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烽

羅烽

(1909年-1991年10月23日)原名傅乃琦遼寧瀋陽蘇家屯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家中國共產黨黨員。[1][2]曾任中共北滿處委候補委員。創辦《文藝》、《夜哨》周刊,1935年在上海加入左聯;曾任陝甘寧邊區文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共東北局宣傳部委員、東北文藝家協會代主任、中共旅大特區委員會文委書記。建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長兼秘書長,東北文聯第一副主席,中國作協第一、二屆理事、顧問;著有短篇小說集《呼蘭河邊》,中篇小說集《糧食》,劇本《台兒莊》、《總動員》;另有深圳大學副教授


人物生平

青少年時期較早地接受了「五·四」以來的革命思想,於1928年在黑龍江省呼海鐵路傳習所學習期間參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2]同年與白朗結婚。[3]歷任中共呼海鐵路特別支部宣傳幹事、支書。1931年初,任中共哈爾濱東區區委宣傳委員。

1932年起,在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楊靖宇的直接領導下,在北滿開展革命文藝活動。歷任中共北滿省委候補委員,《夜哨》文藝周刊主編。經楊靖宇同意,白朗成為羅烽的助手。1934年3月,中共滿洲省委遭破壞。

1934年6月,羅烽因叛徒出賣而被當局逮捕,白朗受到當局嚴密監視。羅烽保釋出獄後,1935年和白朗離開哈爾濱赴上海。羅烽加入左聯,擔任上海文藝家協會駐會秘書,以後他輾轉於上海、武漢、重慶,擔任上海文藝協會秘書、上海文藝界戰時服務團宣傳部長、主編半月刊《哨崗》。此期間他發表了大量的詩歌、小說、劇本,主要有長詩《碑》三部曲、中篇小說《莫雲與韓爾謨少尉》,長篇小說《滿洲的囚徒》等,其中《滿洲的囚徒》取材於自己的經歷,是羅烽的代表作之一,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1][2][3]

1937年七七事變後,羅烽和白朗參加了上海的文藝界戰地服務團,在街頭從事募捐、慰勞傷員和難民的工作。不久,羅烽和白朗撤離上海,抵達武漢。1938年夏,羅烽和白朗先後到達重慶,在江津居住3個月。1941年皖南事變後,經周恩來關懷,白朗以八路軍辦事處家屬身份,同草明等人乘車赴延安。不久,羅烽化裝成榆林鄧寶珊軍部軍政人員,與艾青張什等人也到達延安。[3]

1941年羅烽到陝甘寧邊區首府延安後,歷任陝甘寧邊區文藝界抗敵協會執委會主席(之一),陝甘寧邊區政府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秘書長。[1]他的論文《高爾基論藝術與思想》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肯定。1942年5月,羅烽和白朗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3]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1945年9月羅烽和白朗離開延安回東北工作。[3]羅烽歷任西滿軍區、吉江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中共合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1]領導新成立的中共合江省委宣傳部,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創建並整頓文教各部門的機構,最終因操勞過度而病倒。病情稍有緩解,就主動要求以《東北日報》記者身份赴「哈南前線」採訪。在前方,剛發表第一篇通訊《哈南前線紀行》,便被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部長凱豐電召回哈爾濱接受新任務。回到哈爾濱後,任中蘇友好協會黨組書記、副會長,兼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文委常委,負責籌建「東北文協」。[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長,東北文聯、中國作協東北分會第一副主席。中國作協第一、二屆理事及第四屆顧問。[1]

1952年,羅烽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1952年底,羅烽到中國作協從事專業創作,赴青銅峽等地體驗生活,創作長篇小說《兩岸春秋》。[3]1955年,胡風反革命集團案發生,肅反運動開始。[4]同年,中國作家協會批判了「丁玲陳企霞反黨集團」,聯繫批了「、羅、反黨小集團」,白朗被打成「舒、羅、白反黨小集團」成員。後因舒群、羅烽、白朗相繼提出申訴,1957年中國作家協會黨組、總支發出《關於一九五五年肅反運動中批判舒群、羅烽、白朗三同志某些思想問題的處理情況的通知》,作出了「舒、羅、白不是反黨集團」的決定。[4][5]1957年反右運動發生,羅烽被劃為「右派分子」,開除中國共產黨黨籍,和白朗被遣送到阜新煤礦勞動改造。[3]

