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绳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胡绳武 | |
---|---|
出生 | 1923年出生 |
国籍 | 中國 |
职业 | 历史学家 |
知名作品 |
《辛亥革命史稿》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 《论清末的立宪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
胡绳武(hu sheng wu),历史学家[1],1923年10月7日出生,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夹坊村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室教授。曾担任清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辛亥革命史稿》是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必读之作。
2016年6月15日3时33分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人物生平
194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史地系,留系任助教,为大学先修班讲授中国通史。
1949年上海解放后,调至学校政治课教学委员会,任商学院政治课教员。
1951年秋随史地系师生赴皖北参加土改。
1952年初返校后,被华东教育部借调,为华东地区抽调机关干部进入高等学校补习班讲授中国通史。
1952年秋回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任讲师、系教学秘书,负责新开设的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工作。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任副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招收中国近代史研究生,增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和辛亥革命史两门专门化课程。
1962年教育部借调到北京参加黎澍任主编的史学概论教材编写组工作。
1964年秋,全国开展社教运动,编写工作中断,返复旦历史系同全系师生去奉贤、宝山两县参加社教运动。
1966年春返校时"文革"开始,工作中断。
1970年恢复工作,负责为新进校的工农兵学员讲授中国近代史。
1971年周总理要上海编一套中国近代史丛书,被学校指定负责组织近代史教研室人员编写。
1974年毛主席指示恢复《历史研究》出版,被国务院科教组借调到北京新成立的《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
1975年调入国家文物局,先后任文物出版社副总编、古文献研究室负责人;
1980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室工作,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兼任北京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1981年任教授。
1991年离休,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整理项目"立宪运动"负责人。
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5年获中国老教授协会授予的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6年6月15日3时33分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主要著作
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论著甚多。与金冲及教授长期合作,合著有《辛亥革命史稿》1-4卷(1980一卷、1985二卷、1991三、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论清末的立宪运动》(195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孙中山》、《二十世纪全史》第一卷《辛亥风雷》。
其中《辛亥革命史稿》于1980年出版第一卷,1991年出齐四卷,获孙中山基金会授予的"1949至1992 年中国大陆孙中山研究学术著作一等奖",是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必读之作。
撰著《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甲午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
主编《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清史研究集》(第四至七辑)、《中华文明史》第十卷(清后期卷)。
参加编写的有《沙俄侵华史》等。主要论文有《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形成》、《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历史环境》、《孙中山民初活动研究述评》、《民初会党问题》、《民元定都之争》、《列强侵略与中国近代政局》。
与金冲及合写的论文除辑入《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论集以外,还有《辛亥革命时期章炳麟的政治思想》、《同盟会与光复会关系考实》、《论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兴中会的成立》、《论黄兴》、《析同盟会与光复会组织上的特点》、《同盟会成立前留日学生中革命思想的发展》等。
逝世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胡绳武教授,2016年6月15日3时33分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参考资料
- ↑ 历史学家胡绳武:研究历史应从史实出发,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201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