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阮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阮元
阮元


大清詔授光祿大夫太傅體仁閣大學士
籍貫 江蘇省揚州府儀徵縣槐泗鎮(今屬揚州市邗江區)永勝村
族裔 漢族
字號 伯元
芸臺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節性老人
諡號 文達
出生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江蘇省儀徵縣
逝世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85歲)
江蘇省儀徵縣
出身
  •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進士出身
經歷
  • 翰林院庶吉士(1789 - 1791)
  • 山東學政(1793 - 1795)
  • 浙江學政(1797 - ?)
  • 浙江巡撫(一任 1799.10 - 1805.6)
  • 湖南巡撫(? - ?)
  • 浙江巡撫(二任 1807.12 - 1809.8)
  • 江西巡撫(1814.3 - 1816.6)
  • 漕運總督(1812.8 - 1814.3)
  • 兩廣總督(1817.10.12 - 1826.6.22)
  • 雲貴總督(1826.5 - 1835.2)
  • 太子太保、太傅(1838年授)

阮元(1764年-1849年),伯元芸臺江蘇儀徵人。清朝政治人物,乾嘉學派經學家。

人物生平

乾隆五十四年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督山東學政,任侍郎嘉慶三年(1798年),任浙江巡撫,與李長庚督水師討伐海盜,興修海塘。後任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任內主張加強海防,對抗英軍挑釁,亦曾多次鎮壓天地會活動。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體仁閣大學士致仕。道光二十九年卒。諡文達

主要事蹟

嘉慶二年(1797年),阮元主浙江學政時,選拔浙江書生集中於孤山,編纂《經籍籑詁》。嘉慶六年(1801年),在原址創建詁經精舍(在今浙江博物館東)。教育方針以窮經致用、實事求是、培育鑽研精神為宗旨。李元度《阮文達公事略》說:「不十年,上舍士致身通顯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殫述。東南人才,稱極盛矣。」[1]

道光元年(1821年)阮元奏請申明禁鴉片煙,加重行商責任,夷船進口,照舊認保,另飭身家殷實的四行輪流加保,如有隱徇,分別懲辦,並先將總商伍敦元加以處分。[2] 阮元在杭州任職期間,大力疏浚西湖,並將挖出的淤泥堆成湖中小島,後人稱為「阮公墩」,今為觀光點。

嘉慶年間,阮元為隋煬帝楊廣重新立碑建陵墓於揚州槐泗鎮,揚州的知府大人伊秉對着立碑寫了四個隸書字體「隋煬帝陵」,而唐朝皇帝李淵楊廣墓在雷塘,是楊廣的真墓址

主要著作

阮元擅長考證,精通經學,編纂《皇清經解》、《十三經註疏》等,又修編地方志書數種。還著有《疇人傳》等。又創編清史《儒林傳》、《文苑傳》及《疇人傳》,重修《浙江通志》、《廣東通志》。並購進四庫未收古書一百餘部,每得一書,則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撰《提要》一篇。

嘉慶初年,阮元搜集清代揚州學者1636人的詩作,編刻為《淮海英靈集》、《續集》。阮元又在浙江輯詩3133家,撰成《兩浙輶軒錄》。道光初年,阮元集清代前期諸家經說,匯為《皇清經解》一百八十餘種,凡一千四百餘卷。一時知名學者著述,多賴以刊行。自著為《揅經室集》。王國維著《國朝漢學派戴阮二家之哲學說》,將戴震與阮元並舉。

個人成就

徽派樸學

阮元作為徽派樸學發展後期的重鎮巨掣,其治學師承戴震,守以古訓發明義理之旨。乾隆五十一年(1786),阮元舉鄉試入都,時年二十三,得與邵晉涵、王念孫、任大椿相交(見《揅經室二集》卷七《南江始氏遺書.序》)。其時戴氏亡故已十年,而王念孫、任大椿皆戴震之門人弟子,邵則為戴氏論學的「同志密友」,他們對於阮元的影響極大,阮元之訓詁學,得之王念孫較多,從此奠定他為學的基礎,終於成為徽派樸學極有潛力的後勁之旅,其後徽派樸學盛行江浙、名噪揚州、蜚聲魯豫、遠播西南,得阮元之力尤多。

