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泰
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字 号 :字玄伯

官 职 :尚书左仆射,镇军将军

爵 位 :真定侯

追 赠 :司空

谥 号 :穆侯

出 生 地 :颍川许昌

出生时间 :200年

逝世时间 :260年

所处时代 :三国时期

主要成就 :镇守曹魏西陲

陈泰(200~260年),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司空陈群之子。

  • 初为父勋,起家员外散骑侍郎,袭封颍阴侯。出任游击将军、并州刺史,颇著政绩。
  • 高平陵之变时,力劝大将军曹爽投降,得到司马氏信任。
  • 回避朝廷内部的斗争,出任雍州刺史,成功防御蜀将姜维的进攻。
  • 甘露元年(256年),拜右仆射,跟随大将军司马昭抵御孙吴进攻,改授左仆射。
  • 甘露五年(260年),得知皇帝曹髦遇弑,陈泰悲愤而死,追赠司空,谥号为穆。

人生生平

怀柔外族

  • 曹魏青龙(233—237年)年间,任员外散骑待郎。青龙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陈群去世,陈泰袭封颍阴侯爵位。
  • 正始初年(240年-241年),迁任游击将军。正始五年(244年),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持节、护匈奴中郎将,主管并州的军、政、法等事务。陈泰辖区及周围地区民族众多,他很注意对当地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威信很高。 [1]

陈泰挂壁

  • 当时的京城权贵托他在边地购买奴婢,并附送宝货。陈泰将所送之礼皆挂在墙上,从不打开。正始九年(248年),陈泰被调回京城任尚书,将权贵所送之礼全部退还。嘉平初年(249年),陈泰代替郭淮,为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2]

高平陵之变

  • 正始十年(249年),曹爽为了大权独揽,不断打压各派势力,尤其与太傅司马懿针锋相对,陈泰虽自幼与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为友,仍尽量避免介入这场政治斗争。
  • 同年正月,一直韬光养晦的司马懿趁曹爽等挟皇帝曹芳去洛阳南郊谒陵之际,发动政变,率军切断归路。当时,陈泰作为尚书,也去参加这次谒陵。当司马懿派人送书给曹爽要其放弃抵抗时,曹爽等仍犹豫不决。陈泰与侍中许允一道上前劝说曹爽,使其接受了交权条件。曹爽即派许允与陈泰为代表去与司马懿协商。故司马氏一直视陈泰为有功之臣。此后,司马氏控制朝廷。为了避开朝廷中的斗争,陈泰又主动要求外出任职。他被调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刺史,代替原刺史郭淮,并加奋武将军,处于对蜀作战的前线。[2]

大战牛头山

  • 同年秋,蜀卫将军姜维督军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依傍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筑两城。姜维熟悉陇西风俗民情,欲诱羌胡归蜀,以控制该地区。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征西将军郭淮与陈泰统兵抵御。二人商量对策时,陈泰说:“曲城(今甘肃岷县东漳南)虽然坚固,但是远离西蜀,道路险峻,粮食只能长途运输;羌胡的人质们害怕为姜维服劳役,也一定不会长久配合。如今只要我们围而攻之,兵不血刃就能夺取麴城。西蜀虽然可能发来救兵,但山道险阻,也不会很快到来。”郭淮从其计,遂采取围城打援策略,命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进围曲城,切断交通及水源,蜀军出城挑战,陈泰又命坚守阵地不战。曲城蜀军困窘不堪,甚至把干粮分给兵士,靠吃雪水过日子。姜维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甘肃岷县东南,洮河南岸),与陈泰相遇。陈泰说:“兵法贵在不用打仗就能让人屈服,如今只要我们切断牛头山的道路,使姜维没有了退路,就能把他擒获了。”遂令各部坚垒自守,不与蜀军交战。陈泰即调军南渡白水,顺河东行;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企图切断姜维退路。姜维及时发现了魏军的动向,姜维迅速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孤立无援,只好献城投降。 [3]

屡抗蜀汉

  • 嘉平四年(252年),蜀人策动西部部分民族造反,攻打郡县,陈泰即上书请求将雍州、并州兵力合在一起前往镇压。并州军队在调动过程中,因不愿远征而出现兵变,结果陈泰只好单独率军前往,亦大获成功。
  • 嘉平五年(253年)二月,吴太傅诸葛恪取得东兴之战胜利后,恃功轻敌,不顾群臣劝阻,再次兴师攻魏。五月,姜维与吴呼应,率军数万自武都(今甘肃西和西南)出石营经董亭(均在今甘肃武山南),进围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大将军司马师遣车骑将军郭淮与陈泰率关中军解南安之围。陈泰率部进至洛门(即洛门聚,今甘肃甘谷西)时,姜维因久攻南安不克,军粮已尽,被迫撤围退走。七月,吴军主力围攻新城受挫,士卒疲惫不堪,患疾者过半,死伤惨重,也被迫撤退。
  •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郭淮去世,朝廷即任命陈泰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二州的军事,即为当时曹魏西部的最高军事长官。[4]

