁,不發其封,及徵為尚書,悉以還之。嘉平初,代郭淮為雍州刺史,加奮威將軍。
  3. 《三國志》:蜀大將軍姜維率眾依麴山築二城,使牙門將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質任等寇逼諸郡。征西將軍郭淮與泰謀所以御之,泰曰:「麴城雖固,去蜀險遠,當須運糧。羌夷患維勞役,必未肯附。今圍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雖其有救,山道阻險,非行兵之地也。」淮從泰計,使泰率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進兵圍之,斷其運道及城外流水。安等挑戰,不許,將士困窘,分糧聚雪以稽日月。維果來救,出自牛頭山,與泰相對。泰曰:「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今絕牛頭,維無反道,則我之禽也。」敕諸軍各堅壘勿與戰,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東,使淮趣牛頭,截其還路,可並取維,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進率諸軍軍洮水。維懼,遁走,安等孤縣,遂皆降。
  4. 《三國志》:淮薨,泰代為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諸軍事。
  5. 《三國志》:​後年,雍州刺史王經白泰,雲姜維、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營、金城,求進兵為翅,使涼州軍至枹罕,討蜀護軍向祁山。泰量賊勢終不能三道,且兵勢惡分,涼州未宜越境,報經:「審其定問,知所趣向,須東西勢合乃進。」時維等將數萬人至枹罕,趣狄道。泰敕經進屯狄道,須軍到,乃規取之。泰進軍陳倉。會經所統諸軍於故關與賊戰不利,經輒渡洮。泰以經不堅據狄道,必有他變。並遣五營在前,泰率諸軍繼之。經巳與維戰,大敗,以萬餘人還保狄道城,餘皆奔散。維乘勝圍狄道。
  6. 《三國志》:後徵泰為尚書右僕射,典選舉,加侍中光祿大夫。吳大將孫峻出淮、泗。以泰為鎮軍將軍,假節都督淮北諸軍事,詔徐州監軍已下受泰節度。峻退,軍還,轉為左僕射。諸葛誕作亂壽春,司馬文王率六軍軍丘頭,泰總署行台。司馬景王、文王皆與泰親友,及沛國武陔亦與泰善。文王問陔曰:「玄伯何如其父司空也?」陔曰:「通雅博暢,能以天下聲教為己任者,不如也;明統簡至,立功立事,過之。」泰前後以功增邑二千六百戶,賜子弟一人亭侯,二人關內侯。
  7. 《魏氏春秋》:帝之崩也,太傅司馬孚、尚書右僕射陳泰枕帝屍於股,號哭盡哀。時大將軍入于禁中,泰見之悲慟,大將軍亦對之泣,謂曰:「玄伯,其如我何?」泰曰:「獨有斬賈充,少可以謝天下耳。」大將軍久之曰:「卿更思其他。」泰曰:「豈可使泰復發後言。」遂嘔血薨。
  8. 《三國志》:咸熙中開建五等,以泰著勛前朝,改封溫為慎子。
  9. 《博物志》:太丘長陳寔、實子鴻臚紀、紀子司空群、群子泰四世,於漢、魏二朝並有重名,而其德漸漸小減,故時人為其語曰:「公慚卿,卿慚長。」
  10. 《三國志·魏書·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國學網.2012-09-29
  11. 三國名臣頌.三國在線.2013-08-28
  12. 《世說新語·方正第五》劉孝標註引《漢晉春秋》:漢晉春秋曰:「曹髦之薨,司馬昭聞之,自投於地曰:『天下謂我何?』於是召百官議其事。昭垂涕問陳泰曰:『何以居我?』泰曰:「公光輔數世,功蓋天下,謂當並跡古人,垂美於後,一旦有殺君之事,不亦惜乎!速斬賈充,猶可以自明也。』昭曰:『公閭不可得殺也,卿更思餘計。』泰厲聲曰:『意唯有進於此耳,餘無足委者也。』歸而自殺。」
  13.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國學網.2013-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