阮元論學之旨,雖以漢學的經史訓詁為根底,但主張實事求是,「尤以發明大義為主」,「余之說經,推明古經,實事求是而已,非敢立異也。」(《揅經室集.自序》)。一方面,以文字訓詁、考證辨偽探求經書義理、恢復經典原貌的做法即為「實」的方法。另一方面,阮元的「實」又具有「實學」、「實行」、「實踐」、「務實」等帶有時代特點的新的含義。阮元將格物與實踐統一起來,開始關注「家國天下之事」,真切反映出徽派樸學後期發展方向的轉變。《清儒學案.儀征學案》評價阮元:「推闡古聖賢訓世之意,務在切於日用,使人人可以身體力行。」阮元研究範圍自經史小學以及金石詩文,巨細無所不包,尤其提倡以勘明大意為理念。其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講求「因古訓以求義理」,認為:「聖賢之言,不但深遠者非訓詁不明,即淺近者亦非訓詁不明。」(《揅經室一集》卷二《論語一貫說》)或言:「古今義理之學,必自訓詁始。」(《揅經室續集》卷一《馮柳東三家證異文疏證.序》)並有鑑於宋、明理學家們爭論「仁」字的含義,運用歸納的方法,把孔子、孟子所有論述「仁」字的文句集中起來,加以排比,寫成《論語論仁論》及《孟子論仁論》,用孔孟論述「仁」字的原意去糾正後世對「仁」字的曲解,從而避免了離開實事而空談心性的誤區。同時這體現了所謂的「以古訓明義理」。在文字訓詁方面,阮元遵循高郵王氏之法,大都由聲音貫通文字,從而總結出它的通例。阮元曾經提出探語源、求本字、明通假、辨誼詁四種方法,張舜徽先生在評論《揅經室集》時讚揚道:「元嘗自言余之學多在訓詁,良不誣也。」(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卷十一)

阮元的治學特點是由訓詁入手,長於比對歸納。和他之前的徽派樸學前輩一樣,阮元認為考據、義理、辭章三者是密不可分、兼顧並重的,不重考據,將無從窺探學問的門徑,無法升堂入室,但光重名物考據,不探求義理,仍然不能步入學問的殿堂。他在《揅經室一集》卷二《擬國史儒林傳.序》稱:「聖人之道貌岸然,譬若宮牆,文字訓詁,其門徑也。門徑苟誤,跬足皆歧,安能升堂入室乎……或者但求名物,不論聖道,又若終年寢饋於門廡之間,無復知有堂室矣。」 可見,阮元雖主張由訓詁求義理,但同時意識到漢學埋頭故紙,限於猥瑣的流弊,堅決反對「但求名物,不論聖道」的純粹訓詁之學,意在超越局部的研究而作融會貫通的工作,這也是阮元在學術見解上體現出與戴震之學的差異。阮元從事文字訓詁,着眼於源流和發展演變,着眼於字群音義上的相互聯繫,不是進行一詞一義、一事一物的孤立的研究考證,而是以聯繫的、發展的眼光來觀察研究事物。研究禮制典章,不糾纏於事物名稱的孤立考證,而是着眼於古代禮制的大體,不脫離歷史發展的背景和階段性,充分體現出他聯繫、變化、會通的史學觀,誠如皮錫瑞所言:「今得阮元之通識,可以破前儒之幽冥矣!」(《經學通論.三禮.論明堂辟雍封禪當以阮元之言為定論》)

考據方面

阮元的業績主要體現在文字、主源、金石碑刻和對於典章制度的考試等諸多領域,比如在考證文字本義和造字之始時,阮元與戴震提出的「讀書首在識字」的指導思想一脈相承,考證字的語源、本義、通假、訓詁並有所發揮。又如在對於古代的典章制度的研究中,阮元經過細密考證,寫出《明堂論》、《封泰山論》等文,認為所謂「明堂」、「辟雍」只不過是上古沒有宮室時的一種簡陋的結構,很象後世遊牧地區的帳篷,上圓下方,四周環水,每逢大事如祭祀、行軍禮、學禮,或者發布政命,都在這裡舉行。阮元還說,「封」是統治者在南郊祭天,「禪」是統治者在北郊祭地。阮元這種解釋,都是他經過周密考證的結果,為時所稱。

義理方面

阮元一貫主張「若義理從古訓中來,則孔子所得之義理,必自孔子以前之古訓中來」,正如在《詩書古訓》一文他說:「萬世之學,以孔、孟為宗;孔孟之學,以《詩》、《書》為宗。學不宗孔、孟,必入於異端。孔、孟之學所以不雜者,守商、周以來《詩》、《書》古訓以為據也。《詩》三百篇,《尚書》數十篇,孔、孟以此為學,以此為教,故一言一行,皆深表不疑。」此外,《論語論仁論》、《孟子論仁論》、《性命古訓》等都是阮元所作關於闡發義理的著述。