狄道之战

同年七月,大将军司马师病亡,司马昭控制魏国朝政。蜀将姜维乘司马师病亡之机,督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攻魏。时新上任的雍州刺史王经对陈泰报告,蜀姜维、夏侯霸率军分三路向祁山、石营、金城攻来,要求分兵迎击。陈泰认为蜀军不会分数路而来,要其坚守狄道(今甘肃临洮),待他率主力自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到达后,再钳击蜀军。八月,姜维到达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遂向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王经不俟陈泰军至即擅击蜀军。陈泰闻后,便料到会有变故,即遣大军前往支援。果然,王经先后败于故关(今甘肃临洮北)、洮西,大部伤亡或逃亡,仅残部万人还保狄道。姜维乘胜围狄道城。 [5] 陈泰星夜驰报朝廷,同时收编王经的残部,作好进攻准备。不久,大将军司马昭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

调归朝廷

  • 甘露元年(256年),司马昭将陈泰调回朝廷,任尚书右仆射,负责选举任命官员。不久,吴将孙峻率军出淮、泗,摆出欲攻魏的姿态。司马昭即调陈泰为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并诏命徐州监军以下皆受陈泰节制。孙峻退兵后,朝廷又召回陈泰,改任左仆射。
  • 甘露二年(257年),亲曹氏的征东将军诸葛诞采取连结东吴,以逸待劳,拒守扬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的方略,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亲率六军征讨,驻军丘头,由陈泰总管行台。陈泰自幼与司马师、司马昭为友,与沛国武陔的关系也很好,有一次司马昭问武陔:“玄伯和他父亲陈群司空相比怎么样?”武陔回答:“通达儒雅,渊博练畅,以天下教化为己任,玄伯不如其父,但严明纲纪简捷精干,建功立事,则超过他父亲。”
  • 回京后,陈泰前后以功增加食邑至二千六百户,子弟一人被封为亭侯、两人为关内侯。 [6]

忧愤而亡

  •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不能忍受威权日去,便亲率殿中宿卫、苍头、僮仆等,欲攻打司马昭。在南阙与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展开激战,混战中,贾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济弑杀曹髦。
  • 陈泰知道后,当即跑到现场,与太傅司马孚倒在地上,枕着曹髦尸体号哭尽哀。不久,司马昭也进入宫禁,见此情景,便问陈泰:“玄伯,天下人当怎么看我?”陈泰说:“只有斩杀贾充,才能以谢天下。”司马昭又说:“你再考虑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陈泰回答:“难道还能让我说别的话吗?”因过于悲恸,不久即去世。[7]
  • 一说,司马昭弑君后召陈泰一同商议善后事宜,陈泰不想参与此事,且已经病重,但在家人的逼迫下还是不得不从命,与司马昭在密室中商议,二人的对话大致同前。
  • 陈泰死后,被追赠为司空,谥号穆侯,并被厚葬,后来石苞死时受到的待遇“帝发哀于朝堂,赐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及葬,给节、幢、麾、曲盖、追锋车、鼓吹、介士、大车”被史称为“皆如魏司空陈泰故事”。由其子陈恂袭爵。陈恂无子,他去世后,便由弟弟陈温袭爵。
  • 咸熙元年(264年),朝廷恢复五等爵制,因陈泰“著勋前朝”,所以改封陈温为慎子。 [8]

人物轶事

  • 陈泰与曾祖父陈寔(太丘县长)、祖父陈纪(大鸿胪)、父亲陈群(司空),家族四代在东汉、曹魏两朝都有很高的名望,但德行却一代稍弱于一代,所以时人称之为:“公惭卿,卿惭长。”[9] 此语后意为威德世代相减。

人物评价

陈寿:泰弘济简至,允克堂构矣。 [10] 司马昭:陈征西沉勇能断,荷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 武陔: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陈泰)不如(陈群)也;明统简至,立功立事,(陈泰)过之(陈群)。 张华:太丘长陈寔、实子鸿胪纪、纪子司空群、群子泰四世,于汉、魏二朝并有重名,而其德渐渐小减。 袁宏:玄伯刚简,大存名体。志在高构,增堂及陛。端委兽门,正言弥启。临危致命,尽其心礼。 [11]

