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金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蘇金傘 | |
---|---|
本名 | 蘇鶴田 |
出生 |
1906年 中國河南 |
逝世 | 1997年01月24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詩人 |
知名作品 |
《地層廠》 《窗外》 《蘇金傘詩選》 《1980年 入伍》 |
蘇金傘(1906-1997) 原名蘇鶴田,河南睢縣人,現代著名詩人。
1926年畢業於河南省體育專科學校。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被捕入獄。歷任開封第一高中、河南水利專科學校、河南省立女中教員,河南大學體育系主任。後進入解放區,任華北大學三部文學創作組研究員。
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
1932年到河南體育場工作。
1939年,蘇金傘到河南大學任體育教師。
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49年10月,調回河南籌辦河南省文聯。
上世紀50年代被錯劃為"右派"。
70年代末,從長期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歷任河南大學講師,河南省文聯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河南省文聯第一屆主席,河南省政協常委、人大代表。
著有詩集《地層廠》、《窗外》、《蘇金傘詩選》(之一)、《1980年 入伍》、《鵓鴣鳥》、《蘇金傘詩選》、《蘇金傘新作選》等。 1997年1月24日病逝於鄭州。
解讀人物
他是中國"五四"以來傑出詩人之一,是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1997年病逝於鄭州,曾任河南省第一屆文聯主席。他從1925年就開始了長達70年的詩歌創作。他的詩作最大的特點是自然和清白,具有豐厚的思想內涵、鮮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以樸實自然、清新雋永的藝術風格,受到國內外讀者的喜愛,被譽為我國鄉土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詩集《地層下》、《鵓鴣鳥》、《窗外》、《蘇金傘詩選》、《蘇金傘新作選》等在全國文壇產生了很大影響。謹以此文共同緬懷這位在中國文壇有重要影響的商丘詩人。
童心:詩歌的孩子
蘇金傘以詩為業,以詩自命,自言"三生修來是詩人",詩是他的寄託和價值所在,詩給他帶來了歡愉和榮譽,也給他帶來了痛苦與災難,但他無怨無悔,相伴終生。
"童心只有愛/不會有殺機",這是蘇金傘在80歲時寫的一首題為《童心》里的詩句。在詩中,詩人真的"返老還童"了。
詩從兩個生動而又相似的場面開始。
一個是:一片圓圓的小屁股/蹲在剛生出茅芽的草地上/茅芽肥肥的/幾乎把小屁股扎疼。
另一個是:不遠的一根草葉上/落着一隻白蝴蝶/可能是剛剛幻化出來的/多次試着也落不穩當。
簡單的故事出現了:孩子們並不費力地捏住了白蝴蝶,不忍心,於是把它放開了。然後有了第二個故事:孩子們決定不再逮蝴蝶,而去追逐肥頭大螞蚱,最後終於把它捉到了。
這時候,詩人給了我們如下動人的場景:每人手裡都捏一隻大螞蚱/就像賽鴿子似的/又一齊放手撒開。這情景不僅使詩人感動,甚至是震撼了!最後,脫口而出這樣兩句:童心只有愛/不會有殺機。像這樣的詩,是樸素而又鮮明的風俗圖畫,這種對大平原鄉村狀態的大寫意,實際上是天地間動靜大秘密的揭示,是真正詩的感覺。
在河南省文學院召開的紀念蘇金傘詩歌藝術研討會上,著名作家南丁這樣評價蘇金傘:"他童心未泯,具有一顆詩心,也非常自信、率真,對自己的作品永遠充滿期待。"著名詩人王懷讓說:"蘇老是我的導師,受益終生,他那張油漆斑駁的寫字檯如今就放在文學展覽館裡。蘇老的詩是從心裡流出來的,質樸自然,不雕飾造作。有人說蘇老是'長不大的孩子',我祝願他在天國的幼兒園裡茁壯成長。"
鄉情:故鄉即詩
作為我國鄉土詩派的代表人物,蘇金傘晚年對鄉土的回憶,幾乎觸處皆詩。在長久暌隔的想象中,原來存放着自己生命所熟悉的所有細節,都成為"五十年茅台酒"了,一旦打開,則香氣四溢。"故鄉即詩",蘇金傘用詩創造一個如同故鄉的家,營造了濃濃的鄉土精神家園。
