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澤潤一
圖片來自twword

西澤潤一(にしざわ じゅんいち,1926年9月12日-2018年10月21日),日本工程學、物理學家與教育家。生前為上智大學特聘教授、日本東北大學名譽教授暨第17任總長(校長)。日本學士院會員。文化勲章勲一等瑞寶章表彰。文化功勞者

西澤教授是裴聲國際的大發明家,在電子工程通信工程半導體器件、半導體製程、光通信開發領域皆有獨創性成就。世稱「半導體先生」與「日本光通信之父」。2000年獲得日本人首座IEEE愛迪生獎章。2002年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設置了以他命名的「IEEE西澤潤一獎」。

目錄

生平

西澤潤一是東北帝國大學教授西澤恭助的長男。東北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科畢業,工學博士(東北大學)。師從渡邊寧。

因其在半導體研究的「黎明期」取得的成就,而被稱為「半導體先生」。然而,由於其想法超前時代,因此西澤年輕時常常面對「科研經費無著」與「會議中其他研究者的攻擊」。儘管如此,西澤仍成功開發一系列技術,領先於同期的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為紀念西澤潤一的貢獻,2004年設置IEEE西澤潤一獎,與紀念湯瑪斯·愛迪生的「IEEE愛迪生獎章」並列,成為IEEE稀有的人名獎。

在日本,西澤潤一的研究單位也被稱為「光通信發祥之地」(光通信発祥の地/THE CRADLE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分別是東北大學(宮城縣仙台市青葉區片平2丁目,有紀念碑)[1]及半導體研究振興會(宮城縣仙台市青葉區荒卷,有紀念石)

貢獻

西澤潤一早在1963年就提出、初步實現了光纖通訊。英國科學家高錕因此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西澤未能獲獎[2]。此外,西澤也參與開發高亮度紅色、綠色發光二極體(LED),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藍光LED的發明者(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西澤再次擦身而過。

西澤教授有許多發明,主要包括有PIN二極管靜電感應晶體管靜電感應晶閘管離子注入法、半導體材料的完整晶體育成法、雪崩光電二極管激光二極管(1956年 日本專利申請)、高亮度發光二極管(紅色,綠色) 、GI光導纖維(光纖)。他還提出了利用光纖通訊的構想、使用分子振動及晶格振動以產生太赫茲波的構想(1963年) 、以太赫茲波診斷癌症的構想(2000年)。

職業生涯

  • 1953年4月 東北大學電氣通信研究所 助手
  • 1954年5月 東北大學電氣通信研究所 副教授
  • 1962年12月 東北大學電氣通信研究所 教授
  • 1983年4月 東北大學電氣通信研究所長(至1986年3月)
  • 1989年4月 東北大學電氣通信研究所長(至1990年3月)
  • 1990年
    • 4月 東北大學名譽教授
    • 11月 東北大學校長(總長)
  • 1998年4月 岩手縣立大學校長
  • 2005年

榮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