人物争议

  • 关于陈泰之死,《三国志》只记载了年份,裴注则提供了呕血而死和自杀而死两种说法。据干宝的《晋纪》,甘露五年(260年),曹髦被杀后,司马昭与朝臣商议如何善后,太常陈泰没有到来,由其舅荀顗请他去,陈泰子弟都逼陈泰去,陈泰说:“当世谈论的人,都认为我可以比肩舅舅,如今舅舅不如我。”于是垂泪而入。陈泰要求司马昭诛杀下令成济杀曹髦的贾充,但司马昭不肯,陈泰则拒绝提出退一步的建议。孙盛的《魏氏春秋》则记载陈泰第一时间到达了曹髦被杀的现场,并说陈泰是因为司马昭不杀贾充而呕血死。习凿齿《汉晋春秋》则称陈泰是在与司马昭商议后回家自杀身亡。[12]
  • 裴松之因为陈泰未当过太常而怀疑干宝的记载,更认为孙盛所记是由他自己所改编。对于《汉晋春秋》的相关记载则没有进行征引和讨论。《资治通鉴》基本采信了《晋纪》的记载,但没有记录陈泰之死;罗贯中所著小说《三国演义》在114回也是如此。[13]

艺术欣赏

  • 三国演义:陈泰这一哭,司马昭连忙装作伤心样,前去安慰陈泰!

参考资料

  1. 泰字玄伯。青龙中,除散骑侍郎。正始中,徙游击将军,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怀柔夷民,甚有威惠。
  2. 2.0 2.1 《三国志》: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泰市奴婢,泰皆挂之於壁,不发其封,及徵为尚书,悉以还之。嘉平初,代郭淮为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
  3. 《三国志》:蜀大将军姜维率众依麹山筑二城,使牙门将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质任等寇逼诸郡。征西将军郭淮与泰谋所以御之,泰曰:“麹城虽固,去蜀险远,当须运粮。羌夷患维劳役,必未肯附。今围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虽其有救,山道阻险,非行兵之地也。”淮从泰计,使泰率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之,断其运道及城外流水。安等挑战,不许,将士困窘,分粮聚雪以稽日月。维果来救,出自牛头山,与泰相对。泰曰:“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今绝牛头,维无反道,则我之禽也。”敕诸军各坚垒勿与战,遣使白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东,使淮趣牛头,截其还路,可并取维,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进率诸军军洮水。维惧,遁走,安等孤县,遂皆降。
  4. 《三国志》:淮薨,泰代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
  5. 《三国志》:​后年,雍州刺史王经白泰,云姜维、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营、金城,求进兵为翅,使凉州军至枹罕,讨蜀护军向祁山。泰量贼势终不能三道,且兵势恶分,凉州未宜越境,报经:“审其定问,知所趣向,须东西势合乃进。”时维等将数万人至枹罕,趣狄道。泰敕经进屯狄道,须军到,乃规取之。泰进军陈仓。会经所统诸军於故关与贼战不利,经辄渡洮。泰以经不坚据狄道,必有他变。并遣五营在前,泰率诸军继之。经巳与维战,大败,以万馀人还保狄道城,馀皆奔散。维乘胜围狄道。
  6. 《三国志》:后徵泰为尚书右仆射,典选举,加侍中光禄大夫。吴大将孙峻出淮、泗。以泰为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诏徐州监军已下受泰节度。峻退,军还,转为左仆射。诸葛诞作乱寿春,司马文王率六军军丘头,泰总署行台。司马景王、文王皆与泰亲友,及沛国武陔亦与泰善。文王问陔曰:“玄伯何如其父司空也?”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统简至,立功立事,过之。”泰前后以功增邑二千六百户,赐子弟一人亭侯,二人关内侯。
  7. 《魏氏春秋》:帝之崩也,太傅司马孚、尚书右仆射陈泰枕帝尸於股,号哭尽哀。时大将军入于禁中,泰见之悲恸,大将军亦对之泣,谓曰:“玄伯,其如我何?”泰曰:“独有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大将军久之曰:“卿更思其他。”泰曰:“岂可使泰复发后言。”遂呕血薨。
  8. 《三国志》:咸熙中开建五等,以泰著勋前朝,改封温为慎子。
  9. 《博物志》:太丘长陈寔、实子鸿胪纪、纪子司空群、群子泰四世,于汉、魏二朝并有重名,而其德渐渐小减,故时人为其语曰:“公惭卿,卿惭长。”
  10. 《三国志·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国学网.2012-09-29
  11. 三国名臣颂.三国在线.2013-08-28
  12.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汉晋春秋曰:「曹髦之薨,司马昭闻之,自投於地曰:『天下谓我何?』於是召百官议其事。昭垂涕问陈泰曰:『何以居我?』泰曰:「公光辅数世,功盖天下,谓当并迹古人,垂美於後,一旦有杀君之事,不亦惜乎!速斩贾充,犹可以自明也。』昭曰:『公闾不可得杀也,卿更思馀计。』泰厉声曰:『意唯有进於此耳,馀无足委者也。』归而自杀。」
  13.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国学网.2013-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