舊中國風雨如磐,舊河南滿目瘡痍,群眾和農民呻吟在戰爭和災荒的旋渦中,蘇金傘和農民一道流淚。抗戰初他寫了一首《跟媽媽說》:有一條黑狗/在野地里扒坑/都說這是老八婆家的狗/老八婆已經死了三天/才被人發覺/---這狗是替主人挖墓穴哩/大前天/她還跟我一起挖野菜/她的肋巴疼/彎不下腰來/她說她沒有一個親人。
蘇金傘從小生長在農村,深深了解農民對土地的摯愛:地翻好/又耙了幾遍/耙得又平又順溜/看起來/好像娘兒們剛梳的頭/這麼鬆散的地/簡直是一張軟床……
1946年,蘇金傘在《頭髮》一詩中寫道:在我的記憶里/父親的頭髮/還拖着一條長辮子/祖父常用腳/踏住那辮子/拚命地拳擊/城裡來的差人/又把那辮子/吊在樹上/用鞭子抽打着/要錢糧/……/母親的頭髮/一輩子不梳/上面落滿了/磨麵時盪出的面屑/和燒鍋時/飛出的灰星子……
這首詩曾多次被各種刊物轉載或詩集收錄,1995年台灣九歌出版社出版的《新詩三百首》中收錄了這首詩。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在序言中說:"我一向認為蘇金傘是早期詩人中雖無盛名卻有實力的一位,卻未料到他能寫出像《頭髮》這麼踏實有力、搗人胸臆的好詩,並且立刻認定,此詩雖短,撼人的強烈卻不輸魯迅的小說。"蘇金傘的詩源自生活,他以白描的手法,抒發了心中的憤慨、壓抑和嘲諷。
雷電:和雷電一同咆哮
蘇金傘的詩歌用藝術語言反映時代心聲。1941年皖南事變後,蘇金傘無比憤慨。他讀了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深受鼓舞,寫出了著名的詩篇《雷》:有終年的沉默/才有破天的轟響/有遼闊的天的幅員/才有不羈的行蹤……雷不信/世界上會有卑微的私語/會有在肚子裡發霉的密謀/所以不管跟誰說話/都是披肝瀝膽的傾吐。這首詩是蘇金傘個性的寫照,也是對真理和光明的追求與渴望。他盼望着自己能像雷一樣炸響,他堅信:"這樣經過很久的一陣胎動,才漸漸來到我們頭上。"他盼望着:"當雷第一聲鳴響時,饑渴的土地,馬上翻轉身體……"
《控訴太陽---哀聞一多先生》寫於聞一多被害的第三天,他寫道:五點二十分/正是你/太陽/輝煌照耀的時刻/為什麼眼睜睜地/看着卑鄙的謀殺/在大街上公開地進行!……這首詩在上海《大公報·文藝》刊登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當時常有特務在蘇金傘家周圍出沒,有幾次深夜,憲兵出其不意地闖入他家,幸好他不在家。有一次,他剛好在家,聽到破門聲,他從後窗逃出去了。其實當時蘇金傘已經作好了準備,頂多和聞一多、李公朴一樣的結局。
蘇金傘度過了許多寂寞和惆悵的歲月,他被當局迫害到了"雖然已習慣於無聲",但也"亟欲一吐積愫"。隨着革命形勢的不斷高漲,蘇金傘渴望成為中國革命的一分子。他"只巴着/有一天/霹雷在屋頂上打滾/閃電/刺得夜睜不開眼/而自己化一條火蛇/飛出戶外/和雷電一同呼吸/一同咆哮"。1948年,他到了解放區。
追憶:詩大於名
1997年2月5日的《人民日報》刊發了專文,紀念我國當代著名詩人蘇金傘病逝,這位老人走完了他91年的人生歷程。在舉行的遺體告別儀式上,河南省有關領導同志及各界人士300多人為他送行。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及巴金、臧克家、賀綠汀等單位和知名人士發了唁電、唁函或獻了花圈。
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孔玉芳這樣評價蘇老:自然清白,是蘇老為人也是其詩作的基本風格;童心、真心不泯,人的氣質與詩的意境達於統一,是蘇老的基本特色。他一生創作新詩300首,均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思想價值,是"詩大於名"的詩人。
蘇金傘一生共出版過6本詩集,第一本《地層下》出版於1947年,收入臧克家主編的"創造叢書"。臧克家在該詩集的序言中說:蘇金傘的詩讀者很多……他的詩句看上去很素淨,沒有斧鑿的印痕,可是味道卻極醇……他的情感是頗為濃烈的。
蘇金傘是一位獨具風格的詩人,他一生沉醉於詩、獻身於詩,是我國詩歌界創作周期最長的詩人,成為我國當代詩壇代表性詩人之一。他是一位具有大愛、純粹的詩人,他的為人為文都為商丘、河南乃至全國文學界樹立了一個標尺。
家人
道鐸:蘇金山的夫人。
蘇盢:蘇金傘的六女兒,河南博物院副研究館員。與李鐵城共同主編《蘇金傘詩文集》。專著《中原考古大發現》,將由中央電視台和省委宣傳部聯合製作大型紀錄片《叩醒中原》。
名作欣賞
《控訴太陽》
五點二十分,
這殘暴的時間,
從世界上
拉走了我們的聞一多先生!
擦乾眼淚
我要提起控訴。
--但控訴誰呢?
呵,太陽,我選定了你!
五點二十分,
正是你,太陽,
輝煌照耀的時刻,
為什麼眼睜睜地
看着卑鄙的謀殺,
在大街上公開地進行!
