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文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筱文艳 | |
---|---|
国家一级演员 | |
出生 |
1922年 苏北里下河 |
逝世 | 2013年9月19日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张士勤 |
职业 | 淮剧女演员 |
知名作品 | 《女审》《党的女儿》《海港的早晨》等 |
筱文艳(1922年~2013年09月19日),女,原名张士勤,江苏淮安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演员[1] ,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工文武青衣花旦。幼年学艺,家境贫困,历尽坎坷。1937年后在上海登台演出。1939年改入高升大戏院演淮剧。建国后,历任上海人民淮剧团艺委会主任、上海淮剧团团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二至四届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1939年新创出旋律婉转、行腔自如的"自由调",成为淮剧三大声腔之一,并创立"筱派旦腔"。 筱文艳对淮剧中的其他基本曲调,如拉调、淮调、靠把调,以及民歌小调的丰富和发展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代表作品有《白蛇传》《秦香莲》《走上新路》《党的女儿》《女审》《海港的早晨》等。曾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和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
目录
任职情况
建国后,历任上海人民淮剧团团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二至四届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获奖情况
筱文艳《王贵与李香香》中饰刘二妈,获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员一等奖。[2]
1956年,1960年筱文艳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
艺术特色
筱文艳善于吸收前辈的艺术成就,并向其他剧种学习,博采众长,融合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曾与乐师共同研创淮剧"自由调"。
她善于吸收前辈的艺术成就,并向其他剧种学习,博采众长,融合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她对淮剧的唱腔曲调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创造了"筱文艳自由调",其特点是唱词不拘字数,曲调节奏变化多,花腔转折多,长于抒情。她还将民间小调改造后,运用到淮剧中,使之更加富于生活气息。她曾24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作为一名演员,能获得这样的殊荣实属罕见。
代表剧目
筱文艳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淮剧艺术,推进了淮剧的发展,成为淮剧剧种的代表人物,也使淮剧在大上海的梨园界立住脚跟,并和京剧、越剧、沪剧一起成为统治上海舞台的四大剧种。筱文艳的代表剧目有《女审》《千里送京娘》《白蛇传》《王贵与李香香》《党的女儿》《海港的早晨》等。
擅演《千里送京娘》《白蛇传》等剧。《女审》已拍成戏曲片。
淮剧掌门人
1906年淮剧进入上海,后来成为上海的五大剧种之一。筱文艳从小学艺,天赋加勤奋刻苦,再加上广泛吸收,博采各家之长,在早年不仅演唱淮剧(当时称江淮戏),还演过京剧(京淮同台时)、徽剧(徽淮同台时)、昆曲,因此,她很快就在上海滩崭露头角,在保持淮剧演唱原有的民间特色和传统,发扬淮剧前辈的"老淮调"、"拉调"唱腔艺术的基础上,独创了"自由调"、"小悲调"等新的曲调。后来"自由调"和"老淮调"、"拉调"成为淮剧三大调。她还在很多曲调的具体演唱上推陈出新,使她的淮剧"筱派"唱腔更能与剧情吻合,更具表现力,更为精彩动人。
筱文艳在不到四十岁时演唱的电影《女审》中的秦香莲,在60多岁时演唱的《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牙痕记》中的李氏,再到近80岁时演唱的《千里关京娘》中的赵美蓉,筱文艳音域宽阔,富有磁性,中低音浑厚,声音极富金属质地,感染力极强。她的表演更是极其投入、恰到好处、惟妙惟肖,动作和表情与唱词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是戏曲界难得的表演艺术师。