辭章方面

阮元與當時的與桐城派「古文」異趣迥然,其論文重文筆之辨,以用韻對偶者為文、無韻散行者為筆,提倡駢偶。阮元雖以經學知名,所作辭章,亦不乏可讀之篇。所著《揅經室集》共六集五十八卷,前四集為阮元生前手定者,隱然以經、史、子、集為次。說經之文,多在一集,自四集以下,始以詩文合編。

阮元不僅是自徽派樸學陣營中走出來的清代思想學術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而且他對徽派樸學最大的貢獻,一是匯集編印大量書籍文獻,一是培養造就大批有用人才。縱觀阮元在橫跨三朝的半個多世紀裡,造就了數以百計的人才,其中不少後來成為徽派樸學的精英,使得徽派樸學得以廣泛傳播並發揚光大。這些人才的來源,除了慕名前來投師或在社會交往中發現的以外,科場選拔和書院培養應是兩個主要的途徑。不僅有在科場選拔如王引之、郝懿行、丁晏等人,阮元為官浙江巡撫時在杭州創建了詁經精舍,延請當時的著名學者如王昶、孫星衍等來主講,又邀金鶚、洪頤煊、震煊兄弟講肄其中,教學內容為經史疑義及小學、天文、地理、算法等。在詁經精舍肄業的,多為學行出眾的高材生,德清徐養原、嘉興李遇孫,雖都學有專長,也還來此修習。當時阮元編輯《經籍籑詁》尚未完成,同時又在校刊《十三經註疏》,這些亦徒亦友的績學之士,轉而又成為阮元編書的得力助手。如徐養原曾幫助他校勘《十三經註疏》中的《尚書》和《儀禮》,洪震煊既擔任《經籍籑詁》中的《方言》部分,又擔任《十三經註疏》中的《小戴禮記》校勘。教學相長,實踐鍛煉,造就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其中不少人後來都成為「徽派樸學」的知名學者。阮元任兩廣總督時,在廣州創建學海堂書院,並親自講學。有學長八人,分別擔任教學任務,學習《十三經》、《史記》、《漢書》、《文選》、《杜甫詩》、《韓昌黎集》等,任學生選擇一門,作日記,由學長評閱指點。其綜合漢、宋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對部分廣東學者產生了影響。廣東番禺人侯康,就因所為文,得到賞識,由是知名。番禺人林伯桐和陳澧,都擔任過學海堂學長,陳澧任職時間尤長。廣東嘉應人李黼平也曾補聘來學海堂批閱課藝,阮元還延請他為之教子讀書。著名的《皇清經解》也是在這時編刻的,所以又稱作《學海堂經解》。徽派樸學之所以能遠被西南,除了程恩澤、鄭珍傳播的影響以外,學海堂書院培養造就的大批人才,影響更加深遠。諸如上述所提林伯桐、陳澧、李黼平、侯康等學有所成者,不勝枚舉。

阮元自弱冠一舉成名,在長達六十多年的治學生涯中(其中還有大部分時間治理政務),著作極為豐富,說他是「著作等身」,當之無愧。在阮元60歲時,龔自珍撰文對其在大半生所取

得的學術成就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盛讚阮元的訓詁之學、校勘之學、目錄之學、典章制度之學、史學、金石之學、術數之學、文章之學、性道之學、掌故之學等,稱其「凡若此者,固已匯漢宋之全,拓天人之韜,泯華實之辨,總才學之歸。」(《阮尚書年譜第一序》)阮元在諸多領域都取得了矚目成就,尤其在文獻學和史學方面,並且一生致力於文獻的整理、彙輯、編撰、刊刻,成績斐然。其生平所著之書,根據一些常見書目統計,約在三十種以上,其中人們比較熟知的有如下十多種:《三家詩補遺》、《考工記車製圖解》、《詩書古訓》、《儀禮石經校勘記》、《儒林傳稿》、 《疇人傳》、 《積古齋鐘鼎彝器疑識》、 《定香亭筆談》、《小滄浪筆談》、《選項印宛委別藏提要》、《揅經室集》、《十三經註疏校勘記》。所編之書有《經籍籑詁》、《皇清經解》、《兩浙金石志》、《詁經精舍文集》、《淮海英靈集》、《八甎吟館刻燭集》等。此外,阮元還主編過一些大型的志書,如《嘉慶嘉興府志》八十卷、《廣東通志》三百三十四卷。在阮元刻印之書中,最為人們熟知的,除上述《皇清經解》、《經籍籑詁》以外,當推《十三經註疏》。這是一部大型的經學叢書,收書一百八十餘種、一千四百餘卷。刻印時,羅致了一些績學之士擔任校勘,由阮元總其成。這些校勘成果,就是著名的《十三經註疏校勘記》。阮元所刻印之書還有一個重點,是其搜集刻印了一些知名學者的遺著。據粗略統計,他所刻名家選集就有錢大昕、錢塘、汪中、劉台拱、孔廣森、張惠言、焦循、凌廷堪等大家。可見阮元究心表彰絕學,不遺餘力。

