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澳门培正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澳门培正中学
图片来自sohu

澳门培正中学英语:Pui Ching Middle School;葡萄牙语:Escola Secundária Pui Ching)原为广州培正中学[1]澳门开设的分校,它是澳门一所传统名校。1938年,因为抗日战争的关系,广州培正全体师生迁校至澳门,使得培正不至因为战乱而停办,这又视为澳门培正之始。

历史介绍

早期, 1889年,李济良冯景谦廖德山李贤士杨海峰等人为实现兴办新学,筹划兴办华人基督教新教)学校。融入基督教教义,并按照《圣经十诫,免学童入塾跪拜偶像学校取名“培正书院”,其名意义取“培植教会子弟,免送俗塾,有失正虞也。”创校首30年,多次因财政困乏而险告停办。

1907年,培正广州东山买地,与建校舍,为长远办学作出计划。直至1915年,学校陷入严重财困。张立才张新基发起“培正维持会”,杨海峰曾说:“宁我侪先培正而死,勿令培正死于我侪之手。”

近代

1918年,培正校友黄启明接任校长,并受校董会命令于创校30周年期间前往国外筹款十五万,以作培正未来发展之用。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屡犯中国国境,培正员生负起抗日救国职志,组织宣传队宣扬爱国思想。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压境,培正迁校址至鹤山

1938年1月,学校广州迁址至澳门,以保培正教育事业。战火期间,在澳门鹤山坪石桂林湖南江西均有培正员生上课,保持教学素质。培正员生在外更投入抗战工作,包括继续组织宣传队传播爱国思想、向难童提供免费学额以助其学业等、发起“每人每日一仙捐款运动”、“节衣运动”及“募集寒衣运动”。

1939年,黄启明校长在香港去世长辞。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培正随即进行复员工作澳门员生分批返回广州。数月之间,广州香港两地校舍次第回收。

澳门方面,继续以分校形式留设小学,由赵璧兰黄启明校长遗孀)出掌主任。

1947年,澳校重设初中。

1949年,为庆祝成立十周年纪念,特新建教室四间。

现代

1950年,原迁澳之“私立广州培正中学澳门分校”正式正名为“澳门培正中学”,李炎玲出任校长

1953年,李炎玲校长调职,傅渔冰接任校长,并于同年开办高中

1962年,傅渔冰校长离职,林湛继任校长林湛校长在任期间,因澳门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局影响,师生合力在困难中谋求发展,以稳定校务。同年,澳校率先改中学五年制,由中一开始实施,并于1967年秋开办中六大学预科)课程林湛校长筹建“七十五周年纪念堂”,于1972年启用。

1974年,林湛校长荣休,邝秉仁接任校长,并提出三大办学方针,以配合学校发展需要。包括:

  • “提高教学质量”:为首要任务,课程设置参照港澳两地,按实际需要制订施行。
  • “改善学习环境”:先后筹建D座课室大楼、兴建“创校九十周年纪念培正大楼”及E座教学大楼“创校九十五周年纪念堂”。
  • “保持严谨校风”:重视同学之品德教育,以基督教信仰基础,服务社会为标的,要求学生德、智、体、群、灵五育并重,以发扬校风传统。

1976年,邝秉仁校长获澳督委任为第一届立法会议员,于1980年连任,于1981年获葡国总统颁授公共教育文职功绩司令级勋章,以表彰其对澳门教育贡献

1985年,邝秉仁校长荣休,康显扬接任校长,秉持澳门培正办校三大方针,并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1995年,康显扬校长荣休,李祥立接任校长,并在培正百年辉煌的基础上,锐意提高母校师生的学术水平,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出版《培正学报》;鼓励师生合作,开展各科的研究型课程,并提倡利用资讯科技辅助教学,建立各科的网上学习平台。

当代

2003年,澳校以“继续开来,与时并进”的理念,订定“发展优质教育,创建美好校园”发展计划

2006年,李祥立校长荣休,高锦辉接任校长。

2012年,开始建FABLAB创新科教馆,并开始有设计科学课程

2015年夏,C座教学大楼进行外墙瓷砖翻新工程,从褐色更新至黄色

2019年,130周年校庆。

现况

规模

澳门培正包括幼稚园、小学及中学部,全校学生人数超过三千二百人,教职员逾二百四十位。

学制上,幼稚园实施三年制、小学六年制及初、高中各三年制。澳门培正是一所文法中学,实行母语教学。

毕业生以升学为主,每年有97%以上考进国内外及澳门等地的大专院校深造。

幼稚园有信,望,爱,善四班小学各级设有信、望、爱、善、正五班, 初中设有信、望、爱、善、正、光六班(由2018年开设光班),而高中设有信、望、爱、善、正五班,其中的信、望为理组班,爱、善为文商组班,正为文理组班。

培正秉承“至善至正”的校训,坚持“德智体群美灵,六育均衡发展”的教育目标,积极贯彻“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环境,保持严谨校风”的办学方针。

校址位于高士德大马路7号,占地七千五百平方公尺。

环境及硬件设施

校园中央矗立有A座行政大楼,原为卢家住所,古色古香,建筑别具风格,被中国政府列为建筑及文化遗产。先后兴建之五栋教学大楼,每层走廊设有花槽,绿化和美化校园。

参考文献