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廳
圖片來自華人百科

白廳(英語:Whitehall;又譯懷特霍爾),命名的來由源於白廳宮(又譯懷特霍爾宮)。是位於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市內的一條大道,自特拉法加廣場向南延伸至國會廣場,它連接議會大廈和唐寧街。也是英國A3212號公路(特拉法加廣場至切爾西)的首段。白廳是英國政府中樞的所在地,包括英國國防部皇家騎兵衛隊閱兵場英國內閣辦公室在內的諸多部門等一些英國政府機關設在這裡,因此「白廳」一詞亦為英國中央政府的代名詞。街道周邊的區域也可稱為「白廳」。

原「白廳」已於1698年毀於大火。在白廳的路中心,豎立了一座和平紀念碑,是英國主要的戰爭紀念碑。每一年的榮軍紀念星期日,都會舉行莊嚴的紀念儀式。

懷特霍爾宮簡史

白廳東側的宮殿原名約克宮(York Palace),在亨利八世治下更名懷特霍爾宮。1531年至1532年宮殿經歷改造,並於1530年代後期成為亨利八世主要居所。1533年亨利於此同安妮·博林成婚,1536年於此同簡·西摩成婚,1547年於此過世。查理一世在宮內儲藏大量藝術品[1]威廉·莎士比亞數部劇作亦於此首演[2]。1689年威廉三世遷往肯辛頓宮,懷特霍爾宮不再為王室居所。1691年宮殿在大火中受損,克里斯多佛·雷恩藉此對宮殿正門進行了改造。1698年一名洗衣婦粗心大意引發大火,懷特霍爾宮近乎全部焚毀[1]

目錄

歷史紀念

從特拉法爾加廣場到國會大廈,短短一公里的路程,卻也成「白廳街」和「國會街」兩段。這裡是英國政府眾多部門所在,除了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和皇家騎兵衛隊門口有人看護之外,諸如財政部、國防部等要塞機關,並無太大的排場。

白廳的路中央,也有幾座塑像,都是英國軍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這條路的南頭,就是那座聞名於世的哥特式建築國會大廈與大本鐘。國會廣場前,有一座高大的塑像格外引人注目,這個手持手杖緊裹風衣,神情嚴肅的中年人,便是挽救英國於危亡之中的首相溫斯頓·丘吉爾

德國納粹大兵壓境之時,這個曾經頑劣不堪的早產兒,展現出了內心最堅硬的一面。他那些灼熱的語句,從灼熱的胸腔中噴薄出來,溫暖着孤城中絕望的人們。「我無法奉獻其他,除了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他如是說着,與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黷武者對抗。「在我們身後,聚集着破碎的國家和被奴役的民族……這長夜無法打破,除非我們戰而勝之,我們必須戰而勝之,我們定能戰而勝之。」

如今70多年過去了。倫敦已經沒有了防空警報、高射炮聲以及戰機轟鳴。他們給所有來倫敦的人,留下了這樣一個安靜的世界。安閒泰然地聽着泰晤士河水緩緩流過,大本鐘的鐘聲慢慢響起。

緬懷,是為了忘卻

白廳街的雕塑一直在講述戰爭,但並不像其他地方的一些雕塑那樣強悍誇張。那些被紀念的英雄們,手上幾乎沒有任何武器,有的只是各種各樣的鮮活表情。這也許是一種隱喻。英國人紀念戰爭,是彰顯英雄們的決心與信念,而非故意渲染暴力與殺戮。這讓戰爭的意義變得更加多元,在不同人群的心裡,留下屬於自己的投影。

二戰中的女人

在白廳街中段,有一座比較新的雕塑,在眾多英雄好漢的包圍之下,顯得別具一格。這座雕塑的名字為「二戰中的女人」,並無一個具體的人像,更多地是在展示一種情感。遠遠望去,仿佛是一個「衣架」。掛着各種各樣的衣飾。有長裙,還有挎包,但間或地夾雜上了幾件戎裝,讓人警醒。

和平紀念碑

離這座黑褐色的雕像不遠,便是著名的「和平紀念碑」。在現場我們看到,每一位經過紀念碑的英國士兵,都會恭敬地注目而視,行着軍禮踢着正步走過。

現下世界仍然不太平。遠離爭執與戰爭,留下微笑與和平,世界本該如此。但時下,尚不知何時,刀槍入庫戰士解甲。

參考文獻

  1. 1.0 1.1 Weinreb 等人 2008, p. 1020.
  2. Moore 2003, p.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