大约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上海梨园界为了生存,互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淮剧这一由苏北乡间"流窜"进大上海的小戏自然难于应付许多较强的对手。这时已经在上海淮剧班子里挑大梁的筱文艳面临两种抉择:要么大胆创新,让淮剧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在大上海站稳脚跟:要么甘拜下风,卖行头散班子。筱文艳为了淮剧艺术,也是为了她自己的生存,毅然选择了前者。为此,筱文艳不得不发疯似的苦钻苦学。她汲取其他剧种之长,兼收并蓄,从多方面丰富淮剧的艺术内容,努力提高淮剧的地位。当时淮剧风行的主要是"拉调"。这种声调除了一快一慢的节奏变化外,中间的叠词在演唱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就使"拉调"在表达人物感情、刻划人物性格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筱文艳经过反复琢磨,就在原来慢速拉调的基础上把开头句适当加快,再把中间的平句加上花音,并根据具体剧情,随时改变每句每字的落音,唱出了灵活、花俏的青腔。当她把改革后的"新拉调"在舞台上试唱时,获得了台下的满堂采声。
对拉调改革的成功增强了筱文艳大规模改革淮剧曲调的信心,激起了她的更大创作热情。她又针对角色的实际需要进行伴奏方面的改革:有的需要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就采用长过门起板或长过门走圆场;有的大场面戏,就配之以密锣紧鼓;有的剧情突变,就只用短过门一带而过等等。经过这些改革,演员在台上可以根据剧情,该唱就唱,该收就收,戏也就好做多了。筱文艳在与筱云龙搭档演戏时,又首次采取了角色分腔的表演方法,这在淮剧史上又是一个开创性的改革。接着,她又演唱出行腔轻松、变化自如的十多种曲调,亦即现在淮剧观众们所熟悉的自由调,使大广淮剧观众大饱耳福。淮剧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清新的曲调,无不渗透着筱文艳的一番心血。经过筱文艳和其他淮剧艺人们的共同努力,淮剧在发展中有了很大的提高,终于在大上海的梨园界立住脚跟,并一度和京剧、越剧、沪剧一起成为统治上海舞台的四大剧种。
贡献
筱文艳从小学艺。6岁时,她就在舞台两侧"偷戏",故被称为"无师之徒"。首次登台演出的是《九莲十三英-李翠莲》中的娃娃生"刘聚宝"。许多老艺人如苏维连、谢长钰、李玉花、董桂英等,看到她聪明好学,都纷纷把技艺传授给她。后来,谢长钰的哥哥谢长和,正式为她起了艺名--筱文艳。筱文艳历任上海淮剧团艺委会主任、团长等职,国家一级演员,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为淮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她曾担任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出席过第二、三、四届全国文代会,任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1952年,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
自由调
筱文艳自从艺以来,演出了许多经典剧目,唱红了许多经典唱段,成功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她本身的从艺经历就堪称是一部淮剧艺术的发展史。她成功出演了《白蛇传》中的白娘娘、《秦香莲》中的秦香莲、《走上新路》中的李瑞珍、《党的女儿》中的李玉梅、《水漫泗洲》中的水母、《三女抢板》中的黄秀兰、《海港的早晨》中的金树英、《蓝桥会》中的贾玉珍、《千里送京娘》中的赵京娘、《女审》中的秦香莲、《爱情的审判》中的叶母、《牙痕记》中的李氏等一系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经典舞台艺术形象。1939年,筱文艳继承了前辈艺术家的成果,又突破了传统,集众家之长,并且按照自身的演唱特色与嗓音条件,成功创造了淮剧的"自由调",共同构成了淮剧的"三大声腔"。"自由调"又迅速从上海回传到苏北,为各班社所广泛运用和传唱。
筱派旦腔
筱文艳创立的"筱派旦腔",是对淮剧艺术发展的一大贡献。该流派唱腔细腻柔美,爽朗动听,注意运用各种润腔技巧刻画人物性格。发声方法科学,追求发声时气息的流畅,注重发挥中低音厚实、柔润的特点,演唱情感真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筱文艳是一位心和人民群众紧紧连结在一起的表演艺术家,她积极带头执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经常率领演出队到工厂、码头、公交、环卫及市郊农村集镇的大礼堂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在家乡的演出,更出现了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盛况。她还努力对基层的淮剧业余组织进行辅导,将自己塑造角色的体会和表演技能,一招一式、一点一滴地传授给淮剧爱好者,成了淮剧迷们的知心朋友,数十年如一日。
筱文艳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锐意求新,开拓创新,使得筱派表演艺术最终得以确立,并其鲜明而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在淮剧界独树一帜,成为淮剧表演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视频
淮剧 筱文艳经典唱段 2019年8月26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