羅烽和白朗抵達阜新後,羅烽到海州露天煤礦報到。礦區黨委安排羅烽在地面從事輔助勞動。不久,羅烽主動申請到生產第一線的採掘場,和普通礦工同吃同住同勞動。1960年8月初,海州露天礦黨委決定羅烽參加《海州露天礦礦史》編寫工作。1961年初冬,羅烽和白朗摘掉「右派分子」帽子。此後,羅烽、白朗歸屬中國作協遼寧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他們定居在金縣(今大連市金州區)金州鎮。羅烽在郊區農業社果園體驗生活,白朗在金州紡織廠體驗生活。[3]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羅烽和白朗遭到衝擊。1969年,白朗的精神分裂症復發。不久,羅烽帶着患病的白朗回到瀋陽,住在中國作協遼寧分會的辦公室。又不久,白朗到北京暫住女兒家,羅烽和兒子也回北京,送白朗進醫院治病。這時,羅烽和白朗又被按照老弱病殘安排到復縣(今瓦房店市)落戶。1970年,羅烽在《金州再迫遷復州灣途中遇雨》一詩中寫道:「春花繡半島,迢迢靡行止,故國盛四海,孤山窮千里,細雨注金城,虛幻似游僧,故我偏飄零,蒼茫浮落英。」[3]

1979年3月,羅烽、白朗獲得正式平反,恢復中國共產黨黨籍及政治名譽,恢復原工資級別。1979年10月,羅烽、白朗到人民大會堂參加第四次全國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羅烽拄手杖,白朗坐輪椅。1982年夏,羅烽和白朗遷到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分配的木樨地24號樓內居住。[3]

1973年,羅烽曾發現自己兩臂疼痛、半身麻痹。1980年代,羅烽因多年心情積鬱以及腦軟化引發精神失常,被送往北醫三院精神病研究所治療,病情有所好轉。[3]

1991年10月23日,羅烽在北京病逝,享年81歲。[1][2]

人物婚姻

羅烽與白朗都是瀋陽人,羅烽本名傅乃琦,白朗本名劉東蘭。他們是姨表兄妹,羅烽比白朗大三歲。

他們的父輩是連襟,都在黑龍江督軍吳俊升的軍醫處供職,在齊齊哈爾駐防期間,兩家住在同一所宅院裡。白朗的母親很喜歡羅烽,就向羅烽的母親提出:將與羅烽同齡的大女兒許配給他。不料這個大女兒因患肺病英年早逝,隨後就把白朗許配給羅烽。他們從小在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羅烽對這個小妹妹總是呵護有加。

1929年是羅烽的大喜年。這一年他已經年滿20歲了,不僅在鐵路上找到工作,還與白朗結了婚。羅烽參加工作不久,就接觸到秘密的革命組織,很快就被接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擔任了呼蘭至北安線的「呼海鐵路」特別支部的宣傳委員。他編印地下宣傳品,散發給鐵路工人們,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1931年初,在黨內擔任哈爾濱東區宣傳委員,受中共滿洲省委書記楊靖宇的委派,領導北滿的文藝宣傳工作。他為了編印這些宣傳品,經常是早出晚歸,廢寢忘食。為了不讓妻子為他擔心,他沒有向白朗透露出絲毫的革命秘密。 「九一八」事變後的一天傍晚,他倆坐在松花江的石堤上,談論着瀋陽的「九一八」事變,白朗非常惦念住在那裡的寡母、幼弟,以及公婆,她勸丈夫回瀋陽投身反日鬥爭。

羅烽見此,就從口袋掏出他們編印的宣傳品給她看,公開了自己的秘密活動。白朗讀了這些宣傳品,明白了很多事情和道理,打開了眼界,也受到了鼓舞,就要求參加到革命工作中來。後經楊靖宇的同意,白朗成了羅烽的助手,共同擔負起反日宣傳品的編輯印刷工作。他們的家也就成了黨的秘密印刷機關。

後來奉上級指示,羅烽與白朗的工作重點轉向文藝活動,他們與哈爾濱西區宣傳部的金劍嘯一起,團結了許多左翼文藝青年,如蕭軍、蕭紅、梁山丁、金人等,在長春《大同報》和哈爾濱《國際協報》的文藝副刊,發表很多反日文章。不久,還創辦了《文藝》周刊,組織星星劇團,進一步擴大黨的宣傳工作。

與此同時,為了宣傳群眾,鼓舞群眾,他們分別創作發表了很多詩歌、散文、戲劇和小說。從此夫妻攜手走上革命文藝道路。

然而,他們幾十年的革命文學道路,有坎坷,也有坦途。經歷的磨難不少,影響到創作才華的發揮,直到1978年才得到徹底平反。

著作

  • 長篇小說《滿洲的囚徒》
  • 短篇小說集《呼蘭河邊》、《橫渡》、《糧食》、《故鄉集》
  • 中篇小說集《歸來》、《莫雲與韓爾謨少將》
  • 話劇劇本《國旗飄揚》、《台兒莊》、《總動員》
  • 詩集《碑》(三部曲)
  • 《羅烽文集》[1][2]

家庭

  • 妻:白朗
  • 養女:金玉良
  • 子:傅英
  • 女:白瑩[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