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苕溪詩》全稱《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是北宋書法家米芾於元祐三年(1088年)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1]。
《苕溪詩》的內容是米芾從無錫去往苕溪時所作的六首詩,是他的經意之作。《苕溪詩》通篇八面生鋒,筆力雄渾老辣,瀟灑自然,創造了一種天真活潑、激越昂揚的意境。
《苕溪詩》如風檣陣馬,沉着痛快,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法的典型風貌,與《蜀素帖》並稱米書「雙璧[2]」。
書法內容
釋文
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
襄陽漫仕黻
- 半歲依修竹,三時看好花。懶傾惠泉酒,點盡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嘩。朝來還蠹簡,便起故巢嗟。
- 余居半歲,諸公載酒不輟。而余以疾,每約置膳清話而已,復借書劉、李,周三姓。
- 好懶難辭友,知窮豈念通。貧非理生拙,病覺養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厭鴻。秋帆尋賀老,載酒過江東。
- 仕倦成流落,游頻慣轉蓬。熱來隨意住,涼至逐緣東。入境親疏集,他鄉彼此同。暖衣兼食飽,但覺愧梁鴻。
- 旅食緣交駐,浮家為興來。句留荊水話,襟向卞峰開。過剡如尋戴,游梁定賦枚。漁歌堪畫處,又有魯公陪。
- 密友從春拆,紅薇過夏榮。團枝殊自得,顧我若含情。漫有蘭隨色,寧無石對聲。卻憐皎皎月,依舊滿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跋款
- 《苕溪詩》卷前引首有「米南宮詩翰」五篆字,後紙有各人跋文。
- 宋代米友仁跋:「右呈諸友等詩。先臣芾真跡。臣米友仁鑑定恭跋。」
- 明代李東陽跋:「右米元章詩翰。有紹興及睿思殿圖印。其子友仁題其後。稱先臣芾。蓋君前臣名之義也。元章書極精妙。而友仁亦有家法。父子並美。自獻以後亦鮮聞之。書法真贗每相混淆。如米氏者江南偽本不知其入。此卷妙處望而可知。太宰水村陸先生檢諸故篋。重加裱飾。物之顯晦固自有數哉。先生方采黜陟之獨。振幽起滯。天下之士賴以不沒於世者多矣。識者幸毋以一事觀之。正德丙子二月十二日。長沙李東陽題。」
印鑑
《苕溪詩》上有印鑑繁多,可識別的有:「睿思殿印」(二)、「紹興」、「白幾印章」、「鮮于」(圓形)、「陸友」、「囗氏囗壽珍玩」、「西楚王孫」、「士奇之印」、「楊氏家藏」、「全卿珍賞」、「全卿」(三)(均半印)、「之印」(半印)、項元汴諸印、梁清標諸印、「武林錢子章囗鑑賞圖書」、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諸印,余不記。又項氏「獨」字編號。(囗表示占位,字不識)
創作背景
《苕溪詩》是米芾元祐戊辰(1088年)八月八日從無錫去往苕溪(今屬浙江湖州)時所作的六首詩,是米芾的經意之作。
詩題稱「將至苕溪戲作呈諸友」,其中包括五律六首。從詩中的內容可知,這時侯米芾是在無錫,已經從春天住過夏天,到這八月(秋中)間才預備離開無錫到湖州去,此卷正是其將要離無錫時寫的。米芾自撰《頭陀寺碑》里說道:「元祐戊辰,集賢林舍人,招為苕吾之游九月二日道吳門,以王維畫古帝王易於龍圖閣待制俞獻可字昌言之孫彥文。翌日,與丹徒葛滿、字季憂檢閱審定。五日吳江舟垂虹亭題。」由此可考證這點。這時候米芾已經離開無錫,正從蘇州下船,經行江向西出發。到湖州約在重陽之前,其時應在書此卷之後不久。詩中又有「涼至逐緣東」和「句留荊水話」之句,那是指到江東——蘇州、湖州之前,原曾旅居湖北。林舍人是林希,萬曆《湖州府志》載,林希在元祐二年(1087年)就任湖州太守,到元祐四年(1088年)由呂溫卿接任。此卷寫於元祐三年戊辰,正是林希知湖州時。唐顏真卿曾作湖州刺史,所以米芾以魯公比林氏。這些就是米芾作此六首詩的情景。米芾書《苕溪詩》時,年三十八歲,比他的另一個行書代表作品《蜀素帖》僅早四十餘天,《苕溪詩》也是他的書法風格逐漸成熟時期的作品。
視頻
苕溪詩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寶沉浮錄碎紙堆中《苕溪詩》 ,搜狐,2017-10-02
- ↑ 米芾《苕溪詩帖》單字高清,與《蜀素帖》並稱米書雙璧01,看點快報 ,201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