你怎麼不早點落下去,
或者索性不出來!
讓那些暴徒們
把中國的人民殺光,
你都可以不作見證。
也或者,
七月十五日
又是下雨的日子,
跟李公朴先生死的那一天一樣?
--哎哎,霪雨的昆明
霪雨的中國呵!
然而五點二十分,
究竟還是白天,
是應該由你管束的。
誰叫你帶來與黑暗不分,
而又同樣可怖的白天哪!
1946年7月
《無弦琴》
無弦琴
掛在貼滿蛛窩的泥壁上
過着無聲的歲月
雖然已習慣於無聲
但當失去了溫暖的衰風
象病後的婦人的腳步
來回地蹴着廊下的枯葉
或沉重的歲月
從檐射入
照在琴胸上
象一個被賣的嬰兒
頃刻就要從懷裡
被人攜去
那時
也許會觸動他無限的感慨
亟欲一吐積愫
尤其是
從山外傳來的群眾呼喊
象海的多足的遠波
爬上了窗欞
它真的想剖開胸膛
大喝一聲
在興奮中破滅
然而
跟人無神經
不能思索一樣
琴
無弦
是難以表白的
只巴着
有一天
霹雷在屋頂上打滾
閃電
刺得夜睜不開眼
而自己化一條火蛇
飛出戶外
和雷電一同呼吸
一同咆哮
《埋葬了的愛情》
那時我們愛得正苦
常常一同到城外沙丘中漫步
她用手攏起了一個小小的墳瑩
插上幾根枯草,說,
這裡埋葬了我們的愛情
第二天我獨自來到這裡
想把那座小沙丘移回家中
但什麼也沒有了
秋風在夜間己把它削平
第二年我又去憑弔
沙坡上雨水縱橫
像她的淚痕
而沙地里已鑽出幾粒草芽
遠遠望去微微泛青
這不是枯草又發了芽
這是我們埋在地下的愛情
生了根
作於1992年2月27日,是年86歲
作者註:幾十年前的秋天,姑娘約我到一個小縣城的郊外,秋風陣陣,因為當時我出於羞怯沒有親她,一直遺恨至今,只能在暮年的黃昏默默回想多年以前的愛情。
《我不知道她的名字》
報紙上,在一群大學生里
醒目地顯出一個少女的面容,
文雅的眉宇間
帶着一幅細邊眼睛。
她在哭什麼?
她頭頂的飄帶比任何皇冠
都更崇高而神聖。
按年齡她該是我的外孫女,
卻在那裡痛哭,
我想拽住她的胳膊,
把她扶回家中,
她流滿淚水的青春的臉,
多麼使我心痛!
我不知道她現在在那裡,
我不知道她的名字。
這是我的外孫女,
我要把它扶回家中,
雖然我不知她的名字。
1989.6
《渡船》
一隻木船停在水面上,
沒有撐船人
也沒有乘客
長長柳絲垂在船板上,
不靠此岸也不靠彼岸,
橫絕了萬重關山的連接,
中斷了古往今來的通途。
從遠方回來的本地人
隔河看着自己的村莊
卻無法回家;
而村里想出去的人
又不知從哪裡出發。
於是渡船不見了……
《獨輪車》
獨輪車
在北方的土地上,
壓出一道轍跡。
長長的車跡
遠遠地逝去,
送走了地面
卻不見回還
送走了地面
又迎來了新的地面,
如此反覆不已,
走了千里萬里。
碰上了大海,
地面沒有了
只有望洋興嘆!
往回走吧,
在回去的路上
還有一個家呢!
《尋找》
我要到開封尋找我的童年
我的身高、體重、肺活量,
以及血液的濃度、大腦的容積,
都是開封給我完成的,
開封的哪一條大街
我沒走過千萬遍?
腳後頭還常常跟着落葉,
在泥濘的小巷裡,
老是沾掉我的鞋。
我要到開封
尋找我上學時被我弄髒的講義,
尋找被我踢破的皮球
尋找我上課時坐過的板凳,
以及從教室外伸進窗戶的紅柳。
到開封我能找到,
在哪一塊牆壁上,
夜半貼過傳單和標語;
在哪一家門樓里,
開過秘密的支部會議。
在楊家湖南岸,
我們曾一路走着一路接吻,
湖裡的星星被波紋擠到岸邊,
在我們的腳下發出微聲。
還有我坐過的監獄,
在我腳上釘過的腳鐐是否還在?
我想找到跟我同房坐過監的老友,
跟他一塊去看看我們的牢間。
對開封我怕弄得面貌全非,
致使我回去難以認識;
但又怕面貌不變,
老友調謝而城廓如昔
參考文獻
本報獨家披露 2月27日,是著名詩人蘇金傘百年誕辰,本報特約蘇老的六女兒蘇盢重新發掘一顆詩魂深處的雷電風雲。蘇盢一邊流淚,一邊披露了這些鮮為人知的往事——爸爸高舉一把金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