也有學者認為,阮元是清代後期形成的揚州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並將揚州學派定義為清代漢學的又一分支,是漢學發展至高峰並開始走向衰落時期的一個學派,它的形成稍晚於皖派。可以說,無論現今依照怎樣的標準來界定當時的學派,都不能否定阮元學術思想中閃爍的徽派樸學的理念標誌,都無法抹殺阮元留在徽派樸學百年輝煌史上深深的烙印。更高意義上講,阮元學術思想體系的意義不僅成為清代漢學由高峰走向衰落的標誌,同時也成為傳統學術向近代學術跨越的轉折點。

主要詩作

吳興雜詩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三鴉崗謝公墓

阮元在浙江巡撫任內,對恩師謝墉的家屬非常照顧,而且親自修繕在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林城鎮太傅村三鴉岡的謝安墓,並且作詩《三鴉崗謝公墓》:

六朝數偉人,謝傅名獨震,笑談塵尾清,門第烏衣峻,絲竹寫中年,圍棋供靜鎮,破賊付兒輩,風鶴走敵陣,高臥東山東,勛名峙兩晉,梅嶺始卜塋,鴉村旋遷櫬,落日翁仲眠,荒榛狐兔隱,卓者刑明府,弔古資前聞,功烈被生民,苹蘩詎無分,老樹扶松陰,古碣剔苔暈,秋樵禁曉蘇,春觴薦朝醞,嗟我驅車去,古蹟不能瞬,會當列祀典,俎豆延餘韻。

暮登西台,看碧雞山色

夕陽山外沈,暮色起山內,似有煙氤氳,亦非雲靉靆,初見青山藍,繼復螺染黱,凝碧已詫奇,生翠亦可愛

更如紫電光,劍鋒著霜淬,碧雞玉案邊,隱隱有關塞,天成巨屏障,濃色疇能繪,坐待明星止,岩穴共昏晦

登西台觀栽秧畢

水木共明瑟,岩岫交清蒼,獨有平疇中,清淺含輕皇,知是滇池邊,農戶皆分秧,耕種亦已畢,稼穡茲為良

懷新足雨氣,餐秀浮風光,時見戴笠人,牽牛茅屋旁,豈知登台者,憑檻遙相望,民情靜如此,吾意亦徜徉

古哀牢

萬里哀牢外,高秋駐馬時

彩雲連百濮(蜀都賦東有已賨雲綿亘百濮),黑水下三危

元老曾經略,神功屢 創垂

漫元平定易,輕視此西陲

《霜降登碧雞台看西山》

霜氣初嚴雨氣衰,碧雞峰色碧參差,況當落日余霜後,正是塗金刷翠時,堆起佛頭見華頂,磨開銅鏡照昆池

子安山紫潭清句,賦此方成絕妙辭。

巡西邊曉發

西風曉起拓邊樓(省城西樓名),霜氣初來雨氣收,繞過昆池三十里,碧雞關外萬山秋。

漾濞合江上看月

點蒼山背亂峰堆,漾濞雙流轉百回,雲水萬重山萬里,一輪明月總追來。

評價

  • 侯外廬稱,阮元「扮演了總結18世紀漢學思潮的角色」,「在匯刻編纂上結束乾嘉漢學的成績」[3]
  • 胡適說:「阮元雖然自居於新式的經學家,其實他是一個哲學家。」[4]
  • 梁啟超推其為「乾嘉學術的護法神」[5]

參考文獻

引用

  1. 《西湖史話》第177頁
  2. 《近代中國史綱》
  3. 《中國思想通史》第577頁
  4. 胡適:《戴東原的哲學》
  5.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十八講》

書籍

  • 葉光庭.《西湖史話》. ISBN 7806338772.
  •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格致出版社.
  •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
  • 阮元;井土霊山日譯「南北書派論」『書道及畫道 第三巻 第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