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萬壽路街道
圖片來自itsfun

萬壽路街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海淀區下轄的一個街道。

目錄

行政區劃

萬壽路街道下轄以下社區:

翠微路社區、翠微路21號社區、總參通信部機關大院社區、翠微南里社區、翠微中里社區、翠微北里社區、翠微西里社區、萬壽路社區、後勤指揮學院社區、復興路22號社區、復興路61號社區、萬壽路8號社區、朱各莊10號社區、萬壽路甲15號社區、朱各莊社區、萬壽路1號社區、萬壽路西街16號社區、復興路24號社區、復興路26號社區、復興路28號社區、今日家園社區、太平路24號社區、太平路22號社區、復興路32號社區、永定路社區、永定路西里社區、復興路46號社區和五棵松紫金長安社區。

2019年8月,萬壽路街道轄區四至範圍調整為:西至西四環路—復興路—採石路7號院社區東—北太平路—301醫院西院圍牆—西四環路一線,與永定路街道接壤;北至永定河引水渠,與八里莊街道接壤;東至翠微路—蓮石路一線,與羊坊店街道接壤;南至蓮花河,與豐臺區接壤。

海淀區

海淀區「海淀區」的「淀」字在本詞中並非「澱」的簡化字[1]。「淀」字本義為淺水的湖泊,而海淀街道轄區西部在元代有一名為丹稜沜的淺水湖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北京城區西北部。全區面積426平方公里,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最寬處29公里,約占北京面積2.53%,平原約占全區面積的四分之三。

歷史

其治所古時稱海淀鎮,海淀歷史悠久, 最晚在戰國時代已經有村落,東升地區的朱房村有漢代建築遺址; 海淀區又是北京西北郊最大的集鎮。作為地名,「海淀」在元朝王惲所著《中堂記事》一書中即有文字記載。海淀又稱「海甸」,在元朝以前是一片窪淀(沼澤地帶),故稱「海淀」。到清代中葉,由於「三山五園」(三山: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頤和園)的修建,帶動了海淀鎮文化和經濟的繁榮。

海淀區現有地域在民國時期分屬市郊區和河北省宛平、昌平兩縣。1949年1月10日,北平市十八區人民政府在海淀鎮成立,同年7月與十六區一部、十七區合併,改稱十六區。原昌平縣東北旺一帶等五村隨後也併入十六區。1950年8月,十六區更名為十三區。展覽路、禮士路以東地區於1951年5月劃歸西四西單區管轄。1952年9月1日,十三區正式更名為海淀區。

地理

海淀區位於北京市區西北部,東與西城區朝陽區相鄰,南與豐臺區毗連,西與石景山區門頭溝區交界,北與昌平區接壤,區域面積430.77平方公里,約占北京市總面積的2.6%。海淀區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最寬處29公里。海淀區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地,面積約為6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5%左右;東部和南部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積約36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5%左右;區內最高峰為陽台山妙高峰,海拔1278米,最低處為清河東的黑泉村,海拔35米。海淀區境內有大小河流10條,總長度119.8公里,還有昆明湖、玉淵潭、紫竹院湖、上莊水庫等湖泊,水域面積遼闊。

參考文獻

  1. 李炳衛; 童卓然 (編). 北平地名典. 北平: 北平民社. 1933年8月: 第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